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大先生
作者:曹聚仁
鲁迅文友曹聚仁所著,更具个性的鲁迅传记,他曾对鲁迅说:“与其把你写成一个‘神’,不如把你写成为一个‘人’的好。”他在本书撰写时保持“不需要仰视,也不必俯瞰”的视角,对鲁迅的生平、脾性、家庭、师友多有揭示,对鲁迅的心路历程、社会人生、文艺政治等观念也有阐发。 从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童年时期到日本留学,再到弃医从文,曹聚仁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内心热烈如熔岩的鲁迅先生,他“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把他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是野兽的奶汁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罗曼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因鲁迅先生的经历,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与清醒。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明鉴真经
撰人不详。似出于南北朝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老子讲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言明镜之道,亦称「四规之道」。其法以四枚明镜悬挂前后左右,分照东、西、南、北四方,可见西王母、天皇君等神灵,问之长生要道,神即告之。又称明镜之道可以分形变化,千里立至,乘云履水,出入无间;可使天神地祗、邪鬼老魅皆现其形,逆知未来。此法盖源于《抱朴子‧遐览篇》着录之《四规经》、《明鉴经》。其次述合神药法。谓辟榖不食可以长生不老,天有神药,名曰「就衡」,生于湿濡之地,依法采制,和蜜成丸,服之不饥,且可成仙,又可除三尸虫。最后言思念三神法。谓人生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欲。若能斋心思念灵朱君、灵明君、灵黄君,即可除祸延年。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注本。10卷。清陈念祖(修园)撰。刊于道光十年(1830年)。此编将《金匮》前22篇予以诠注,删去林亿整理本之最后3篇,并于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脉证)中增补“妇人阴挺论”等内容。该书释文中较多地选取徐忠可、尤在泾、魏念庭、王晋三等名家的学术见解,并结合陈氏个人心得编注原文,疏解义理;其于杂病诸方,亦不乏精辟之评述。全书以“浅注”为其基本特色,而编法的特点,略同于《伤寒论浅注》,即在原文中衬以小注,原文、注文可以连读而易于理解。书中另有陈氏之子陈元犀、陈蔚,其孙心典和陈氏门人林礼丰等所写之按语,其中尤以元犀之按语识见较广。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刊本、《南雅堂医书全集》本等,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省心录
《省心录》是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所著,宋仁宗在其去世以后追封谥号“和靖先生”,所以后世也常称其为和靖先生。林逋自由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但性情却恬淡无争,隐居于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之上,一生未做官也未娶妻生子,林逋喜好养鹤种梅,常与世人道自己有梅妻鹤子,意思是将梅花当做自己的妻子,把鹤当做自己的孩子。陆游曾称赞其书法造诣高绝,苏轼也赞其文采折服与林逋的人品。林逋其著作存世不多,现留存于世词三篇,诗三百余首,书法作品仅三幅。《省心录》是林逋将其思想整合而出的佳句小集,劝诫世人从心向善,传授为人处世的要领。许多言论精妙至极,直指人心。书中的这些金玉良言好比陈年佳酿,历久弥新,相信能为今天的人们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蒙斋中庸讲义
四卷。南宋袁甫撰。甫字广微,鄞县(今属浙江)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谥正肃。此书散见于《永乐大典》中,不见记载,只有朱彝尊《经义考》著录袁甫所撰《中庸详说》二卷,并且称已佚,可能指的就是此书。该书备列经文,逐节训解,盖平日记录以授门生弟子。袁甫之学出于杨简,杨简之学出于陆九渊,故立说多与九渊相合。如讲自诚明一节云:“诚不可传,可传者明,明即性也,不在诚外也。”此即《象山语录》所谓“诚则明,明则诚,此非有次第,其理自如此”之说。《四库提要》称其“虽主持过当,或不免惝怳无归,要其心得之处,未尝不自成一家。”该书原已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成,按经排列,分为四卷,并且加了案语,以匡正其误。
三弥底部论
三卷。失译人名,大意破我人知见,明中阴不无,而文不甚联络。
坊记集传
二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三。《坊记》为《礼记》篇名。是书以《坊记》为经,分为三十章,每章各立名目,上卷之自为大坊第一,去乱第二,已畔第三,章别第四,盍旦第五,远害第六,人浮于食第七,贵让第八,作让第九,可托第十,酌言第十一,让善第十二,作忠第十三,作孝第十四,敬美第十五;下卷之目为微谏第十六,睦族第十七,敬辨第十八,敬老追孝弟十九,食义第二十,教敬教瞌第二十一,卒子第二十二,不贰第二十三,先事后录第二十四,遗利第二十五,别嫌第二十六,厚别第二十七,辟远第二十八,民纪第二十九,亲迎第三十,每章之下,皆罗列《春秋》大事以证之,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意存鉴戒,追原其乱之所自生,探究其福之所终极,颇为剀切,引据有实。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