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1895—1916)
作者:陶菊隐章节列表
升序↑- 绪言
- 第一章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
-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
- 第三章 袁世凯高升直隶总督
- 第四章 清政府的最后挣扎
- 第五章 辛亥革命爆发
- 第六章 袁世凯重登政治舞台
- 第七章 袁世凯通过帝国主义进行南北和谈
- 第八章 南北和议成立和清帝退位
- 第九章 假统一与假和平的短暂时期
- 第十章 袁世凯“武力统一”的准备期
- 第十一章 国民党“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
- 第十二章 孙黄分家的真相
- 第十三章 战胜国民党后袁世凯排除异己的种种措施
- 第十四章 袁世凯利用进步党铺平了帝制的道路
- 第十五章 在复古浪潮和恐怖气氛中出现了终身总统制
- 第十六章 内忧外患推迟了帝制运动的进程
- 第十七章 袁世凯与北洋军旧将之间的矛盾[1]
- 第十八章 两种不同的帝制派
- 第十九章 帝制问题逐步明朗化
- 第二十章 袁世凯接受帝位与五国提出联合警告
- 第二十一章 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 第二十二章 袁在四面楚歌中取消帝制
- 第二十三章 停战时期各省假独立和半独立的怪现象
- 第二十四章 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与袁世凯的暴毙
- 第二十五章 南北“二次统一”的完成
- 笫二十六章 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 第二十七章 府院争权和督军同盟干政
猜你喜欢的书
毅斋诗文集
八卷。《附录》 一卷。明王洪撰。王洪,字希范,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洪武三十年(1397)举进士。授行人,寻擢吏科给事中。以荐入翰林,由检讨历官修撰、侍讲。为《永乐大典》副总裁官。《明史·文苑传》附载林鸿传中。称成祖尝命王洪为文,王洪逡巡不应诏。为同列所排,不复进用。而是集有刘公潜所作挽诗序,及莫琚后跋,乃言王洪预修国史,会大臣欲载其家瑞异入日历中,王洪持不可。至闻于成祖前,坐谪礼部主事,卒于官。曾棨挽王洪诗所称玉堂分职见孤忠,亦指是事。此集即莫琚所编。杂文皆朴雅。骈体亦工。诗尤具有唐格,而不似林鸿、高棅之钩摹。其序文及序书二篇,立论具见根柢。其序胡俨诗集称“至元、天历间,赵、虞、范、揭各鸣一时之盛。及其衰时,学者以粗豪为壮,以尖新为奇。语言纤薄,音律怗滞。”所论元末之弊,切为中肯。王洪之所见,高出当日甚远,虽名位不昌,亦为明初年作者之代表。王偁预修《永乐大典》,时极以才学自负,却独推让同官王洪,可见王洪文章之影响。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金匮启钥·幼科
儿科学著作。4卷。清黄朝坊编撰。是书卷一为总论、赋禀等35篇; 卷二为脐风证论、用火口诀等17篇; 卷三为天钩、腹痛等18篇; 卷四为伤寒、伤风等6篇。全编师宗清代著名儿科医家陈复正《幼幼集成》,旁参诸家,折中去取,增删而成。
英耀赋
英耀赋或英耀篇是江湖术士看相的口诀。中国古代有一种“相术”,不测八字,不看风水,全凭眼力,只通过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如言谈、神情、习惯动作等,就能摸出对方的底细。这门相术,就是《英耀赋》,它教人如何透过观察对方的各种细节,洞察事情背后隐藏的玄机。“英”是神,“耀”是捉,故此,“英耀”其实等于捉用神,江湖术士看相的首要伎俩,就是捉用神也。
天顺日录
明李贤撰。李贤 (1407—1466)、字原德。河南邓州人。宣德八年 (1433) 进士,英宗复位后为翰林学士。所书一卷,以随笔形式记录天顺朝时作者参与的朝中诸事。其内容涉及官员的任免,灾荒的赈济,军事行动的制订以及朝臣之间互相攻讦、争权夺利,并反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等等。书中详载了许多英宗朱祁镇与李贤的对话和英宗对内官、外戚干预朝政、贪赃枉法的措施,为研究明代进入中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行政保存了诸多史料,并可与其它史书相印证。又书中对皇帝的饮食起居、宫中祭祀,内官出猎不获,强敛于民,锦衣卫借官差敲诈勒索,动辄千万计的史实有具体记述。特别是天顺初年,皇帝恩准庶人出宫,随其嫁娶,并置房屋、奴仆、器用的记载: “此时庶人年五十六、七,……庶人入禁时方二岁,出见牛马亦不识。”读来令人感叹、凄凉。这些其它史书所少见的内容,为了解英宗皇帝和天顺宫廷内的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书中也有与史实不符之处。本书曾被几种丛书收入,后 《丛书集成初编》选此书影印,并与另两书合订一册出版。
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
一卷,唐法全集。说建立护摩坛之作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
简称《华严经骨目》、《骨目》。佛教著述。唐湛然撰。二卷。讲解“八十华严”各品的主要内容。不分门类,按各品顺序逐一解说,“略摄纲要,用拟观本”。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