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北史
作者:李延寿章节列表
升序↑- 《北史》简介
- 魏先世纪
- 神元帝纪
- 太祖道武帝纪
- 太宗明元帝纪
- 世祖太武帝纪
- 高祖孝文帝纪
- 孝武帝纪
- 西魏文帝纪
- 东魏孝静帝纪
- 齐高祖神武帝纪
- 世宗文襄帝纪
- 显祖文宣帝纪
- 废帝纪
- 孝昭帝纪
- 后主纪
- 幼主纪
- 周太祖文帝纪
- 宣帝纪
- 隋高祖文帝纪
- 炀帝纪
- 魏献明皇后贺氏传
-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
- 孝文幽皇后冯氏传
- 宣武灵皇后胡氏传
- 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传
- 齐武明皇后娄氏传
- 蠕蠕公主郁久闾氏传
- 彭城太妃尔朱氏传
- 冯翊太妃郑氏传
- 文宣皇后李氏传
- 武成皇后胡氏传
- 后主皇后穆氏传
- 冯淑妃传
- 周宣皇后杨氏传
- 隋文献皇后独孤氏传
- 宣华夫人陈氏传
- 炀愍皇后萧氏传
- 华山王元鸷传
- 元苌传
- 元子华传
- 上党王元天穆传
- 东阳王元丕传
- 河间公拓跋齐传
- 元志传
- 拓跋屈传
- 拓跋瞜君传
- 卫王拓跋仪传
- 元祯传
- 元寿兴传
- 元晖传
- 元赞传
- 元淑传
- 元亨传
- 陈留王拓跋虔传
- 朱提王拓跋悦传
- 拓跋崇传
- 义宁公元晖传
- 拓跋瞝传
- 毗陵王拓跋顺传
- 拓跋窟咄传
- 清河王拓跋绍传
- 元法僧传
- 元和、元鉴传
- 南平王元浑传
- 元霄传
- 江阳王元继传
- 元叉传
- 元善传
- 乐平王拓跋丕传
- 元孚传
- 元仲景传
- 元暹传
- 元遥传
- 元弼、元晖业传
- 元诞传
- 元修义传
- 元文都传
- 元褒传
- 东平王元匡传
- 任城王拓跋云传
- 元澄传
- 元顺传
- 元嵩传
- 南安王元桢传
- 中山王元英传
- 元熙传
- 东平王元略传
- 元徽传
- 安定王拓跋休传
- 元景山传
- 元琛传
- 元延明传
- 咸阳王元禧传
- 元坦传
- 赵郡王元干传
- 元谧传
- 元谌传
- 广陵王元羽传
- 高阳王元雍传
- 彭城王元勰传
- 元韶传
- 北海王元详传
- 元颢传
- 废太子元恂传
- 京兆王元愉传
- 清河王元怿传
- 汝南王元悦传
- 刘库仁传
- 穆崇传
- 穆寿传
- 穆亮传
- 穆绍传
- 奚斤传
- 叔孙建传
- 叔孙俊传
- 安同传
- 安颉传
- 庾业延传
- 王建传
- 楼宝传
- 和跋传
- 燕凤传
- 崔宏传
- 长孙嵩传
- 于栗瞡传
- 于烈传
- 于忠传
- 于谨传
- 王昕传
- 古弼传
- 刘洁传
- 王洛儿传
- 来大干传
- 慕容白曜传
- 公孙表传
- 公孙轨传
- 李先传
- 窦瑾传
- 李瞣传
- 毛修之传
- 寇瞦传
- 寇俊传
- 郦道元传
- 韩秀传
- 尧暄传
- 尧雄传
- 柳崇传
- 陆俟传
- 陆瞨传
- 陆腾传
- 陆丽传
- 陆子彰传
- 陆瞫传
- 陆睿传
- 源贺传
- 源子邕传
- 源彪传
- 源师传
- 源雄传
- 刘尼传
- 司马楚之传
- 司马悦传
- 萧宝夤传
- 萧赞传
- 卢伯源传
- 卢思道传
- 卢叔彪传
- 卢同传
- 卢勇传
- 崔鉴传
- 崔伯谦传
- 崔仲方传
- 李绘传
- 李子雄传
- 高闾传
- 刘延明传
- 王劭传
- 郑道邕传
- 薛胄传
- 薛聪传
- 薛道衡传
- 薛瞮传
- 杨大眼传
- 裴安祖传
- 裴伯茂传
- 裴佗传
- 裴让之传
- 裴诹之传
- 裴矩传
- 裴侠传
- 裴肃传
- 裴文举传
- 房豹传
- 房彦谦传
- 毕义云传
- 羊祉传
- 韩麒麟传
- 韩子熙传
- 韩显宗传
- 程骏传
- 李彪传
- 甄琛传
- 高聪传
- 杨侃传
- 杨椿传
- 杨津传
- 杨逸传
- 杨素传
- 杨玄感传
- 杨约传
- 杨宽传
- 王肃传
- 刘芳传
- 刘逖传
- 常景传
- 郭祚传
- 张彝传
- 邢峦传
- 邢邵传
- 李崇传
- 李平传
- 李谐传
- 李庶传
- 崔光传
- 崔亮传
- 崔光韶传
- 裴叔业传
- 裴植传
- 裴粲传
- 夏侯道迁传
- 李元护传
- 江文遥传
- 张谠传
- 傅永传
- 傅竖眼传
- 张烈传
- 张普惠传
- 成淹传
- 董绍传
- 冯元兴、曹昂传
- 袁翻传
- 袁聿修传
- 阳尼传
- 阳固传
- 阳休之传
- 贾思伯传
- 贾思同传
- 祖莹传
- 祖[王廷]传
- 朱荣传
- 朱文略传
- 朱兆传
- 朱彦伯传
- 朱仲远传
- 朱世隆传
- 朱天光传
- 斛斯椿传
- 斛斯征传
- 樊子鹄传
- 侯深传
- 贺拔胜传
- 贺拔岳传
- 侯莫陈悦传
- 雷绍传
- 毛鸿宾传
