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译
作者:司马光
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光有意编撰编年体通史,初成战国、秦时八卷,因“私家力薄,无由可成”,乃上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广博,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三百二十二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成定稿。全书篇幅甚巨,虽资众手,而体例和行文,如出一人。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叙事或先提其纲,后详原委;或先溯由来,再述本事;或书一事而连类及他事;或因叙事而兼及时人言行。该书熔铸群书,加以精炼,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且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实为当时史学界空前杰作。其编撰时所据的参考书,和《考异》中所引的书,今已多亡失,故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卷
- 第二卷
- 第三卷
- 第四卷
- 第五卷
- 第六卷
- 第七卷
- 第八卷
- 第九卷
- 第十卷
- 第十一卷
- 第十二卷
- 第十三卷
- 第十四卷
- 第十五卷
- 第十六卷
- 第十七卷
- 第十八卷
- 第十九卷
- 第二十卷
- 第二十一卷
- 第二十二卷
- 第二十三卷
- 第二十四卷
- 第二十五卷
- 第二十六卷
- 第二十七卷
- 第二十九卷
- 第三十卷
- 第三十卷
- 第三十一卷
- 第三十二卷
- 第三十三卷
- 第三十四卷
- 第三十五卷
- 第三十六卷
- 第三十七卷
- 第三十八卷
- 第三十九卷
- 第四十卷
- 第四十一卷
- 第四十二卷
- 第四十三卷
- 第四十四卷
- 第四十五卷
- 第四十六卷
- 第四十七卷
- 第四十八卷
- 第四十九卷
- 第五十卷
- 第五十一卷
- 第五十二卷
- 第五十三卷
- 第五十四卷
- 第五十五卷
- 第五十六卷
- 第五十七卷
- 第五十八卷
- 第五十九卷
- 第六十卷
- 第六十一卷
- 第六十二卷
- 第六十三卷
- 第六十四卷
- 第六十五卷
- 第六十六卷
- 第六十七卷
- 第六十八卷
- 第六十九卷
- 第七十卷
- 第七十一卷
- 卷七十二卷
- 第七十三卷
- 第七十四卷
- 第七十五卷
- 第七十六卷
- 第七十七卷
- 第七十八卷
- 第七十九卷
- 第八十卷
- 第八十一卷
- 第八十二卷
- 第八十三卷
- 第八十四卷
- 第八十五卷
- 卷八十六卷
- 第八十七卷
- 第八十八卷
- 第八十九卷
- 第九十卷
- 第九十一卷
- 第九十二卷
- 第九十三卷
- 第九十四卷
- 第九十五卷
- 第九十六卷
- 第九十七卷
- 第九十八卷
- 第九十九卷
- 第一百卷
- 一百零一卷
- 第一百零二卷
- 第一百零三卷
- 第一百零四卷
- 第一百零五卷
- 第一百零六卷
- 第一百零七卷
- 第一百零八卷
- 第一百零九卷
- 第一百一十卷
- 第一百一十一卷
- 第一百一十三卷
- 第一百一十五卷
- 第一百一十六卷
- 第一百一十七卷
- 第一百一十八卷
- 第一百一十九卷
- 第一百二十卷
- 第一百二十一卷
- 第一百二十二卷
- 第一百二十三卷
- 第一百二十四卷
- 第一百二十五卷
- 第一百二十六卷
- 第一百二十七卷
- 第一百二十八卷
- 第一百二十九卷
- 第一百三十卷
- 第一百三十一卷
- 第一百三十二卷
- 第一百三十三卷
- 第一百三十四卷
- 第一百三十五卷
- 第一百三十六卷
- 第一百三十七卷
- 第一百三十八卷
- 第一百三十九卷
- 第一百四十卷
- 第一百四十一卷
- 第一百四十二卷
- 第一百四十三卷
- 第一百四十四卷
- 第一百四十五卷
- 第一百四十六卷
- 第一百四十七卷
- 第一百四十八卷
- 第一百四十九卷
- 第一百五十卷
- 第一百五十一卷
- 第一百五十二卷
- 第一百五十三卷
- 第一百五十四卷
- 第一百五十五卷
- 一百五十六卷
- 第一百五十七卷
- 第一百五十八卷
- 第一百五十九卷
- 第一百六十卷
- 第一百六十一卷
- 第一百六十二卷
- 第一百六十三卷
- 第一百六十四卷
- 第一百六十五卷
- 第一百六十六卷
- 第一百六十七卷
- 第一百六十八卷
- 第一百六十九卷
- 第一百七十卷
- 第一百七十一卷
- 第一百七十二卷
- 第一百七十三卷
- 第一百七十四卷
- 第一百七十五卷
- 第一百七十六卷
- 第一百七十七卷
- 第一百七十八卷
- 第一百七十九卷
- 第一百八十卷
- 第一百八十一卷
- 第一百八十二卷
