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注
作者:颜师古
训诂书。120卷。唐代颜师古撰。采用集注体裁, 以东汉服虔、 应劭, 西晋晋灼、 臣瓒, 东晋蔡谟五家注为主,广泛辑录隋代以前23家注释,亦颇有颜氏个人见解。其主要特点,用汉儒注经之法注史籍, 继承郑玄注 《礼》、 笺 《诗》所采用的校文字、 明声音、 通训诂的 “朴学”手段, 来扫除 《汉书》 在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不增衍, 不发挥, 不作烦琐考证。 对前人旧注, 取其精华, 申其隐略, 纠其谬误, 补其未备。 《汉书》注凡标举 “某人曰”云云而下无按语者,是颜氏以旧注为是,无须更释之例;凡于 “某某曰”之下复出: 师古曰: “某说是”云云, 是申明旧注之例;师古曰: “某说非”云云,则为旧注所无、 作者新补之例。 条例严密, 眉目清楚。 《汉书》注之文字解释,凡言 “古某字”者,为古今字;凡言 “读曰” 者, 为假借字; 凡 “破读” 字之音, 以反切表示之。 此外, 姓名、 地名等悉依 “名从主人” 之例标明音读; 汉时典章名物多援唐制以明之, 引 “今俗语”以释古言,均自有义例,读者可举一反三。《汉书注》保存的六朝以前音读, 是研究汉语音韵沿革的宝贵材料。 颜注为历代官定读本, 是魏晋至唐初 《汉书》注释的第一次汇总,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注的缺点, 是在有些地方望文生
章节列表
升序↑- 漢書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 漢書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 漢書卷二 惠帝紀第二
- 漢書卷三 高后紀第三
- 漢書卷四 文帝紀第四
- 漢書卷五 景帝紀第五
- 漢書卷六 武帝紀第六
- 漢書卷七 昭帝紀第七
- 漢書卷八 宣帝紀第八
- 漢書卷九 元帝紀第九
- 漢書卷十 成帝紀第十
- 漢書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
- 漢書卷十二 平帝紀第十二
- 漢書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 漢書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 漢書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 漢書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 漢書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 漢書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 漢書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 漢書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 漢書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 漢書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 漢書卷二十一上 律曆志第一上
- 漢書卷二十一下 律曆志第一下
- 漢書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 漢書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 漢書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 漢書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 漢書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 漢書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 漢書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 漢書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 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 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 漢書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 漢書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 漢書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漢書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 漢書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 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 漢書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
- 漢書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第二
- 漢書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 漢書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 漢書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 漢書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 漢書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 漢書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 漢書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 漢書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 漢書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 漢書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 漢書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 漢書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 漢書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 漢書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第十六
- 漢書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 漢書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 漢書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 漢書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 漢書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 漢書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 漢書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 漢書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 漢書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 漢書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 漢書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 漢書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 漢書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 漢書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 漢書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 漢書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 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 漢書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 漢書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 漢書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 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 漢書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 漢書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 漢書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 漢書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 漢書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 漢書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 漢書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 漢書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 漢書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 漢書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 漢書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 漢書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毌將何傳第四十七
- 漢書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 漢書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 漢書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 漢書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 漢書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 漢書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 漢書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 漢書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 漢書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 漢書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 漢書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 漢書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 漢書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 漢書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 漢書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 漢書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 漢書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 漢書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 漢書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 漢書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 漢書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 漢書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 漢書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 漢書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 漢書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 漢書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 漢書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 漢書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 漢書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 漢書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
猜你喜欢的书
庄子解
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辽史拾遗
补作中国辽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清厉鹗撰。乾隆八年(1743)刊行于世,有汪氏刻本、《四库全书》本。元朝脱脱等人奉敕修撰的《辽史》,主要依据耶律俨的《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仅11个月便仓卒成书,史料范围狭窄,阙漏、重复、舛误甚多。然而,耶律氏和陈氏的著作都已散佚,其他有关辽代历史的著述寥若晨星,官修的《辽史》反倒成为现存较完整、较系统地记载辽代史事的著作,后世为之辑补、校注的著作很多,厉鹗的《辽史拾遗》即为其一。
寿生经
《佛说寿生经》是记载唐朝三藏法师玄奘,到天竺取经时所翻译的梵文佛经,但是据印光法师在《一函遍复》中指出《佛说寿生经》是伪经,是后人托玄奘法师之名,说是玄奘法师到天竺取经时所翻译的作品。
六字神咒经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说文殊菩萨之六字咒,与陀罗尼经第六文殊师利菩萨法印咒同本异译。别为六字神咒王经,彼为观音之六字章句陀罗尼也。今之六字为唵(文殊六字功德经作闇)婆髻驮那莫。
摄大乘论
梵名6aha^ya^na -sam!parigraha-s/a^stra 。又称摄论、广包大义论。印度无著造。汉译本有三:(一)后魏佛陀扇多(梵Bud6has/a^nta )译,凡二卷。(二) 陈代真谛译,凡三卷。又称梁译摄大乘论。(三)唐代玄奘译,凡三卷。题名摄大乘论本。以上三种译本皆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外,亦有西藏译本,凡四卷。本书系解释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之摄大乘品,阐述大乘教义,着重瑜伽行派之观点,共分十章。因其内容赅摄大乘佛教之一切圣教法门要义,故称摄大乘论。为摄论宗之根本要典。本论之注疏极多,印度有世亲、无性二论师所作之注释。世亲之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译本:(一)真谛译,凡十五卷。(二)隋代达摩笈多与行矩等合译,凡十卷。(三)玄奘译,凡十卷。无性之摄大乘论释之汉译本仅有玄奘所译一种,凡十卷。于我国,其注疏本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摄大乘论疏(八卷,真谛、慧恺共撰)、摄大乘论义章(十卷,道基)、摄大乘论疏(十卷,神泰)、摄大乘论抄(十卷,窥基)、摄大乘论旨归(法护)。
咒时气病经
半纸,东晋昙无兰译。说治流行病之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