- 辛雄传
- 辛琛传
- 辛术传
- 杨机传
- 高道穆传
- 高谦之传
- 山伟传
- 宇文忠之传
- 费穆传
- 齐赵郡王高睿传
- 清河王高岳传
- 高劢传
- 阳州公高永乐传
- 高元海传
- 高思好传
- 平秦王高归彦传
- 永安王高浚传
- 彭城王高氵攸传
- 上党王高涣传
- 任城王高蔆传
- 高阳王高..传
- 冯翊王高润传
- 河南王高孝瑜传
- 广宁王高孝珩传
- 河间王高孝琬传
- 兰陵王高长恭传
- 安德王高延宗传
- 渔阳王高绍信传
- 范阳王高绍义传
- 乐陵王高百年传
- 南阳王高绰传
- 琅邪王高俨传
- 韩贤传
- 薛孤延传
- 慕容绍宗传
- 薛修义传
- 慕容俨传
- 厍狄伏连传
- 潘乐传
- 彭乐传
- 皮景和传
- 綦连猛传
- 元景安传
- 独孤永业传
- 傅伏传
- 孙腾传
- 高隆之传
- 司马子如传
- 司马消难传
- 司马膺之传
- 窦泰传
- 尉景传
- 厍狄干传
- 厍狄士文传
- 韩晋明传
- 段韶传
- 段孝言传
- 斛律金传
- 斛律光传
- 斛律羡传
- 孙搴传
- 陈元康传
- 杜弼传
- 房谟传
- 张曜传
- 王瞺传
- 唐邕传
- 元文遥传
- 赵彦深传
- 冯子琮传
- 冯慈明传
- 魏收传
- 魏澹传
- 魏兰根传
- 周豳国公宇文广传
- 宇文护传
- 广川公宇文测传
- 宇文深传
- 宇文孝伯传
- 东平公宇文神举传
- 宇文庆传
- 卫剌王宇文直传
- 齐炀王宇文宪传
- 赵贵传
- 李贤传
- 李崇传
- 李敏传
- 李远传
- 李穆传
- 梁睿传
- 李弼传
- 李密传
- 宇文贵传
- 宇文忻传
- 侯莫陈崇传
- 王谦传
- 王谊传
- 独孤信传
- 窦炽传
- 贺兰祥传
- 阎毗传
- 权景宣传
- 王罴传
- 王思政传
- 尉迟迥传
- 王轨传
- 苏绰传
- 苏威传
- 韦孝宽传
- 达奚武传
- 耿豪传
- 唐瑾传
- 韩禽传
- 贺若弼传
- 赵刚传
- 王悦传
- 韩褒传
- 张轨传
- 李彦传
- 辛庆之传
- 辛昂传
- 杜杲传
- 宗懔传
- 刘行本传
- 柳遐传
- 隋河间王杨弘传
- 房陵王杨勇传
- 秦王杨俊传
- 越王杨侗传
- 高赹传
- 牛弘传
- 李德林传
- 虞庆则传
- 元胄传
- 达奚长儒传
- 史万岁传
- 刘方传
- 杨义臣传
- 刘窻传
- 郭衍传
- 张衡传
- 裴蕴传
- 袁充传
- 元岩传
- 宇文瞖传
- 李圆通传
- 李安传
- 来护儿传
- 樊子盖传
- 卫玄传
- 裴政传
- 李谔传
- 鲍宏传
- 赵绰传
- 鱼俱罗传
- 陈眣传
- 宇文述传
- 宇文化及传
- 王世充传
- 冯熙传
- 高肇传
- 胡国珍传
- 儒林传序
- 孙惠蔚传
- 徐遵明传
- 李业兴传
- 权会传
- 熊安生传
- 黎景熙传
- 何妥传
- 刘炫传
- 文苑传序
- 温子传
- 王褒传
- 庾信传
- 颜之推传
- 虞世基传
- 许善心传
- 孝行传序
- 张元传
- 王颁传
- 节义传序
- 张须瞓传
- 尧君素传
- 窦瑗传
- 孟业传
- 苏琼传
- 樊叔略传
- 酷吏传序
- 于洛侯传
- 李洪之传
- 田式传
- 隐逸传序
- 眭夸传
- 冯亮传
- 崔廓传
- 徐则传
- 张深传
- 李顺兴传
- 信都芳传
- 吴遵世传
- 皇甫玉传
- 陆法和传
- 庾季才传
- 萧吉传
- 杨伯丑传
- 张胄玄传
- 徐謇传
- 姚僧垣传
- 许智藏传
- 何稠传
- 谯国夫人洗氏传
- 刘昶女传
- 王睿传
- 仇洛齐传
- 抱嶷传
- 刘腾传
- 韩凤传
- 后秦姚苌传
- 高丽传
- 契丹传
- 流求传
- 氐传
- 吐谷浑传
- 西域传序
- 蠕蠕传
- 高车传
- 突厥传
猜你喜欢的书
拉德茨基进行曲
[奥地利] 约瑟夫·罗特著,《拉德茨基进行曲》通过描写特罗塔一家四代从1859年到1916年的经历,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逐步衰落。“拉德茨基进行曲”原本是对1813年前后反拿破仑的奥地利统帅拉德茨基和对哈布斯堡王朝往昔的颂歌。这部小说以此命名,表达了作者对帝国往昔的怀念,是作者唱的“一首奥地利的安魂曲”。面对20世纪的现实,作者深知奥匈帝国的“荣华”已经不可能恢复。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剑农著。太平洋书店1930年出版。李氏又名剑生,号德生,湖南邵阳人。1913年赴英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该书原名为《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著者对1898—1928年间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各系军阀之间政治斗争作了精辟的分析。