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译
作者:司马光
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光有意编撰编年体通史,初成战国、秦时八卷,因“私家力薄,无由可成”,乃上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广博,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三百二十二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成定稿。全书篇幅甚巨,虽资众手,而体例和行文,如出一人。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叙事或先提其纲,后详原委;或先溯由来,再述本事;或书一事而连类及他事;或因叙事而兼及时人言行。该书熔铸群书,加以精炼,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且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实为当时史学界空前杰作。其编撰时所据的参考书,和《考异》中所引的书,今已多亡失,故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卷
- 第二卷
- 第三卷
- 第四卷
- 第五卷
- 第六卷
- 第七卷
- 第八卷
- 第九卷
- 第十卷
- 第十一卷
- 第十二卷
- 第十三卷
- 第十四卷
- 第十五卷
- 第十六卷
- 第十七卷
- 第十八卷
- 第十九卷
- 第二十卷
- 第二十一卷
- 第二十二卷
- 第二十三卷
- 第二十四卷
- 第二十五卷
- 第二十六卷
- 第二十七卷
- 第二十九卷
- 第三十卷
- 第三十卷
- 第三十一卷
- 第三十二卷
- 第三十三卷
- 第三十四卷
- 第三十五卷
- 第三十六卷
- 第三十七卷
- 第三十八卷
- 第三十九卷
- 第四十卷
- 第四十一卷
- 第四十二卷
- 第四十三卷
- 第四十四卷
- 第四十五卷
- 第四十六卷
- 第四十七卷
- 第四十八卷
- 第四十九卷
- 第五十卷
- 第五十一卷
- 第五十二卷
- 第五十三卷
- 第五十四卷
- 第五十五卷
- 第五十六卷
- 第五十七卷
- 第五十八卷
- 第五十九卷
- 第六十卷
- 第六十一卷
- 第六十二卷
- 第六十三卷
- 第六十四卷
- 第六十五卷
- 第六十六卷
- 第六十七卷
- 第六十八卷
- 第六十九卷
- 第七十卷
- 第七十一卷
- 卷七十二卷
- 第七十三卷
- 第七十四卷
- 第七十五卷
- 第七十六卷
- 第七十七卷
- 第七十八卷
- 第七十九卷
- 第八十卷
- 第八十一卷
- 第八十二卷
- 第八十三卷
- 第八十四卷
- 第八十五卷
- 卷八十六卷
- 第八十七卷
- 第八十八卷
- 第八十九卷
- 第九十卷
- 第九十一卷
- 第九十二卷
- 第九十三卷
- 第九十四卷
- 第九十五卷
- 第九十六卷
- 第九十七卷
- 第九十八卷
- 第九十九卷
- 第一百卷
- 一百零一卷
- 第一百零二卷
- 第一百零三卷
- 第一百零四卷
- 第一百零五卷
- 第一百零六卷
- 第一百零七卷
- 第一百零八卷
- 第一百零九卷
- 第一百一十卷
- 第一百一十一卷
- 第一百一十三卷
- 第一百一十五卷
- 第一百一十六卷
- 第一百一十七卷
- 第一百一十八卷
- 第一百一十九卷
- 第一百二十卷
- 第一百二十一卷
- 第一百二十二卷
- 第一百二十三卷
- 第一百二十四卷
- 第一百二十五卷
- 第一百二十六卷
- 第一百二十七卷
- 第一百二十八卷
- 第一百二十九卷
- 第一百三十卷
- 第一百三十一卷
- 第一百三十二卷
- 第一百三十三卷
- 第一百三十四卷
- 第一百三十五卷
- 第一百三十六卷
- 第一百三十七卷
- 第一百三十八卷
- 第一百三十九卷
- 第一百四十卷
- 第一百四十一卷
- 第一百四十二卷
- 第一百四十三卷
- 第一百四十四卷
- 第一百四十五卷
- 第一百四十六卷
- 第一百四十七卷
- 第一百四十八卷
- 第一百四十九卷
- 第一百五十卷
- 第一百五十一卷
- 第一百五十二卷
- 第一百五十三卷
- 第一百五十四卷
- 第一百五十五卷
- 一百五十六卷
- 第一百五十七卷
- 第一百五十八卷
- 第一百五十九卷
- 第一百六十卷
- 第一百六十一卷
- 第一百六十二卷
- 第一百六十三卷
- 第一百六十四卷
- 第一百六十五卷
- 第一百六十六卷
- 第一百六十七卷
- 第一百六十八卷
- 第一百六十九卷
- 第一百七十卷
- 第一百七十一卷
- 第一百七十二卷
- 第一百七十三卷
- 第一百七十四卷
- 第一百七十五卷
- 第一百七十六卷
- 第一百七十七卷
- 第一百七十八卷
