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作者:孙毓修猜你喜欢的书
方洲集
二十六卷。附《读史录》四卷。明张宁(约1469前后在世)撰。张宁,字靖之,号芳州,浙江海盐人,一说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天顺元年(1457)奉命使朝鲜。回国后,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不久,托疾致仕。家居三十年,屡荐不起。著有 《方洲集》、《方洲杂言》、《奉使录》。是集首有弘治四年(1491)浙江仁和 (今杭县)夏时正序,称《方洲集》四十卷。又有浙江余姚谢丕续集序,称夏复拾林下之作为四卷。又有钱升募刻疏,称僭作补遗,是又在四卷之外。而今本止二十六卷,合以所附《读史录》仅三十卷。或钱升重刊时有所改并。张宁官给事中,謇谔自持,六科章奏,多出其手。会有边衅,奏使宣抚,竟谕定而还。其才略为一时所称。后以建言忤李贤,与岳正同调外。其气节尤为天下所重。今观其奏疏诸篇,伟言正论,通达国体,不愧其名。他文亦磊落有气。诗虽颇杂浮声。然亦无龌龊萎弱之态。其出使朝鲜之时,与馆伴朴元亨登太平馆楼,顷刻而成七言长律六十韵,亦说明其才情横溢。其诗亦常有画意,显露出构思的工巧。但缺乏深层的内涵,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其诗“如小棹急流,一瞬而过,无复雅观”。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所收本集为三十二卷。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南宋学者程端蒙、董铢制订的理学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守则。程端蒙(1143~1191),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董铢(1152~?),字叔重,人称槃涧先生,江西德兴人。《学则》共18条,基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条规定了学生在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和晨昏应举行的仪式,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余皆为学生律己、待人、接物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其中,讲日常生活行为的有八条:“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谈吐举止,以及容貌视听都作了繁琐的、缺乏生机活意的具体规定。讲学习的有五条:“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讲待人接物的有两条:“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朱熹曾为《学则》作跋,向师长们推荐,认为如能依此训导学生,就能培养出有德性、有成就、能为封建帝王服务的优秀人材。
长生指要篇
长生指要篇,南宋道士林自然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卷首有淳祐庚戌年(1250)作者自序,自称因读《清静经》而发深省,遂辞家云游参访,得遇西蜀陆公授以金丹之道。其书分七节,引魏伯阳、张伯端之说,论述内丹法要。大略以先天祖炁为丹本。谓人皆禀此炁而生,与虚皇贯通,与三清同体。若能逐境随觉,袭其明而还其性,则神定精固炁聚,三花聚顶,立见超脱。其修炼工夫从合真炁呼吸入手,以二目为机,守玄一为要。火候法度则唯在自知。凝一燕真元不散,散之成炁,聚之成火。化之成水,变之成金。又须仁慈济物,广行众善,则真仙保举,上帝降祥。又称修炼须上依星辰之躔度,下符海潮之往来,采天地未判之炁,夺日月交会之精。篇末附《金丹合潮侯图》及词一首,以示一月之中潮候消长规律。
投辖录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南宋王明清撰。一卷,有涵芬楼辑《宋人小说》本。 《说郛》本仅存序及四则,不全。本书是作者早年的著作,其自序作于绍兴己卯(1159),时年三十三岁。自序称所录为“齐谐志怪”一类“新奇事”,书中内容足以使“坐客愈忻怡忘倦,神跃色扬,不待投辖,自然肯留”,故以之名书。各则末间注所得闻者的出处。所记以北宋间故事为多。如《蓬莱》一则,记真宗引群臣入一小殿,殿后假山中有山洞,其中重楼复阁,俨然仙境。
近体乐府
又称《平园近体乐府》。词别集。宋周必大著。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系从其文集摘录而成,存词十二首。《四库全书》用毛本。《彊村丛书》本则从翻宋刊《平园集》录出,存词十三首,较毛本多《点绛唇》一首,字句亦略有不同。《全宋词》据晨风阁本《益公大全集·近体乐府》录入,并增补四首,共存词十七首。
胡端敏奏议
十卷。胡世宁撰。胡世宁(1469—1530),字永清,号静庵,明代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弘治癸丑(1493)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上书极言时政缺失,与李承勋、魏校、余祜称“南都四君子”。迁江西副使,疏论宁王宸濠反状,系锦衣狱,后减死戍辽东,宸濠伏诛,起戍中。嘉靖 (1572—1566)中,累拜兵部尚书,陈兵政十事,又上备边三事,与张璁、桂萼不协,以疾乞归,卒谥“端敏”。此奏议原有二十卷,后刊印时仅汰存其半。此本所录奏议,皆有裨于世务,并可与史传相参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