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溟奏稿

作者:姚莹
东溟奏稿

四卷,姚莹撰。当清道光十八年莅台湾道任,张丙事变余波未靖;二十年,中英战起,海疆戒严。莹与台湾镇达洪阿内外兼筹,颇费经营。二十一年八月,英船犯鸡笼,经予击退;翌年正月,又侵大安港,计破其船:先后获英兵一百八十余人。迨江宁约定,英使讦控台湾镇、道妄杀遭难民兵及遭主款者与福建失守文武之忌,构陷成狱,与达洪阿同被逮京问拟。「东溟奏稿」,即在台湾道时会同达洪阿所为,几以办理「夷务」为中心(按台湾道始于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奏请台道加按察使衔,得专折奏事)。卷一,有「筹剿三路匪徒奏」等五件;卷二,有「会商台湾夷务奏」等十一件;卷三,有「遵旨筹备覆奏」等六件;卷四,有「谢赏恩奏」等十一件。姚氏另有「中复堂选集」,见第八三种篇。

姚莹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形而上学探本

道德形而上学探本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1785年出版。本书是康德批判哲学时期伦理学理论的首次探索,蕴含着《实践理性批判》中阐发的基本思想,是一部充满了独创性思想的著作。
全书包括三章。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探讨了道德的一般哲学基础,指出合乎道德的行为,既不是受外力强制的行为,也不是单纯追求幸福的行为,而是在善良意志指导之下、完全出于责任的行为。第二章“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阐述了道德的形而上学前提,认为道德原则采取的是命令式,即“应该”如何如何。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命令我作合乎道德的行为。具体说来,道德原则可以概括为“只按照那种你同时也想望它变为普遍规律的准则而行动”。能够普遍化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考察了第一道德原则的源泉,指出自由是道德行为得以存在的条件。人不只属于现象世界,而且属于自在之物。人是自由的存在物。自由的个体才能按照善良意志的命令行事。自由体现在人类道德行为之中,但却不可认识、不可解释。

被毁灭的人

被毁灭的人

小说讲述了超能侦探鲍维尔为寻找一件诡异的杀人案件的真相,踏上为死者复仇之路的悬念推理故事。好的故事能够娱乐人心,伟大的故事更激发起我们对于自身生命、梦想及价值的探索。《被毁灭的人》不仅具有曲折的情节,还表现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独有的创造力和远超出其创作年代的前卫思想,这部作品于是被定位成现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贝斯特拒绝让自己的小说陷入好人对坏人、正义对邪恶的陈旧模式,而是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的本性,最后对人类本性和潜能作出了富于热爱祖国的总结。这部经典科幻小说同时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关于警匪较量的小说。贝斯特还在其中加入心灵感应的设定,于是小说中智慧的较量便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也是贝斯特写得最酣畅淋漓、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船山诗草

船山诗草

诗别集。清张问陶著。二十卷,补遗六卷。卷一为乐府十四章,卷二、三为《戊丁集》、《戊巳集》,卷四为《出山小草》,卷五为《松筠集》,卷六、七为《乞假还山集》上、下,卷八为《扁舟集》,卷九为《骡车集》,卷一○至一三为《京朝集》,卷一四为《奇零集》,卷一五、一六为《己庚集》、《辛癸集》,卷一七为《依竹堂集》,卷一八为《出守东莱集》,卷一九、二○为《药庵退守集》上、下。连同补遗,收编年诗凡三千余首。《诗草》前有释道嵘及自序,后有石韫玉书后;《补遗》前有顾翰序,后有陈葆森跋。《诗草》有嘉庆二十年(1815)石韫玉编次刊本、同治九年(1870)席珍山馆刊李岑、江海清《船山诗注》本,《补遗》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葆森据从张立轩处所得遗稿刊行本。今通行本为1986年中华书局据嘉庆本《诗草》、道光本《补遗》排印之《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附录张问陶研究资料。又《船山诗草选》六卷,黄丕烈选,收诗五百余首,有嘉庆二十二年黄氏士礼居刊本。

朝话

朝话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对山东乡村建设研究历届(自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研究部同学,在朝会时讲话的笔录所集成。但只是笔录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本书非系统的学术讲演,而只是对同学之日常生活有所诏示启发,或自同学提出之问题,予以当下指点。故其内容包括有治学、修养及人生、社会、文化各方面之问题。多由阅历得来,语重心长,亲切隽永,足以发人深省,其有裨于青年者,至为深钜。兹不忍令其零佚,爰特编印成册,以供同好。 本书各篇之题目是后加的,朝话原无题目也。各篇先后之序,原宜以其年月日为准,唯已不易查明,今只有以其内容意义相连类者,而编次之,不复问其年月日先后。 本书内有一部分先曾陆续发表于《乡村建设》半月刊;其大部分则为黄省敏同学整理誊抄者。至某篇为某人所记,中因互相传抄,已无由记证。本书印行时,以先生事繁,复未经核阅。其有与先生愿意不符或小有出入者,当由笔记者与辑校者负责。

融堂书解

融堂书解

二十卷。宋钱时撰。时字子是,人称“融堂先生”,两浙路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经学家。时自幼奇伟不群,无意于功名仕途,潜心钻研理学,曾主讲于象山书院,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不久求去,授江东帅属而归。时学出于杨简,主张发明人心,属金溪学派。所着除《融堂书解》之外,尚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等。《融堂书解》又称《尚书演义》。该书说解《尚书》,尤注重阐明《书序》,每篇之首,皆条陈大旨,至于逸书之序,则参考《史记》,核其时事以释篇题,复采他书所引马融、郑玄《书》注引申其义。至经文说解,则兼采儒成说,不专主一家之学,他家说解未安者,则直抒心得,不为曲说所惑,见解不乏精到之处。该书原本久佚,《永乐大典》所载缺《伊训》、《梓材》、《秦誓》三篇,《说命》、《吕刑》亦间有缺文,其余篇帙保存完好,库书即从《永乐大典》移录,又该书朱彝尊《经义考》着录为八卷,以篇帙颇繁,库书析为二十卷。该书现存版本有聚珍本、闽覆本、杭缩本。

金陵梵刹志

金陵梵刹志

寺观志。明葛寅亮撰。五十三卷。寅亮,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万历进士。历官湖广提学副使,南京礼部郎中。著有《四书湖南考》。明天启年间,赐租修南京禅宇。葛氏时任南京尚宝司卿,因虑庙宇虽修而载籍无存,无以征信将来,遂搜之荒碑故牒,恭录御制诗文,于天启七年(1627)撰成是书。约五十九万字。志首为明太祖朱元璋诗文以及明代南京寺庙建置之案牍。次以灵谷(附图)、天界(附图)、报恩(附图)、三大刹为统领,记栖霞、鸡笼、 静海、能仁(附图)、弘觉(附图)五大刹、三十二中刹(附图二幅)和一百二十小刹。其余废寺别为一编,末附以南藏目录及诸经、租额、公费、僧规、公产诸条。是书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最详细记述南京寺庙建筑的志书。志以辑录古人碑铭题记、诗词歌咏为主,收载了明代尚存的大小寺庙一百六十座。凡有关寺庙建筑始末,毁、修时间,地理位置,高僧贤人均有记述。附录部分记经卷目录及有关佛教理论专书二千余种,另对借取经卷,寺僧管理,寺庙田亩及费用地租等均有详记,是了解明代南京佛教的重要史料。有万历年间刻本,后佚。光绪末,济南僧人领众于金陵得之,藏于镇江金山汪天寺。民国二十五年(1926)据金山本影印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