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云回忆
作者:沈亦云
出版于1968年。沈亦云原名性真,后改署景英,字亦云,她是蒋介石的把兄、曾任北洋内阁总理的黄郛的夫人。该书书名由胡适题写,卷首依次收有蒋中正的《为黄膺白先生家传作序》、张群的《亦云回忆序》、胡适的《函代序》、张公权的《函代序》的墨迹影印件。很多人推崇这本书,一方面固然与这些名人作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沈亦云在书中所述历史,插入大量当时的函电加以佐证,并非某些信口开河的所谓史书可比。上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推出一系列历史人物口述传记,当时已移居美国的沈亦云也在此行列。不过沈亦云已自行完成一部回忆录,于是哥大派唐德刚协助她整理,最终呈现出我们如今看到的《亦云回忆》。书中,沈亦云以自身经历为线索,生动展现了民初政坛风起云涌的局势,能让读者深入了解黄郛的性格与应世处事之道,见证其欲将辛亥革命未竟事业继续完成的理想。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对蒋介石施政影响极大的黄郛所处的艰难处境,进而为探究蒋介石最终失败的原因提供别样视角。它是研究民初政坛不可多得的一手史料,值得细细品味。j
章节列表
升序↑- 蒋序
- 张序
- 胡函代序
- 张函代序
- 自序一
- 自序二
- 一 嘉兴东栅口
- 二 我的父亲
- 三 我的母亲
- 四 二妹性仁
- 五 家乡的几位前辈
- 六 到天津读书
- 七 辛亥革命知见
- 八 不幸的二次革命
- 九 亡命生涯
- 一〇 归国
- 一一 迁北京
- 一二 天津三年
- 一三 再度出国
- 一四 首都革命
- 一五 摄政内阁
- 一六 滞京一年
- 一七 南归
- 一八 北伐时期
- 一九 对党和政的不同意见
- 二〇 上海特别市
- 二一 我印象里的日本
- 二二 宁案
- 二三 济案
- 二四 莫干山
- 二五 “九一八”沈阳霹雳
- 二六 最后北行
- 二七 塘沽停战协定
- 二八 政整会
- 二九 余事
- 三〇 分手与身后
- 三一 抗日战起
- 三二 重回上海
- 三三 南屏十年
- 三四 战后的莫干农村
- 三五 迟迟吾行
- 金跋
- 沈跋
- 附录 黄膺白先生家传
沈亦云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西医汇通的综合性医著。三十卷。近人张锡纯撰。刊行于民国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18—1934年)间,先后共七期七册。张锡纯,字寿甫。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医家。张氏幼时读经,喜天文数学,青年时遵父遗命专研医理,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有精深研讨,曾先后在奉天创办立达医院、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中年以后自学西医,试图以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其学求思想之代表作。本书内容包括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医案五部分,总计约八十万字。其中医方部分,主要介绍治疗阴虚劳热、阳虚、大气下陷、喘息、痰饮、肺病、吐衄、心痛、癫狂、痫风、小儿风证、内外中风、肢体痿废、膈食、呕吐、霍乱、泄泻、痢、燥结、消渴、癃闭、淋浊、伤寒、温病、瘟疫、瘟疹、疟疾、气血郁滞肢体疼痛、女科、眼科、咽喉、牙疳、疮科等等病证之方剂,计一百七十六首,一方一论,颇有实用价值;药物部分,则撰有石膏解、人参解等七十九种药物的临证应用心得,一药一论,亦颇有见地;医论部分,则刊载医学论文九十篇,所论病证治疗心得,匠心独具,颇具效验;医话部分,则收录临证随笔及问题解答计四十四则;医案部分,则包括虚劳喘嗽、气病、血病、脑充血、肠胃病、头部病、肢体疼痛、肿胀、黄疸、痢疾、大小便病,不寐、痫痉癫狂、伤寒、温病、疟疾、霍乱、妇女病等十八门一百三十七个病例,且病案记录较为完整,辨证准确,处方用药精当,法度严谨,颇有参考价值。
清末四公子
清末四公子出自名门,才华杰出,风流潇洒,性格各异,命运多舛:陈三立是陈宝箴之子,当代画家陈衡恪、史学家陈寅恪之父,以诗著称于世。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主将,其“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气概感人至深。丁日昌之子丁惠康虽然故事不多,但其魏晋风流、不与黑暗的官场相妥协的性格感人至深。清末名将吴长庆之子吴保初则知其不可而为之,两次上书反对慈禧太后干预朝政,足见其“狷狂”。而清初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更是堪称公子之典型,列在篇首以便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到“公子们”的酸甜苦辣与才性文章。全书语言流畅生动,融入了不少趣味性、可读性的小故事,非常适合休闲阅读。
袁子正书
晋代袁准撰。《袁子正书》二十五卷。与《旧唐书·经籍志上》丙部子录儒家类、《群书治要》、《太平御览》(将其作为引用书目)、《全晋文》、《玉函山房辑佚书》及其《续编》、《丛书集成初编·袁氏艺文金石录》、《中国丛书综录》、《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汉晋学术编年》中均有记载。 今存不足两万言。分为礼政,经国,设宦,政略,论兵等十七篇。
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
十二卷,明道盛说 大成.大奇等编。卷第一上堂,卷第二上堂,卷第三上堂,卷第四上堂,卷第五小参,卷第六小参晚参,卷第七示众,卷第八普说机缘,卷第九法语,卷第十颂古偈,卷第十一赞,卷第十二佛事杂着塔铭。
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阿弥陀经义记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此义记是为解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而作。智大师所着法华等疏论集禅法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九卷,唯此义记最简略,总共有二千余言。开卷虽列五重玄义,但数语浮云而过。所释净土十疑论,释不退义,也是列无申述,与大师往作,风格大有悬殊之别。故后世多疑是他人附托之文。此义记参考价值不大。现常见版本是北京刻本经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