- 第一百八十三卷
- 第一百八十四卷
- 第一百八十五卷
- 第一百八十六卷
- 第一百八十七卷
- 第一百八十八卷
- 第一百八十九卷
- 第一百九十卷
- 第一百九十一卷
- 第一百九十二卷
- 第一百九十三卷
- 第一百九十四卷
- 第一百九十五卷
- 第一百九十六卷
- 第一百九十七卷
- 第一百九十八卷
- 第一百九十九卷
- 第二百零零卷
- 第二百零一卷
- 第二百零二卷
- 第二百零三卷
- 第二百零四卷
- 第二百零五卷
- 第二百零六卷
- 第二百零七卷
- 第二百零八卷
- 第二百零九卷
- 第二百一十卷
- 第二百一十一卷
- 第二百一十二卷
- 第二百一十三卷
- 第二百一十四卷
- 第二百一十五卷
- 第二百一十六卷
- 第二百一十七卷
- 第二百一十八卷
- 第二百一十九卷
- 第二百二十卷
- 第二百二十一卷
- 第二百二十二卷
- 第二百二十三卷
- 第二百二十四卷
- 第二百二十五卷
- 第二百二十六卷
- 第二百二十七卷
- 第二百二十八卷
- 第二百二十九卷
- 第二百三十卷
- 第二百三十一卷
- 第二百三十二卷
- 第二百三十三卷
- 第二百三十四卷
- 第二百三十五卷
- 第二百三十六卷
- 第二百三十七卷
- 第二百三十八卷
- 第二百三十九卷
- 第二百四十卷
- 第二百四十一卷
- 第二百四十二卷
- 第二百四十三卷
- 第二百四十四卷
- 第二百四十五卷
- 第二百四十六卷
- 第二百四十七卷
- 第二百四十八卷
- 第二百四十九卷
- 第二百五十卷
- 第二百五十一卷
- 第二百五十二卷
- 第二百五十三卷
- 第二百五十四卷
- 第二百五十五卷
- 第二百五十六卷
- 第二百五十七卷
- 第二百五十八卷
- 第二百五十九卷
- 第二百六十卷
- 第二百六十一卷
- 第二百六十二卷
- 第二百六十三卷
- 第二百六十四卷
- 第二百六十五卷
- 第二百六十六卷
- 第二百六十七卷
- 第二百六十八卷
- 第二百六十九卷
- 第二百七十卷
- 第二百七十一卷
- 第二百七十二卷
- 第二百七十三卷
- 第二百七十四卷
- 第二百七十五卷
- 第二百七十六卷
- 第二百七十七卷
- 第二百七十八卷
- 第二百七十九卷
- 第二百八十卷
- 第二百八十一卷
- 第二百八十二卷
- 第二百八十三卷
- 第二百八十四卷
- 第二百八十五卷
- 第二百八十六卷
- 第二百八十七卷
- 第二百八十八卷
- 第二百八十九卷
- 第二百九十卷
- 第二百九十一卷
- 第二百九十二卷
- 第二百九十三卷
- 第二百九十四卷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邵武府续志
十卷,(清)汪丽日修,吴迪化纂。丽日,六安州(今安徽六安)人,康熙三年(1664)由拔贡任邵武府知府,在任九年。迪化,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举人。邵武有志,自宋上官氏《和平志》创始于前;元陈士元《武阳志》踵事于后;沿及有明成化中冯孜、成化末刘元、弘治末夏英、嘉靖中邢址,万历末韩国藩等相继修葺。是志系万历志之续志,修成于康熙九年,续万历四十五年(1617)之后至修是志时邵武府史事。其体例因万历志分十纲为:舆地志、建置志、赋役志、官师志、戍备志、秩礼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事志。子目少于万历志,为四十九目,又七目附。正文前列序,续志纲目,《邵武续志檄》,凡例。全书约十万余字。是志校正不细,官师志中“国朝知府”内容有重复。有康熙刻本。
安乐康平室随笔
《安乐康平室随笔》6卷,近人朱彭寿撰。成书于1939年,次年排印问世。“安乐康平”4字,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除夕清廷颁赐朱彭寿春联中语,因即以此名其室,并称其书。此书是在《寿鑫斋丛记》成书之后撰纂的一部笔记,据作者自序说,此书“或谈近事,或溯旧闻,或述家风,或抒己见,兴之所至,信笔即书。”这部笔记比《旧典备征》所记题材更为广泛,除朝章典制、人事旧闻外,还兼及诗词、对联、文字音韵、版本目录、古钱币书画等方面的记载和考订。如第5卷中对清朝官撰诸书记事的歧异之处提出质疑或纠谬;第2卷对清代考试制度的某些情况的记述等,都可资考证;第6卷对《清儒学案》一书的编纂过程有详细的叙述,作者自始至终参与此书编撰工作,最后由他总其成,所记述十分可靠。书中有些考据可以增广见闻,如第4卷对某些书名和学者的斋名、堂名的出典进行了考证,谓蒋光煦的《别下斋丛书》语本《困学纪闻》;翁方纲的“复初斋”典出《庄子·缮性篇》;钱大昕的“潜研堂”典出《后汉书·班固传》;魏源的“古微堂”出自陆龟蒙《复友人论文书》;俞樾的“春在堂”则因为馆选时诗中有“花落春仍在”句,受阅卷大臣曾国藩的激赏,所以因事立名,等等。作者一生专嗜收藏、鉴别古钱,所藏颇多精品,第5卷中所列各朝稀见钱币的币值、钱文、收藏情况等等,可以补《泉志》、《泉志补考》等书之阙,也可供古钱币研究者参考。此书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与《旧典备征》合印为1册。