1946年补写了1840—1937年的中国政治斗争,改为现名出版。后作者又删去《导言》和最后一章,并略加校改,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该书中,著者认为西方近代正值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中国则处于封闭落后之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而此后的政治变化,大致可分三个段落: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期;第二阶段从甲午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进展,满清皇位颠覆的时代;第三阶段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这是革命势力与满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全书分析中肯,比较注意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角逐以及政治斗争的演变和分化,是这一领域较成功的著作。
陈莲舫医案
清陈莲舫撰。3卷,成书于1914年。全书所收医案以内科外感、杂病为主,兼收外、妇科病证126种。上卷载中风、类中、肝风、历节风、春温、风痧、食复、霍乱、囊风、惊风、肺痈、哮喘、咳嗽、呕血、胸痹等42种病证。中卷列痢疾、肠风、泄泻、痰饮、脾胃、疟疾、脚气、臌胀、噎膈、淋浊、遗溺、癃闭、梅毒及耳、目、鼻、舌等病证44种。下卷为咽喉、失音、痫、痫厥、癫、头痛、河白、黄疸、汗、损病、疬、消渴、怔忡、鹅雪疳,以及外科各类痈症、妇人调经、胎前产后等病证40种。各症医案少则一例,多二十则,惟药物大多无剂量,为其不足。
撼龙经
古代堪舆术书。旧题唐杨筠松撰。一卷。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一卷,附《疑龙经》一卷,《葬法倒杖》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天玉经内传》、《立锥赋》、《三十六龙》等。其中前三种多合为一书通行,乃葬书中流布极广者,为宋以下历代术家所推重。“龙”系堪舆家术语,喻指山形蜿蜒起伏之势。《撼龙经》专论山龙脉络形势,分其势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左辅、右弼九类,称“九星”,而各为之说。《疑龙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言干中寻枝,所谓“寻龙须寻干”,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视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疑龙十问”以发明其义。《葬法倒杖》则专论点穴。“倒杖”乃堪舆家术语,为立穴放棺之意(“杖”即用以定穴位之木杖或竹杖)。有《四库全书》本。
甲申核真略
史籍。明末清初杨士聪撰。一卷。杨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历官右谕德。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杨士聪仰药不死,为义军所执;后义军败出北京,他弃家南奔,最后卒于常州。鉴于方以智、陈琯等人所著书中说他曾投入义军;高珩、李呈祥、史垂誉、刘正宗、耿章光等人书中甚至还说他担任了义军的官职,以“名节攸关”,故作此书,记载自己在京经历,为己“辩诬”。同时详细记载了起义军在北京期间的情况。其所记虽与正史间有违异,然皆得之目击,故可信者居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尚书纂传
元王天与撰。46卷。王天与字立大,梅浦人,初为赣州路先贤书院山长,大德二年(1298)以荐授临江路儒学教授。书前有自序,称“其体例,则先二孔氏(伪孔安国传孔颖达疏)说者,崇古也;有未当,则引诸家之说平之;有未备,则引诸家之说足之;说俱通者并存之,间或以臆见按之,大要期与二先生合而已”,所说详于义理而略于训诂。收入《四库全书》、《通志堂经解》、《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