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任臣

吴任臣
  • 姓名:吴任臣
  • 别名:以字行,改字志伊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兴化府平海卫(今福建莆田)人
  • 出生日期:1628
  • 逝世日期:1689
  • 民族族群:

吴任臣(1628~1689),清代文学家、藏书家。本名吴志伊,以字行,改字志伊,一字尔器。初名鸿往,号托园。兴化府平海卫(今福建莆田)人,随父至仁和(今浙江杭州),遂补仁和弟子员。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授检讨,曾担任《明史》纂修官。好读奇书,家贫无资购书,时兵乱起,江南富户皆走窜,他一钱换书一帙,日加辑补,于是吴中书籍多归于他。藏书印有“志伊父”、“吴仁和吴任臣印”等。精天官、乐律、奇壬之书,为顾炎武所推重,与吴农祥齐名。武林称“二吴”。取家藏图书,搜唐代后诸霸国事为《十国春秋》114卷。该目称:是编所采古今书籍无虑数百种,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愚辄荟萃成书。著有《周礼大义》、《字汇补》、《春秋正朔考辨》、《礼通》、《托园诗文集》,另有《山海经广注》。


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发自内心说:“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顾炎武十分推崇吴任臣。吴任臣治学态度严谨认真,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他喜爱历史学。他利用翰林院清闲和丰富的藏书,以及修明史工作之便,进一步搜集大量史料,特别是收集大批五代十国史料,对十国历史了如指掌。他进而进行分类整理、研究。他发扬我国私人修史的传统,决心继欧阳修写五代史后,撰写一部十国史,留给后世。他经过一段时间构思、确定编写原则、体例后,昼夜劳瘁,辛勤写作,终于写成《十国春秋》史学专著。他的建树,受到好评,称“广搜博引,可称淹贯”。吴任臣还著有《周礼大义》、《礼通》、《春秋正朔考辨》、《南北史合注》、《山海经文注》、《字汇补》和《托园诗文集》等作品,传于世。《十国春秋》是一部宏篇巨制的史学著作,共一百四十卷。十国即闽国、吴越、吴、楚、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南唐、北汉。《十国春秋》写了十国创建、发展、巩固、衰亡的全过程,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它以《史记》为模样,全书分为本纪、世家、传记以及经济、文化、宗教等部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吴任臣对五代十国的文献典籍的整理、研究做出突出的贡献,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

吴任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图腾与禁忌

弗洛伊德著。主要观点是在原始民族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心理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共同点。因此,可以依据精神病院取得精神分析资料来说明民族学事实。对外婚制、回避习俗、禁忌、魔法、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试图作出精神分析的说明。以“羞耻冲动”论来解释禁忌,认为违犯禁忌是人们对有某种不容许的愿望的事物和行为。把魔法和宗教的相互关系同儿童情欲发展阶段加以类比,认为万物有灵论相当于“自恋”阶段,而宗教相当于“爱对象”阶段。认为,精神分析是射向图腾崇拜这种黑暗的唯一光茫。动物是父亲的第2形象。父亲对小孩说来既是对母亲情欲的对手,又是仿效的榜样。这种双重性移植于动物,因而动物不仅是畏惧的对象,而且是崇拜的对象。所以,图腾动物在原始民族中是父亲形象的替代者。同时,在吸收阿特金森“大家庭”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古代杀父假说。为了消除敌视父亲和相互嫉妒的口实,还禁止同本族女性发生婚姻性交联系,外婚制因而确立。被杀父亲的形象由图腾动物所取代,所以也不能杀害图腾。结尾,提出了杀父之事并不存在,不过是一种愿望的假说。本书所展示的一幅史前时期杀父的暗淡情景,像某种线索始终贯穿在他及其追随者有关文化问题的一切论述之中。然而,这种理论未免牵强附会,难以令人置信。

千金食治

本草著作。1卷。唐孙思邈约撰于公元652年。原为《千金要方》卷26“食治”,然后世多单独引此篇名。《证类本草》称之为《孙真人食忌》,《本草纲目》引作《千金食治》。孙氏此卷原名《五味损益食治篇》,引黄帝、张仲景、卫汛等饮食概论,涉及众多饮食疗法理论原则。孙氏感于时人不知食物对人之利害,欲明其理而于永徽三年 (652) 辑撰是书。

东溟奏稿

四卷,姚莹撰。当清道光十八年莅台湾道任,张丙事变余波未靖;二十年,中英战起,海疆戒严。莹与台湾镇达洪阿内外兼筹,颇费经营。二十一年八月,英船犯鸡笼,经予击退;翌年正月,又侵大安港,计破其船:先后获英兵一百八十余人。迨江宁约定,英使讦控台湾镇、道妄杀遭难民兵及遭主款者与福建失守文武之忌,构陷成狱,与达洪阿同被逮京问拟。「东溟奏稿」,即在台湾道时会同达洪阿所为,几以办理「夷务」为中心(按台湾道始于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奏请台道加按察使衔,得专折奏事)。卷一,有「筹剿三路匪徒奏」等五件;卷二,有「会商台湾夷务奏」等十一件;卷三,有「遵旨筹备覆奏」等六件;卷四,有「谢赏恩奏」等十一件。姚氏另有「中复堂选集」,见第八三种篇。

辛亥四川路事纪略

《辛亥四川路事纪略》一卷,清末诵清堂主人撰,成书于民国三年。作者(本名及其生平不详)曾参预清末辛亥年四川铁路的筹画,是清政府修路大员赵尔巽的主要幕僚之一。本纪略意在开脱作者本人在修路一事的责任。但因其以“辑录当时奏章、文告、书函、图照”为主,“悉录原文,不敢僭越”,故保存了相当丰富珍贵的原始资料。今据民国《满清野史四编》本整理。

十一经问对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 “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春秋三传》、《礼记》,总称十一经。其说 《诗》多据郑玄,说 《书》多据蔡沈传,说 《三礼》、《三传》多撮举注疏。又随文生义,触类旁通,提出许多新的看法,有些颇有见地,有些则是毫无依据、毫无道理的推测,故不断遭到后学攻击,然其书颇便于蒙童幼学记诵,亦有其存在的价值。今存有元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佛说普门品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即《大宝积经》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