中国史学通论

作者:朱希祖
中国史学通论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朱希祖著。是著者在北京大学史学系的讲稿,编写于1919至1920年间。原名《中国史学概论》,1942年正式出版,改署今名。全书共三编,一为“中国史学之起源”,包括史学之本义、有文字而后有记载之史、再论书记官之史、未有文字以前之纪载、再论追记伪托之史、论历史之萌芽;二为“中国史学之流别”,包括编年史、国别史、传记、政治史与文化史、正史、纪事本未;三是“附录”,包括《太史公解》、《汉十二世著纪考》两文。全书“叙述中国各种史体发展之大概,而略论其利弊。”主要内容如下:驳正《史通》数十条见解;“区分书记官之史与历史官之史性质不同,破数千年历史官起于黄帝之旧说”;“以科学方法治史,视人类之发展与动植物之发展相同”;认为“史学家应高自标置,不为政治家之仆隶,方是以称史职。”;提出“今后之史学,不应专重国史,而须提倡民史,盖国史决不能发露真情。”史学在发端上有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两种倾向;前者发端为谱系,进步为年代纪;后者发端为英雄诗,进步为纪传。

朱希祖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静修集

静修集

诗文别集。元刘因撰。刘因曾自订《丁亥诗集》五卷,焚毁其馀。刘卒后,其门人故友搜辑其佚稿,得《樵庵词集》一卷,《遗文》六卷,《遗诗》六卷,《拾遗》七卷,与《丁亥集》五卷,于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刊行。后杨俊民又捃拾残剩,一字不遗,辑成《续集》三卷,其中当有因所自焚之作,实与因编集本意不合。后房山贾彝又增入有关刘因的资料,如圹记、墓志等,编成《附录》二卷,合成三十卷。元至正中,官方为之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此本流传甚广,传刻传抄也多,明代有永乐本、成化本、弘治本、嘉靖本。更早的是元文宗至顺(1330—1333)年间宗文堂刊本《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本,《四部丛刊》影印的即此本,原佚李谦旧序,第二次影印本写补。现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三十卷本、《四部丛刊》本、清德宗光绪(1875—1908)年间刊本《静修先生文集》十二卷本(收入《丛书集成》)。各本皆有遗佚。

湘学略

湘学略

思想史著作。李肖聃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全书用学案式的办法,从北宋周敦颐起至谭嗣同止,分24个学略加以叙述,其中包括一些流寓,如胡安国父子、张栻及朱熹、王守仁在湖南的活动及影响。在第25篇“诸儒学略”中,还按经、史、子、集四部,追溯了汉代以来湖南作者的有关著述。在第26篇“流寓学略”中,追溯到屈原、贾谊以下各朝代外省籍人士在湖南的行踪。作者在“自叙”中论述写作的各学略之缘起,反映了他对各家的观点。如说周敦颐“《通书》启圣,太极象天,卓尔元公,实牖宋贤”。作者推崇朱熹:“穷理主静,上契周程,博综百家,集宋大成”;但对王守仁亦表敬佩:“姚江事业,超迈前贤,远播流风,入我湘川。”对王夫之评价尤高:“明季大儒,孙李顾黄,贞晦深沉,孰与夕堂。”而赞谭嗣同“赤手抟龙,厥有谭卿”。解放前由湖南大学印行,1985年岳麓书社将此书与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合刊重版。

