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作者:张廷玉
纪传体史书。清代明史馆纂修。署名张廷玉撰,三百三十二卷。创修于顺治二年(1645),再修于康熙四年(1665),无进展;重修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徐文元为监修,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及万斯同等人编撰,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用力最多。历时二十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编成《明史稿》四百六十卷。后被王鸿绪删为三百十卷,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定稿。至雍正元年(1723)又对王稿进行删改,由张廷玉主编,雍正十三年(1735)最后定本,乾隆四年(1739)刊行。本书共经四次修改,历时整90年,是官修正史中费时最长的一部。记叙范围上起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共276年的史事。多取材于《明实录》、档案、文集、奏议、志书、邸报、私史等。资料可靠,取材广泛,编订严谨,考证较精,文字简洁,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研究明史的基本资料。尤其是《土司传》、《外国传》、《西域传》等史料,十分珍贵。本书最大缺点是凡不利于清统治的史事均被删除。有武英殿原刻本,1974年中华书局校点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
- 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二
- 卷三·本纪第三·太祖三
- 卷四·本纪第四·恭闵帝
- 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
- 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
- 卷七·本纪第七·成祖三
- 卷八·本纪第八·仁宗
- 卷九·本纪第九·宣宗
- 卷十·本纪第十·英宗前纪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景帝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宪宗一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宪宗二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孝宗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武宗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宗一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世宗二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穆宗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神宗一
-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神宗二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熹宗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庄烈帝一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
- 卷二十五·志第一·天文一
- 卷二十六·志第二·天文二
- 卷二十七·志第三·天文三
- 卷二十八·志第四·五行一
- 卷二十九·志第五·五行二
- 卷三十·志第六·五行三
- 卷三十一·志第七·历一
- 卷三十二·志第八·历二
- 卷三十三·志第九·历三
- 卷三十四·志第十·历四
- 卷三十五·志第十一·历五
- 卷三十六·志第十二·历六
- 卷三十七·志第十三·历七
- 卷三十八·志第十四·历八
- 卷三十九·志第十五·历九
- 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
- 卷四十一·志第十七·地理二
- 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地理三
- 卷四十三·志第十九·地理四
- 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地理五
-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地理六
-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二·地理七
-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礼一
-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四·礼二
-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
- 卷五十·志第二十六·礼四
-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礼五
- 卷五十二·志第二十八·礼六
-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九·礼七
- 卷五十四·志第三十·礼八
- 卷五十五·志第三十一·礼九
- 卷五十六·志第三十二·礼十
- 卷五十七·志第三十三·礼十一
- 卷五十八·志第三十四·礼十二
- 卷五十九·志第三十五·礼十三
- 卷六十·志第三十六·礼十四
- 卷六十一·志第三十七·乐一
- 卷六十二·志第三十八·乐二
- 卷六十三·志第三十九·乐三
- 卷六十四·志第四十·仪卫
- 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一·舆服一
- 卷六十六·志第四十二·舆服二
- 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舆服三
- 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舆服四
- 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
- 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
- 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选举三
- 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一
- 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职官二
- 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职官三
- 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职官四
- 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职官五
- 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货一
- 卷七十八·志第五十四·食货二
- 卷七十九·志第五十五·食货三
- 卷八十·志第五十六·食货四
- 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食货五
- 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食货六
- 卷八十三·志第五十九·河渠一
- 卷八十四·志第六十·河渠二
- 卷八十五·志第六十一·河渠三
- 卷八十六·志第六十二·河渠四
- 卷八十七·志第六十三·河渠五
- 卷八十八·志第六十四·河渠六
- 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兵一
- 卷九十·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
- 卷九十一·志第六十七·兵三
- 卷九十二·志第六十八·兵四
- 卷九十三·志第六十九·刑法一
- 卷九十四·志第七十·刑法二
- 卷九十五·志第七十一·刑法三
- 卷九十六·志第七十二·艺文一
- 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艺文二
- 卷九十八·志第七十四·艺文三
- 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艺文四
- 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
- 卷一百一·表第二·诸王世表二
- 卷一百二·表第三·诸王世表三
- 卷一百三·表第四·诸王世表四
- 卷一百四·表第五·诸王世表五
- 卷一百五·表第六·功臣世表一
- 卷一百六·表第七·功臣世表二
- 卷一百七·表第八·功臣世表三
- 卷一百八·表第九·外戚恩泽侯表
- 卷一百九·表第十·宰辅年表一
- 卷一百十·表第十一·宰辅年表二
- 卷一百十一·表第十二·七卿年表一
- 卷一百十二·表第十三·七卿年表二
-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
-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
-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诸王
- 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诸王二
-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诸王四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诸王五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
-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
-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
-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二十八
-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八
-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
-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
-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
-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
-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
-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
-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
-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
-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
-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
-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
-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
-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
-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
-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八
-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
-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
-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一
-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
-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三
- 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五
-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七十六
-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
-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
-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
-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
-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
- 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 卷二百·列传第八十八
- 卷二百一·列传第八十九
- 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
- 卷二百三·列传第九十一
- 卷二百四·列传第九十二
- 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三
- 卷二百六·列传第九十四
- 卷二百七·列传第九十五
- 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六
- 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七
- 卷二百十·列传第九十八
- 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九十九
- 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
- 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 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二
- 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三
- 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四
- 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五
- 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 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七
- 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
- 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九
- 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
- 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一
- 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二
- 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三