针灸问对
明代汪机著,成书于1530年。汪氏取《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诸家针灸之书,条析其说,设为问答,以阐发其义。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从内容可以看出,本书推崇《内经》、《难经》,在84对问答中,完全引录《黄帝内经》、《难经》及其注者的就有46问。正是由于推崇经典,因而对后世医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不同看法。如对《子午流注针经》,他认为“素难不载,不唯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多矣”。对《金针赋》的手法,也持不同态度,如对“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左补右泻”的针法,他认为“知补泻转针,左右皆可,但当识其内则补,伸则泻耳;后人好奇,广立诸法,徒劳无益”。对《金针赋》十四针法,他认为“考其针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错杂紊乱,繁见重复”。总之,汪机的学术特点,是以古典针灸医籍为本源,治学严谨,力求实效。原书收入作者自著的《汪氏医学丛书》,近代有单独刊行的石刻本和排印本。
罗李郎大闹相国寺
元杂剧剧本。简名《罗李郎》或《相国寺》。无名氏作。剧述罗李郎的友人苏文顺、孟仓士上京赶考,罗资以路费。苏、孟以幼子幼女寄养罗李郎处。20年后,由罗李郎作主,苏、孟儿女汤哥、定奴婚配成家,生子受春。汤哥整日酗酒狎妓生事,又从仆人侯兴口中打听出自己的生父在朝中作官,遂离家出走,进京寻父。罗李郎闻讯,命侯兴追回汤哥。侯兴赶上后,却更加调唆,并“资助”汤哥假银。侯兴回家,谎告汤哥已死。又趁罗李郎病倒,拐走定奴、受春。罗李郎病愈,亲自出外寻访汤哥下落。时汤哥使用假银,触犯刑律,被判在相国寺拘役。罗李郎与汤哥相会,出钱为汤哥买下“甲头”之职。苏文顺做官后,罚打新买的小厮受春;汤哥遇受春,也被吊打。适罗李郎路过,与苏文顺相认,救下汤哥、受春,并与孟仓士相会。遂捉盗贼侯兴,寻回定奴。苏、孟两家遂得团圆。2家共奉罗李郎养老。本剧《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著录。现存版本有《元曲选》本、《古名家杂剧》本。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四库本]
二十七卷。旧题南宋叶隆礼撰。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 (今属浙江) 人。淳琇七年(1247)进士,历官建康府西厅通判,国子监簿。此书所附进书表题“淳熙七年三朋秘书丞叶隆礼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假托叶隆礼之名,但“纵属伪作,亦出自元人之手”。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宋、辽三国往来文书一卷,族姓、风俗及各种制度一卷,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宋人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卷首有《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国初兴本末》、《契丹国世系之图》、《契丹国地理之图》、《晋献契全燕之图》。《辽史》天祚帝一朝史实,多取材于此,可据此书补订《辽史》。辽代史料甚少,通记辽代历史的著作,除《辽史》外,只有《契丹国志》,所以此书为治辽史的必备书。有元刻本,清乾隆武英殿本、承恩堂刻本和扫叶山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
劝善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内容与《新菩萨经》大致相同,应是在《新菩萨经》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内容在于劝人日诵阿弥陀佛一千遍。本经在中国历代经录中均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不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四库本]](/d/file/books/4b0feedb7aff0a43cf702bae4d7a46c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