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纪要
作者:黄震
19卷,南宋黄震撰。黄震,字东发,号于越,浙江慈溪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学宗朱熹,后人将其归入朱子学派。《古今纪要》是一部简明的古今通史,它“撮取诸史,括其纲要”,上起三皇五帝,下迄北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其体例有别于纪传、编年或纪事本末,《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别史类。此书每朝每帝先以事目的方式概述帝王的事功,然后列出这位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臣僚,简述他们的事迹,并对每人的功过进行品评,如第2卷汉高祖一朝,评张良说:“本战国策士资质,一时最优。”评陈平说:“奸诈小人,……误汉极多,汉初罪魁。”评叔孙通说:“采秦仪制礼、立原庙、进大猾,只谏易太子一事正”。这些史评是该书最值得一读的内容,作者不囿于前代史籍的定论,往往别出机杼,自成一说,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眼光和史识。第17卷以下是宋代的部分,每朝臣僚分为策士、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儒学、文艺、隐逸、外戚、宦官等类,所记诸臣事迹较前代为详,但只是客观叙事,而不加品题,这是因为时代太近,是非恩怨难协众意的缘故。但北宋部分记载的某些人物生平可与史传相参考,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提要》称此书“词约事该,颇有条贯”,这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此书有《四库全书珍本丛书》本。
黄震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岱史
《岱史》,明朝查志隆编撰。书成于万历年间。十八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为岱岳(即[[泰山])史志。据卷首序文称:山东长芦巡盐御史谭耀有感于前人所撰岱岳史志简略侵废,乃命属下转运史查志隆重新编辑续补而成此书。全书分十四篇,〈图考〉、〈星野考〉、〈形胜考〉三篇,详考泰山域图、天象及山川形势。〈山水表〉、〈疆域表〉二篇,列举泰山之山水疆域。〈狩典纪〉、〈望典纪〉、〈遗迹纪〉、〈灵宇纪〉四篇,记述历代帝王巡狩泰山,举行祭祀典礼之历史和遗迹。〈宫室志〉、〈物产志〉、〈香税志〉、〈灾祥志〉、〈登览志〉五篇,分别记载泰山宫观寺庙,土产风物,香火税收,灾异祥瑞,并辑录历代登临泰山之文人官吏所作诗词歌咏,序文游记等。全书编辑条理清晰,考释详实,每篇之前冠以小序,概述条例宗旨。
西南联大诗词课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本书主题是“诗词课”。书中收录了游国恩、浦江清、闻一多、朱自清、萧涤非、罗庸等六位先生的文章,涵盖中国古代重要的诗人、词人和作品,并按照时间顺序将诗词产生的根由和发展的脉络梳理清楚。本书通过对诗词的形成、发展以及诗词内容的讲解来展现西南联大包容、高质量、重基础的通识教育,进而展现西南联大卓越的学术风采,以及各位先生新颖、全面、前沿性十足的学术成果。
满文老档
清初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额尔德尼、达海、库尔缠等奉敕撰。凡180册。起清太祖努尔哈赤丁未年(1607),迄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依年、月、日顺序编写。此版本内缺天命七年(1622)七月至十二月,天聪七、八、九年(1633—1635)部分(其中天聪九年原稿本,1935年整理内阁大库时已被发现)。老满文的《满文老档》原稿本37册,加上1935年发现的共40册,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称《老满文原稿》。乾隆四十年(1775)仿老档字体抄写,分装成100册,即“无圈点档册”。同时又按音抄“有圈点档册”180册,今藏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将上述档册重抄一部,原藏沈阳崇谟图阁,今藏辽宁省档案馆。《满文老档》译成汉文始于金梁等人,译出百余册,择要编成《满洲老档秘录》上下编,于1929年出版。1971年以后,台湾学者广禄、李学智翻译出版了《老满文原档》两册。1979年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重译满文老档》3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的《满文老档》上下两册,199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20世纪20年代初,将沈阳所藏《满文老档》拍摄底片,藏京都大学,后由藤罔胜二等进行初步整理,部分译成日文刊行。神田喜一郎等组成《满文老档》研究会,1965年将《满文老档》译成日文分7册出版。神田信夫等又出版了《旧满洲档》第9卷(后金天聪九年)日译本。所记清入关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多为《三朝实录》等史书所不载,是研究满族早期的发展、社会性质和语言文字,以及东北地区各民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呻吟语
思想杂著。六卷。明吕坤撰。初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吕坤,字叔简,号新吾。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卒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今河南宁陵人。明代哲学家。万历进士。三十八岁始官,历任户部主事、陕西左、右布政使、左、右佥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后辞官归乡著述二十余年。为明中叶反理学的先驱者之一。《呻吟语》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全书共六卷,二千零七十二条。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为古代道德修养名著。提出善与恶均是人的本性,“义理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亦天命于人而与生俱生者,不谓之性可乎?”(《性命》)认为“道者,天下古今公共之理,人人都有分底”,“非圣人之言所能限”,“非圣人之制所能尽”(《道体》)。书中所论涉及到 “性命”、“伦理”、“修身”、“问学”、“天地”、“治道”、“人情”等方面,多为应时治世之理。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一卷,宋法天译。佛在兜率天说二咒,闻者不生魔界,速证菩提。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略称金刚顶发菩提心论、发菩提心论、菩提心论、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义。乃密宗所依据之重要论部。立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门,记述菩提心之行相。以行愿菩提心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胜义菩提心观一切法无自性;而以三摩地观‘行’之相,即指日月轮观及五相成身观等。此论依三摩地之法,故得悟诸佛之法身而证‘法界体性智’。一般皆谓本论系龙树菩萨所作,然文中多处引用大日经、大日经供养法及大日经疏等之文句,由此推测或系唐代密宗祖师一行以后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