- 第一百七十九卷
- 第一百八十卷
- 第一百八十一卷
- 第一百八十二卷
- 第一百八十三卷
- 第一百八十四卷
- 第一百八十五卷
- 第一百八十六卷
- 第一百八十七卷
- 第一百八十八卷
- 第一百八十九卷
- 第一百九十卷
- 第一百九十一卷
- 第一百九十二卷
- 第一百九十三卷
- 第一百九十四卷
- 第一百九十五卷
- 第一百九十六卷
- 第一百九十七卷
- 第一百九十八卷
- 第一百九十九卷
- 第二百零零卷
- 第二百零一卷
- 第二百零二卷
- 第二百零三卷
- 第二百零四卷
- 第二百零五卷
- 第二百零六卷
- 第二百零七卷
- 第二百零八卷
- 第二百零九卷
- 第二百一十卷
- 第二百一十一卷
- 第二百一十二卷
- 第二百一十三卷
- 第二百一十四卷
- 第二百一十五卷
- 第二百一十六卷
- 第二百一十七卷
- 第二百一十八卷
- 第二百一十九卷
- 第二百二十卷
- 第二百二十一卷
- 第二百二十二卷
- 第二百二十三卷
- 第二百二十四卷
- 第二百二十五卷
- 第二百二十六卷
- 第二百二十七卷
- 第二百二十八卷
- 第二百二十九卷
- 第二百三十卷
- 第二百三十一卷
- 第二百三十二卷
- 第二百三十三卷
- 第二百三十四卷
- 第二百三十五卷
- 第二百三十六卷
- 第二百三十七卷
- 第二百三十八卷
- 第二百三十九卷
- 第二百四十卷
- 第二百四十一卷
- 第二百四十二卷
- 第二百四十三卷
- 第二百四十四卷
- 第二百四十五卷
- 第二百四十六卷
- 第二百四十七卷
- 第二百四十八卷
- 第二百四十九卷
- 第二百五十卷
- 第二百五十一卷
- 第二百五十二卷
- 第二百五十三卷
- 第二百五十四卷
- 第二百五十五卷
- 第二百五十六卷
- 第二百五十七卷
- 第二百五十八卷
- 第二百五十九卷
- 第二百六十卷
- 第二百六十一卷
- 第二百六十二卷
- 第二百六十三卷
- 第二百六十四卷
- 第二百六十五卷
- 第二百六十六卷
- 第二百六十七卷
- 第二百六十八卷
- 第二百六十九卷
- 第二百七十卷
- 第二百七十一卷
- 第二百七十二卷
- 第二百七十三卷
- 第二百七十四卷
- 第二百七十五卷
- 第二百七十六卷
- 第二百七十七卷
- 第二百七十八卷
- 第二百七十九卷
- 第二百八十卷
- 第二百八十一卷
- 第二百八十二卷
- 第二百八十三卷
- 第二百八十四卷
- 第二百八十五卷
- 第二百八十六卷
- 第二百八十七卷
- 第二百八十八卷
- 第二百八十九卷
- 第二百九十卷
- 第二百九十一卷
- 第二百九十二卷
- 第二百九十三卷
- 第二百九十四卷
猜你喜欢的书
恐惧的概念
丹麦存在主义先驱者克尔凯郭尔著。哥本哈根1844年第一版(丹麦文)。在这本哲学一神学著作中,克尔凯郭尔通过罪恶这一问题,分析了恐惧这种实存现象。他从《圣经》中人的原罪出发,讨论了人由无罪变为有罪的堕落过程。人从存在之日起即深受灵魂与肉体、时间与永恒、必然性和可能性等一系列对立矛盾的影响,这些矛盾应通过精神得到统一。人在无罪状态时,肉体与灵魂是直接地、自然地统一在一起,这时由于还未出现对立,精神只作为梦幻出现,它对善和恶还全然无知。这种梦幻的精神的具体化就是恐惧(恐惧与害怕不同,害怕与特定的事件、与内心活动有关),因为精神希望成为现实,成为自由的可能性。而自由在其初始状态只是虚无,只有当精神开始活动时,它才真正产生。自由的这种虚无是令人恐惧的东西,恐惧就是为了可能性的、作为可能性的“自由的现实性”。在自由决断的无限可能性之前,作为梦幻的精神突然感到眩晕,然后在感到罪孽的状态中从眩晕中清醒过来。每个人都像亚当一样,通过自己的罪孽丧失了自己的清白无辜。在此,恐惧并没有消失,相反,它被意识到,被反思、恐惧的虚无一直还在作为什么东西表现出来,因为善恶的对立现在出现了,所以恐惧表现为对恶的恐惧或对善的恐惧。最后,恐惧揭穿了可能的罪孽的无限性,人就离开一切有限的东西并在信仰中得知上帝赎罪的可能性。克尔凯郭尔对恐惧的分析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贞素斋集
元代诗文别集。8卷,附录2卷。舒頔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数种清抄善本,又有1种清抄本,仅残存10卷,现藏安徽省图书馆。8卷本《贞素斋集》卷首有明洪武四年(1371)舒頔自序,《贞素斋自传》。在自序中,舒頔说:“虽居离乱中,艰难险阻千情万状,独于诗未尝忘情。”自传中进一步说自己“喜为文章,人求记述,则欣然命笔,未尝以事辞”,“又喜咏歌,或古风长律,取意而足,不蹈袭,不求奇,务在理胜”。足见舒頔对于写作是十分认真的。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辨、碑、跋、文,卷4为传、赋、说、墓志铭等文体,卷5-6为古体诗,卷7为五七言近体(包括1首六言绝句),卷8为七言长律、词。附录卷1为《贞素斋铭》,《贞素斋记》等资料及明洪武十二年张梓撰《舒公行状》。附录卷2为舒远的《北庄遗稿》(卷首有8世孙舒孔昭写的题识)及舒逊的《可庵搜枯集》。舒頔在《贞素斋自传》中说:“三为教官,遭时抢攘,遂退处教授私塾,所居曰贞素斋。”因此,舒頔把文集题为《贞素斋集》。本集为舒頔后裔舒旭、舒孔昭辑刊于明嘉靖年间,由当时的绩溪知县赵春出资刻印。舒頔的诗以七言古体最为擅场,他的文章比较讲究法度,但成就不如诗。