元城语录解

元城语录解

《元城语录》三卷,宋马永卿编。永卿字大年,扬州人,流寓铅山。据《广信府志》,知其尝登大观三年进士。据所作《懒真子》,知尝官江都丞、浙川令、夏县令。又称尝官关中,则不知何官矣。徽宗初,刘安世与苏轼同北归,大观中寄居永城。永卿方为主簿,受学於安世,因撰集其语为此书。安世之学出於司马光,故多有光之遗说。惟光有《疑孟》,而安世则笃信之,亦足见君子之交不为苟同矣。其中艺祖制薰笼一事,周必大《玉堂杂记》谓其以元丰后之官制加之艺祖之时,失於附会,然安世非妄语者,或记忆偶未确耳。李心传《道命录》又论其记程子谏折柳事为虚,谓程子除说书在三月,四月二日方再具辞免,四月上旬非发生之时云云,然四月上旬与三月相去几何,执此以断必无方春万物发生不可戕折之语,则强辨非正理矣。安世风裁岳岳,气节震动天下,朱子作《名臣言行录》,於王安石、吕惠卿皆有所节取,乃独不录安世。董复亨《繁露园集》有是书序曰,朱文公《名臣言行录》不载先生,殊不可解。及阅《宋史》,然后知文公所以不录先生者大都有三。盖先生尝上疏论程正叔,且与苏文忠交好,又好谈禅。文公左袒正叔,不与文忠,至禅则又心薄力拒者,以故不录。其说不为无因,是亦识微之论。然《道命录》备载孔平仲诸人弹论程子疏议,以示讥贬,独不载安世之疏,不过於孔平仲条下附论其不知伊川而已,盖亦知安世之人品世所共信,不可动摇,未敢丑诋之也。近时有安邱刘源渌者,作《冷语》三卷,掇拾伊、洛之糟粕,乃以卫道为名,肆言排击,指安世为邪人,谓其罪甚於章惇、邢恕,岂非但执朋党之见,绝无是非之心者欤。要之,安世心事如青天白日,非源渌一人所能障蔽众目也。《行录》一卷,明崔铣所续编,大名兵备副使於文熙又补缀其文。旧本附语录之末,今亦并存之,庶读者知安世之行,益足证安世之言焉。至语录之中,时有似涉於禅者,此在程门高弟游、杨、吕、谢之徒,朱子亦讥其有此弊。是不必独为安世责,亦不必更为安世讳矣。

黄帝阴符经集注

黄帝阴符经集注

黄帝阴符经集注,原题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等七家注。约成书于唐代。唐张果《阴符经注》已引伊尹、太公、诸葛亮、李筌诸家之说。《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是书一卷,题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洽、李鉴、李悦、杨晟等十一家注。宋代公私书目着录是书,或作十一家,或改作六家或七家。今《正统道藏》本当源于宋本,收入洞真部玉诀类。是书经文据四百余字本,不分篇章,注文略采诸家之说以释经义。其中采李筌之注最多,亦较为可信,其余各家之注不过寥寥数语,间亦有不标名之注。案伊尹、太公等人皆为古之富于治国用兵谋略者,故是书注经颇取兵家之言,着重阐发圣人如何观天之道,执机达变,以求长生成仙、富国安民、强兵战胜之术。唐宋以来,此书流传甚广。除《正统道藏》本外,另有《说郛》本、《汉魏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子书百家》本、《四库全书》本。

道法宗旨图衍义

道法宗旨图衍义

题“铁崖邓柟以正纂图,养吾章希贤师亮衍义”。邓柟、章希贤,皆元人。前有章希贤序,撰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述雷法,从元始祖劫、混元化身谈起,谈到内丹及理学。

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

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

一卷。明瞿元锡撰。《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记瞿式耜拥戴桂王抗清,留守桂林殉难事。顺治七年(1651)清军攻桂林时,桂林守将各营怯战怀私,清兵一至,四散奔窜,城中竟无兵可用,然瞿式耜、张同敝毫无畏惧,从容就缚。记瞿式耜等被俘后,拒孔有德利诱劝降,问答颇为具体,指孔有德为毛文龙门子。又记朱元烨微服出走,甫至月城被乱兵所杀,此二事均为《明史·瞿式耜传》所无。又,《明史·瞿式耜传》称朱元烨为丁元烨,亦属讹误。卷尾述瞿式耜孙昌文自永历行在赴桂林收尸改葬经过,间有荒诞不经之语,而记瞿式耜安葬经过及地点,当确而无误。又记杨艺请于孔有德敛葬瞿式耜,称杨艺为礼部主事,是为当日瞿式耜荐杨艺于永历所授之职。《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所述瞿式耜殉难经过,称瞿式耜为先太师,全谢山谓当是留守族人口吻,而末段昌文安葬事,似为昌文往返桂林所闻见自撰。《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有《荆驼逸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