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作者:张廷玉
纪传体史书。清代明史馆纂修。署名张廷玉撰,三百三十二卷。创修于顺治二年(1645),再修于康熙四年(1665),无进展;重修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徐文元为监修,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及万斯同等人编撰,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用力最多。历时二十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编成《明史稿》四百六十卷。后被王鸿绪删为三百十卷,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定稿。至雍正元年(1723)又对王稿进行删改,由张廷玉主编,雍正十三年(1735)最后定本,乾隆四年(1739)刊行。本书共经四次修改,历时整90年,是官修正史中费时最长的一部。记叙范围上起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共276年的史事。多取材于《明实录》、档案、文集、奏议、志书、邸报、私史等。资料可靠,取材广泛,编订严谨,考证较精,文字简洁,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研究明史的基本资料。尤其是《土司传》、《外国传》、《西域传》等史料,十分珍贵。本书最大缺点是凡不利于清统治的史事均被删除。有武英殿原刻本,1974年中华书局校点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
- 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二
- 卷三·本纪第三·太祖三
- 卷四·本纪第四·恭闵帝
- 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
- 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
- 卷七·本纪第七·成祖三
- 卷八·本纪第八·仁宗
- 卷九·本纪第九·宣宗
- 卷十·本纪第十·英宗前纪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景帝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宪宗一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宪宗二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孝宗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武宗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宗一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世宗二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穆宗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神宗一
-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神宗二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熹宗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庄烈帝一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
- 卷二十五·志第一·天文一
- 卷二十六·志第二·天文二
- 卷二十七·志第三·天文三
- 卷二十八·志第四·五行一
- 卷二十九·志第五·五行二
- 卷三十·志第六·五行三
- 卷三十一·志第七·历一
- 卷三十二·志第八·历二
- 卷三十三·志第九·历三
- 卷三十四·志第十·历四
- 卷三十五·志第十一·历五
- 卷三十六·志第十二·历六
- 卷三十七·志第十三·历七
- 卷三十八·志第十四·历八
- 卷三十九·志第十五·历九
- 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
- 卷四十一·志第十七·地理二
- 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地理三
- 卷四十三·志第十九·地理四
- 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地理五
-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地理六
-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二·地理七
-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礼一
-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四·礼二
- 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
- 卷五十·志第二十六·礼四
-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礼五
- 卷五十二·志第二十八·礼六
-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九·礼七
- 卷五十四·志第三十·礼八
- 卷五十五·志第三十一·礼九
- 卷五十六·志第三十二·礼十
- 卷五十七·志第三十三·礼十一
- 卷五十八·志第三十四·礼十二
- 卷五十九·志第三十五·礼十三
- 卷六十·志第三十六·礼十四
- 卷六十一·志第三十七·乐一
- 卷六十二·志第三十八·乐二
- 卷六十三·志第三十九·乐三
- 卷六十四·志第四十·仪卫
- 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一·舆服一
- 卷六十六·志第四十二·舆服二
- 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舆服三
- 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舆服四
- 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
- 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
- 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选举三
- 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一
- 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职官二
- 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职官三
- 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职官四
- 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职官五
- 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货一
- 卷七十八·志第五十四·食货二
- 卷七十九·志第五十五·食货三
- 卷八十·志第五十六·食货四
- 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食货五
- 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食货六
- 卷八十三·志第五十九·河渠一
- 卷八十四·志第六十·河渠二
- 卷八十五·志第六十一·河渠三
- 卷八十六·志第六十二·河渠四
- 卷八十七·志第六十三·河渠五
- 卷八十八·志第六十四·河渠六
- 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兵一
- 卷九十·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
- 卷九十一·志第六十七·兵三
- 卷九十二·志第六十八·兵四
- 卷九十三·志第六十九·刑法一
- 卷九十四·志第七十·刑法二
- 卷九十五·志第七十一·刑法三
- 卷九十六·志第七十二·艺文一
- 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艺文二
- 卷九十八·志第七十四·艺文三
- 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艺文四
- 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
- 卷一百一·表第二·诸王世表二
- 卷一百二·表第三·诸王世表三
- 卷一百三·表第四·诸王世表四
- 卷一百四·表第五·诸王世表五
- 卷一百五·表第六·功臣世表一
- 卷一百六·表第七·功臣世表二
- 卷一百七·表第八·功臣世表三
- 卷一百八·表第九·外戚恩泽侯表
- 卷一百九·表第十·宰辅年表一
- 卷一百十·表第十一·宰辅年表二
- 卷一百十一·表第十二·七卿年表一
- 卷一百十二·表第十三·七卿年表二
-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
-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
-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诸王
- 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诸王二
-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诸王四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诸王五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
-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
-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
-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二十八
-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八
-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
-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
-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
-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
-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
-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