- 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十四
- 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十五
- 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六
- 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七
- 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十八
- 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九
- 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
- 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 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 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 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 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 卷二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二十六
- 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 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 卷二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 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
- 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 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 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 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
- 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 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 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 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 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 卷二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 卷二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九
- 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
- 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 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 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 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 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 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六
- 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七
- 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 卷二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 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
- 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 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 卷二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三
- 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 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 卷二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六
- 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七
- 卷二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 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 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 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
- 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儒林三
- 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
- 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
- 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
- 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
- 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忠义一
- 卷二百九十·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忠义二
- 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忠义三
- 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忠义四
- 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忠义五
- 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义六
- 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忠义七
- 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孝义
- 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孝义二
- 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隐逸
- 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
- 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 卷三百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九·列女一
- 卷三百二·列传第一百九十·列女二
- 卷三百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列女三
- 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 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
- 卷三百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
- 卷三百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五·佞幸
- 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 卷三百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
- 卷三百十·列传第一百九十八·土司
- 卷三百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四川土司
- 卷三百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川土司二
- 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
- 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二百二·云南土司二
- 卷三百十五·列传第二百三·云南土司三
- 卷三百十六·列传第二百四·贵州土司
- 卷三百十七·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
- 卷三百十八·列传第二百六·广西土司二
- 卷三百十九·列传第二百七·广西土司三
- 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二百八·外国一
- 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二百九·外国二
- 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二百十·外国三
- 卷三百二十三·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
- 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二百十二·外国五
- 卷三百二十五·列传第二百十三·外国六
- 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二百十四·外国七
- 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二百十五·外国八鞑靼
- 卷三百二十八·列传第二百十六·外国九瓦剌
- 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二百十七·西域一
- 卷三百三十·列传第二百十八·西域二西番诸卫
- 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二百十七·西域三
- 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四
- 附录
猜你喜欢的书
鼻子
1835年,俄国作家果戈里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彼得堡的故事》,其中小说“《鼻子》的‘荒诞无稽’,使他具有果戈里最神秘的作品之一的声誉”。故事描写了一个八等文官柯瓦廖夫,有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的鼻子丢失,于是心急地四处寻找,而这鼻子却穿了件五等文官的礼服在街上游荡。后来鼻子被警察抓获,柯瓦廖夫的鼻子终于失而复得。
伤寒审证表
一卷。清包诚撰。包诚字兴言,泾县(今属安徽)人。同治年间曾官湖北同知。从学于张宛邻,私淑黄元御。张宛邻崇拜黄元御之医术,令包氏校雠黄氏诸书。包氏尤致力于 《伤寒论》的研究。认为《伤寒论》文奥义精,难以记诵,如注家不明旨意,不分纲目,读者难解大旨。故撰此书。书中以表格形式阐发伤寒六经辨证之法。将太阳经分为本病中风、伤寒、兼证、阳盛八腑、阴盛八脏、坏病、不治病七种;将阳明病经分为脏病连经、腑病、阴病、不治病四种;将少阳经分为经病、本病、入阳明病、入三阴病、坏病五种;将太阳经分为脏病连经、脏病二类;将少阳厥阴经分为脏连经、脏病、不治病三种;将汗下宜忌分为可汗、可吐、可下等六种。各种内容下面以方药附之。此书均以表格形式,钓玄提要,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博而能约,便于记诵。就证列治,明晰精当。便于后学研究仲景之学。有同治十年(1871)湖北崇文书局刊本。
火灾
长篇小说。东平著。1937年3月上海潮锋出版社初版。
毗尼心经
亦称《毗尼心》。佛教律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本书以《四分律》为主,结合《十诵律》、《五分律》的观点,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佛教戒律的主要内容。分八个部分:学戒法第一;师徒法第二;众僧法第三;行道忏悔法第四;行道修善法第五;发道资缘法第六;信施檀越法第七;护持法藏法第八。对与戒律有关的主要术语都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是研究佛教戒律的重要资料。在“护持法藏法”中提出印验小乘教的三法印、印验通教大乘的四法印与印验通宗大乘的五法印,为佛教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本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在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1934年,北平佛经流通处出版过单行本。
大乘义章
凡二十卷。隋代净影寺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一部佛教类书,类聚佛书要目并详释之,以诠显大乘深义。要目分:教法聚、义法聚、染法聚、净法聚、杂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数法立义门,总揭二百二十二门(缺杂法聚),更设细段而详释之。本书引证赅博,义旨明晰,相当于佛教百科辞书之性质,故历来佛教术语之说明大多引用本书。依续高僧传卷八慧远条载,本书原为十四卷,二四九科。现行本有二十卷本与二十八卷本(义天录)两种。本书对染法聚中烦恼义之阐释,从二障义至八万四千烦恼义共分为三十门。又各篇之法数多从小数逐渐增至大数,每篇分为四门以至八门来解说。此种将佛教术语以法之数别排列说明而成为辞典体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时。然慧远之师法上即曾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及增数法门(内法数林)四十卷,此事载于续高僧传卷十。此外,天台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门一书,由修禅之立场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数。上列所述大多与大乘义章之项目相符,准此观之,此种类书颇流行于六世纪前后之佛教界。本书五聚之分类或系根据成实论之发聚、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等观念而来者。
补陀洛迦山传
佛教史志。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盛熙明撰。一卷。共分五部分:(1)自在功德品,引《观音三昧经》、《大悲经》、《楞严经》、《法华经》、《大悲心总持经》等,论述观世音菩萨的功德;(2)洞宇封城品,记述了普陀山的地理位置和名胜古迹;(3)应感祥瑞品,叙述了普陀山之为观音菩萨道场的由来;(4)兴建沿革品,记述普陀山历代寺院的情况;(5)附录,记述武林(西湖)西山天竺寺和蓟州雾灵山观音菩萨像的灵异。后载唐人作《观音大士赞》一篇和诗咏七首,系明慧瑄补编。本书元刻本不存,明天顺六年(1462)慧瑄重刻。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按明刊本影印编入《宛委别藏》。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