青山集
八卷。元赵文(1239—1315)撰。文字仪可,一字惟恭,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亡入闽,依文天祥。元兵破河州,与天祥相失,遁归故里。后为东湖书院山长,授南雄路儒学教授。著有《青山稿》。据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赵文有《青山集》三十一卷,但久已散佚,清初已无传本。此本系由《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八卷。卷一、二为序,卷三、四为记,卷五为碑记、赞、跋、书后之属,卷六为墓志铭,卷七为古体诗,卷八为近体诗、词。今观其诗文,皆自抒胸臆,绝无粉饰。有《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四库珍本丛刊》本,另有清乾隆翰林院钞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易学滥觞
一卷。元黄泽(1260—1346)撰。黄泽字楚望,资州内江(今四川内江)人,家于九江。大德中 (1297—1307),先后为景星、东湖书院山长,秩满即归,闭门授徒以终。事迹具《元史》本传。黄泽著述甚丰,仅此书传世。首有延祐七年 (1320年)吴澄题辞,谓泽“每以家贫年迈,弗果速成其注为嗟”云云,盖黄泽欲注《易》、《春秋》二经,而先著《易学滥觞》、《春秋指要》二书,以发其凡。二书原合为一帙,《春秋指要》今佚。《经义考》载此书,注云佚,则朱彝尊亦未见。其书凡十八条,大旨以为学《易》当以明象为先,自象学失传,汉儒区区掇拾,失于繁碎,而王弼之废象数,遁于玄虚。故其书以明象为本,而明象以序卦为本,至于占法,则本之《春秋左氏传》,欲以复古易之旧。其第六条胪列易学之不能复古者十三事,持论俱有根据,而又无所偏主。吴澄一见此书,极力推重,称其“弘纲要义,昭揭其大而不遗其小。”四库馆臣亦誉之为“说易之圭臬”。此书又有武英殿聚珍版、《经苑》、《小万卷楼丛书》、《涉闻梓旧》、《复性书院丛刊》、《易学六种》、《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画墁录
笔记。北宋张舜民撰。一卷。舜民字芸叟, 自号浮休居土,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屡官襄乐令、监察御史、陕西转运使等。工诗词。此书集笔记、杂论为一编。张舜民文集称《画墁集》,此书为其所作笔记,故亦以“画墁”为名。 一卷,有《百川学海》、 《稗海》、 《唐宋丛书》等本。中多载北宋杂事。于《新唐书》、《新五代史》均屡致不满之词。所述唐宋君臣轶事趣闻,可补史传之缺。本书以记载宋代杂事为主,亦兼及五代遗闻。所记一部分为作者自所闻见,如《陈彭年》即其在太学时所见。
五经异义
《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东汉许慎著。《后汉书·儒林传》:“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其后,郑玄针对许慎,著《驳<五经异义>》。《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记与《隋书》同,但言许慎撰,郑玄驳,是将许、郑之书合而为一,以便观览。《宋书》不见著录,大约佚于唐代。清王复辑有《驳<五经异义>》,陈寿祺又著有《五经异义疏证》,皮锡瑞有《驳五经异义疏证》。许慎这部书是为利用经传、师说缘饰汉制,但许慎的古文经学家的身分,使这部书带有偏袒古文经学的倾向。如“田税”、“娶迎”诸条,许慎皆以汉制与古文经学之说相附会。“刑不上大夫”、“诸侯数目”诸条,又引《易》、《书》为说,论证古文经学为正解。今文经学说,则多被斥为异义。此书按经学问题分列条目,每条皆列明何为今文经学说,何为古文经学说。客观上保留了汉代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材料,是研究汉代儒家经学最可靠的材料。清末经学大师廖平就是依据《五经异义》的材料,著成《今古学考》,提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区分的根本在礼制之说,解决了两千多年悬而未决的儒家今、古文经学区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