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春秋
作者:吴任臣
清吴任臣撰。一百十四卷。纪传体。包括本纪、世家四十二卷,列传六十六卷,表六卷。另附拾遗、备考各一卷。书成于康熙八年(1669)。以《新五代史》记十国事甚多漏略,因博综《资治通鉴》、两《五代史》及五代、两宋有关史著、地志、笔记、类书、文集、金石、碑志数百余种,汇为此编。以国分编,各系纪传。凡称帝者皆入本纪,称王者别入世家。约九十余万字,记述人物一千三百余,篇帙繁博,超过前人。所设纪元、世纪、地理、藩镇、百官五表,统记十国,甚便考览,地理、百官二表考订尤为精密。十国史迹历来记载散乱,有此一编,秩然可观。惟取材仍有遗漏,尚欠熔铸剪裁,间有误记。书初刊于康熙十七年。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十国春秋自序
- 凡例
- 提要
- 十国春秋目录
- 十国春秋卷一
- 十国春秋卷二
- 十国春秋卷三
- 十国春秋卷四
- 十国春秋卷五
- 十国春秋卷六
- 十国春秋卷七
- 十国春秋卷八
- 十国春秋卷九
- 十国春秋卷十
- 十国春秋卷十一
- 十国春秋卷十二
- 十国春秋卷十三
- 十国春秋卷十四
- 十国春秋卷十五
- 十国春秋卷十六
- 十国春秋卷十七
- 十国春秋卷十八
- 十国春秋卷十九
- 十国春秋卷二十
- 十国春秋卷二十一
- 十国春秋卷二十二
- 十国春秋卷二十三
- 十国春秋卷二十四
- 十国春秋卷二十五
- 十国春秋卷二十六
- 十国春秋卷二十七
- 十国春秋卷二十八
- 十国春秋卷二十九
- 十国春秋卷三十
- 十国春秋卷三十一
- 十国春秋卷三十二
- 十国春秋卷三十三
- 十国春秋卷三十四
- 十国春秋卷三十五
- 十国春秋卷三十六
- 十国春秋卷三十七
- 十国春秋卷三十八
- 十国春秋卷三十九
- 十国春秋卷四十
- 十国春秋卷四十一
- 十国春秋卷四十二
- 十国春秋卷四十三
- 十国春秋卷四十四
- 十国春秋卷四十五
- 十国春秋卷第四十六
- 十国春秋卷四十七
-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
- 十国春秋巻四十九
- 十国春秋卷五十
-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
- 十国春秋卷五十二
- 十国春秋卷五十三
- 十国春秋卷五十四
- 十国春秋卷五十五
- 十国春秋巻五十六
- 十国春秋卷五十七
- 十国春秋卷五十八
- 十国春秋卷五十九
- 十国春秋卷六十
- 十国春秋卷六十一
- 十国春秋卷六十二
- 十国春秋卷六十三
- 十国春秋卷六十四
- 十国春秋卷六十五
- 十国春秋卷六十六
- 十国春秋卷六十七
- 十国春秋卷六十八
- 十国春秋卷六十九
- 十国春秋卷七十
- 十国春秋卷七十一
- 十国春秋卷七十二
- 十国春秋卷七十三
- 十国春秋卷七十四
- 十国春秋卷七十五
- 十国春秋卷七十六
-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
-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
- 十国春秋卷七十九
- 十国春秋卷八十
- 十国春秋卷八十一
- 十国春秋卷八十二
- 十国春秋卷八十三
- 十国春秋卷八十四
- 十国春秋卷八十五
- 十国春秋卷八十六
- 十国春秋卷八十七
- 十国春秋卷八十八
- 十国春秋卷八十九
- 十国春秋卷九十
- 十国春秋卷九十一
- 十国春秋卷九十二
- 十国春秋卷九十三
- 十国春秋卷九十四
- 十国春秋卷九十五
- 十国春秋卷九十六
- 十国春秋卷九十七
- 十国春秋卷九十八
- 十国春秋卷九十九
- 十国春秋卷一百
- 十国春秋卷一百一
- 十国春秋卷一百二
- 十国春秋卷一百三
- 十国春秋卷一百四
- 十国春秋卷一百五
- 十国春秋卷一百六
- 十国春秋卷一百七
- 十国春秋卷一百八
- 十国春秋卷一百九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一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三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四
吴任臣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全辽志
区域志。明李辅修,马应龙等纂。李辅认为旧《辽东志》舛讹脱落甚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行重编,越六月而成书。六卷,图一卷。辅字近台,江西进贤人。嘉靖进士。官辽东巡抚。应龙,定辽卫(今辽宁辽阳)人。嘉靖举人。官通判。嘉靖四十三年(1564)辅巡抚辽东,聘请应龙等人,以《辽东志》为基础,删冗补缺,续以新事,并对原目多所更定。四十五年(1566)成书。约三十万字。志分图考(附全辽总图、辽阳镇境图等二十幅)、沿革、山川、赋役、边防、兵政、马政、职官、选举、人物、风俗、方物、祥异、故迹、艺文等十九门。
己亥杂诗
诗集。清龚自珍(1792—1841)撰。一卷。自珍有《定庵全集》已著录。是编收龚氏诗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道光十九年(1839),于支为己亥,作者此年自京师(今北京)辞官南归杭州,诗中杂记行程,兼述旧事,并有简单自注,作者已是跪年,其大半生经历、思想、著述、交游,皆可见诸于诗。深刻地反映作者不满当时的腐朽政治,清王朝统治者的昏庸堕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疾苦,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充滥着渴望变革现实的进步思想和要求抗击侵略、严禁鸦片的爱国精神。多有警句,脍炙人口,大多气势纵横,笔力遒劲。如“九州生气恃风雷”,“只筹一缆十夫多”,“不论盐铁不筹河”等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有当年作者自刻本。后收入《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
明谥记汇编
明郭良翰撰。25卷。载记明代对帝王、后、妃、诸臣、外夷、夫人、淑人的谥法,并杂采明人诸说对具体谥号的评议,又有考误一门,以阁籍正野史异同。
致身录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
愚庵智及禅师语录
愚庵智及禅师语录,十卷,元智及说,观通、溥震、正除等编,明宋濂序,附铭塔,又云明辩正宗广慧禅师语录。
增一阿含经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蓁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蓁各品次第系一未能至十一法。此经记述佛陀和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因经中有“六度”、“三乘”等词句,承认菩萨大乘,近乎大众部的主张,故一般认为是大众部的传本。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原始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