-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
-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
-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
-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
-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
-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
-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
-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
-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八
-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
-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
-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一
-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
-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三
- 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五
-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七十六
-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
-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
-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
-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
-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
- 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 卷二百·列传第八十八
- 卷二百一·列传第八十九
- 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
- 卷二百三·列传第九十一
- 卷二百四·列传第九十二
- 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三
- 卷二百六·列传第九十四
- 卷二百七·列传第九十五
- 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六
- 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七
- 卷二百十·列传第九十八
- 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九十九
- 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
- 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 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二
- 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三
- 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四
- 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五
- 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
- 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七
- 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
- 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九
- 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
- 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一
- 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二
- 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三
- 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十四
- 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十五
- 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六
- 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七
- 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十八
- 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九
- 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
- 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 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 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 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 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 卷二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二十六
- 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 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 卷二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 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
- 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 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 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 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
- 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 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 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 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 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 卷二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 卷二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九
- 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
- 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 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 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 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 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 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六
- 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七
- 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 卷二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 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
- 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 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 卷二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三
- 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 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 卷二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六
- 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七
- 卷二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 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 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 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
- 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儒林三
- 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
- 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
- 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
- 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
- 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忠义一
- 卷二百九十·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忠义二
- 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忠义三
- 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忠义四
- 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一·忠义五
- 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义六
- 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忠义七
- 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孝义
- 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孝义二
- 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隐逸
- 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
- 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 卷三百一·列传第一百八十九·列女一
- 卷三百二·列传第一百九十·列女二
- 卷三百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列女三
- 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 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
- 卷三百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
- 卷三百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五·佞幸
- 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 卷三百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
- 卷三百十·列传第一百九十八·土司
- 卷三百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四川土司
- 卷三百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川土司二
- 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
- 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二百二·云南土司二
- 卷三百十五·列传第二百三·云南土司三
- 卷三百十六·列传第二百四·贵州土司
- 卷三百十七·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
- 卷三百十八·列传第二百六·广西土司二
- 卷三百十九·列传第二百七·广西土司三
- 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二百八·外国一
- 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二百九·外国二
- 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二百十·外国三
- 卷三百二十三·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
- 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二百十二·外国五
- 卷三百二十五·列传第二百十三·外国六
- 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二百十四·外国七
- 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二百十五·外国八鞑靼
- 卷三百二十八·列传第二百十六·外国九瓦剌
- 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二百十七·西域一
- 卷三百三十·列传第二百十八·西域二西番诸卫
- 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二百十七·西域三
- 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四
- 附录
猜你喜欢的书
复仇女
松本清张著,又名《少女复仇记》,哥哥被当作抢劫杀人犯错抓后,柳田桐子从九州来到东京,请资深大律师大冢先生出庭辩护,见桐子拿不出高额的诉讼费用,大冢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桐子的请求。柳田一家的不幸遭遇引起了阿布启一的同情。阿布是《周刊社论》的一名记者,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桐子洗刷哥哥的不白之怨。然而,没有律师大冢的出面,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柳田先生在福田被如期处死。哥哥死后,桐子到东京做了一名女招待。一个偶然的机会,阿布在俱乐部见到了桐子。此时,阿布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桐子,而且他还在暗中调查大冢与黑帮势力相勾结的证据。大冢先生得知柳田被处死后,在对柳田案卷的分析中发现真正的凶手应该是一个左撇子。不久,大冢的情人河野径子也卷入一桩凶杀案,而能证明径子是无罪的唯一证据就是桐子在案发现场捡到的一枚打火机。
面纱
《面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5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和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凯蒂·费恩因为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通奸,被丈夫瓦尔特(细菌学家)发现后胁迫她去了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最终瓦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凯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怀抱后羞愧不已,最终回到英国和父亲和解,并和父亲同往巴哈马群岛生活。从《面纱》一书中,读者能看到一个表面漠然中立的叙事者背后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作为帝国叙事的一分子,作者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东方主义的政治文化观;作为一个关注人性的个体作家,他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他对爱的怀疑和渴求、对人性的嘲讽和宽容。
骈字类编
类书,清张廷玉等编。康熙五十八年(1719)敕撰,雍正四年(1726)告成。1984年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影印出版。《骈字类编》凡240卷,计分12门:天地、时令、山水、居处、珍宝、数目、方隅、采色、器物、草木、鸟兽、虫鱼;补遗一门曰人事。其中数目、方隅、采色等类,为以前类书所无。该书只收双音词,不收单音和多音词;只收实词,不收虚词;实词中“不甚雅驯”者亦不收录。其性质与《佩文韵府》相近,为作诗文是查检词汇、典故之用,但体例殊异,一改以韵系字的通法为以类分,“俾与《佩文韵府》,一‘齐尾字’,一‘齐首字’,互为经纬,相辅而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每一门目下,由骈字中的第一字加以统摄,共用标首字1604个。每条所引,以经史子集为次,韵文只收诗赋,不涉词曲。而引书必著其篇名,引诗文必著其原题,或一题而数首者,必著其为第几首,编排颇为精密。例如“人事门”中“赐”字标首的“赐衣”条,列《礼记》、《后汉书·丁鸿传》、钱起《送边补阙东归省觐诗》、卢纶《送盐铁裴判官入蜀诗》有关“赐衣”的出处。该书的缺点为词头数目有限,又囿于体例,所收词汇大为减少,且有滥入之嫌。
空同子
一卷。明李梦阳(1473—1530)撰。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 (今属甘肃)人,后徙居河南扶沟 (今河南省扶沟县东北)。明弘治六年 (1494)举乡试第一,第二年便成进士,曾作过户部主事、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官。梦阳性格刚毅,不畏权势,由于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误国,受到迫害,曾数次入狱。刘瑾败,起官,后因事夺职家居。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前七子”。李梦阳为矫正明初以来盛行的台阁体诗文的流弊,特别强调向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学习,但由于思想片面,走入了复古主义的歧途,提出了“文必仿秦汉,诗必仿盛唐”的错误口号。他的诗、文作品数量很多,但多模拟之作,最终陷于“以模拟剽窃为能,以艰深的文字掩盖内容的浅薄”的境地。著有《空同集》、《空同子》、《空同子纂》等。《空同子》共一卷,分化理篇一;物理篇一;治道篇一;论学篇二;事势篇一;异道第一,共六目八篇。此书虽在体例上模仿了汉杨雄的 《法言》,但内容包括广泛,从自然现象到社会问题,阐释比较明确,尤其是在揭示事物规律方面,颇有见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空同集》中。有明嘉靖刻本、万历李思孝刻本、及清光绪间刻本,并收入 《广百川学海》 己集、《金声玉振集·撰述》、《说郛》续卷二、《子书百家·杂家类》、《百子全书·杂家类》 等书中。
六祖坛经笺注
本书是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的简体字整理本。《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丁福保的笺注本是研究《坛经》的重要资料,此次简体横排整理出版应能较好地满足佛学研究及爱好者的需要。
地藏菩萨本愿经译注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略称地藏本愿经。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消灭无量之罪业。计分十三品: (一)仞利天宫神通品,(二)分身集会品,(三)观众生业缘品,(四)阎浮众生业感品,(五)地狱名号品,(六)如来赞叹品,(七)利益存亡品,(八)阎罗王众赞叹品,(九)称佛名号品,(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十一)地神护法品,(十二)见闻利益品,(十三)嘱累人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