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任臣

吴任臣
  • 姓名:吴任臣
  • 别名:以字行,改字志伊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兴化府平海卫(今福建莆田)人
  • 出生日期:1628
  • 逝世日期:1689
  • 民族族群:

吴任臣(1628~1689),清代文学家、藏书家。本名吴志伊,以字行,改字志伊,一字尔器。初名鸿往,号托园。兴化府平海卫(今福建莆田)人,随父至仁和(今浙江杭州),遂补仁和弟子员。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授检讨,曾担任《明史》纂修官。好读奇书,家贫无资购书,时兵乱起,江南富户皆走窜,他一钱换书一帙,日加辑补,于是吴中书籍多归于他。藏书印有“志伊父”、“吴仁和吴任臣印”等。精天官、乐律、奇壬之书,为顾炎武所推重,与吴农祥齐名。武林称“二吴”。取家藏图书,搜唐代后诸霸国事为《十国春秋》114卷。该目称:是编所采古今书籍无虑数百种,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愚辄荟萃成书。著有《周礼大义》、《字汇补》、《春秋正朔考辨》、《礼通》、《托园诗文集》,另有《山海经广注》。


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发自内心说:“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顾炎武十分推崇吴任臣。吴任臣治学态度严谨认真,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他喜爱历史学。他利用翰林院清闲和丰富的藏书,以及修明史工作之便,进一步搜集大量史料,特别是收集大批五代十国史料,对十国历史了如指掌。他进而进行分类整理、研究。他发扬我国私人修史的传统,决心继欧阳修写五代史后,撰写一部十国史,留给后世。他经过一段时间构思、确定编写原则、体例后,昼夜劳瘁,辛勤写作,终于写成《十国春秋》史学专著。他的建树,受到好评,称“广搜博引,可称淹贯”。吴任臣还著有《周礼大义》、《礼通》、《春秋正朔考辨》、《南北史合注》、《山海经文注》、《字汇补》和《托园诗文集》等作品,传于世。《十国春秋》是一部宏篇巨制的史学著作,共一百四十卷。十国即闽国、吴越、吴、楚、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南唐、北汉。《十国春秋》写了十国创建、发展、巩固、衰亡的全过程,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它以《史记》为模样,全书分为本纪、世家、传记以及经济、文化、宗教等部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吴任臣对五代十国的文献典籍的整理、研究做出突出的贡献,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

吴任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的使命

人的使命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著。写于1797年。全书分三卷:怀疑、知识和信仰。他考察了自然体系与自由体系的对立,指出前者以获得知识为宗旨,可称为知识体系或知识学;后者以达到人类之爱为宗旨,可称为爱的体系或道德学。按前一体系,人作为感性存在,受自然界规定,没有意志自由,是自然的奴隶,其行为是自然联系的必然结果,善恶取决于自然,无所谓善恶功过。但按后一体系,人作为理性存在物,依据理性的目的概念自我决定,自我统一,其意志是自由的,受纯粹理性的支配,是人把自己造就成为他将成为的人,人的行为就是要达到至善。这两种体系,曾使费希特感到困惑。但后来他摆脱了这种虚假的对立。他强调自我的实践活动与道德活动,提出不仅要认识,而且要按照认识而行动。知的自我,需要以知的对象为条件,它不是绝对的;而行的自我,不仅可以扬弃对象,而且可以创造对象,它是绝对的。道德的本质是自由行为者实践理性的自我决定。人的意志决定人的行动,依据意志决定的行动,就是“人的使命”,它决定了人的价值。这种意志决定,是通过良心来实现的。他将良心称之为“灵魂深处的那个呼声”。服从良心的命令,就是真实,就是目的,就是义务,就是存在的价值。行动的命令使人追求一个更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然变得越来越可知,人与人互相承担义务,互爱互敬。但是,人的最高目标还不是这种尘世目标,而是进入一种超凡世界,即进入信仰的王国。在信仰中使人与自然、自由与必然混为一体。而这要诉诸意志。其伦理思想最后从主观意志论走向客观意志论,从理性主义导致信仰主义。

食物本草

食物本草

二卷;明薛己著。是以记载食、药两用植物、动物等为特色的本草专著,由于《食物本草》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因此,该书至今仍是常用的中医食疗类著作的经典代表,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很广的读者认可。

词径

词径

词论著作。清孙麟趾著。十六则。此为论词之作。首末二部为学词常法,中部为作词十六要诀。学词法虽浅近,且前人亦有多言。然造语简质,易于领会。论词强调严分诗、词、曲的界限,以为词介于端庄与流利之间,并将词分为高淡、婉约、艳丽、苍莽四类。又认为“词之高妙在气味,不在字句也”。其“作词十六要诀”亦颇富意蕴。有刘履芬藏本、陈凝远校本、《词话丛钞》本和《词话丛编》本。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

一百五十九卷。和硕庄亲王允禄缮录刊布。雍正七年(1729),世宗宪皇帝,应廷臣的请求,命和硕庄亲王缮录,雍正九年(1731)告成,所载上起雍正帝登极、下止雍正七年。乾隆皇帝即位以后,再命和硕和亲王弘书编次,乾隆六年(1741)告成,编录雍正八年(1730)至十三年(1735)上谕,校正续刻补为全书。原本皆以每月别为起讫、不标卷数、仍依旧次,厘为一百五十九卷,原本未题书名,因其中由内阁宣示者居多,故题曰“上谕内阁”。将内阁处理政务票拟的意见,皇帝特颁的训诰,一一记述。

通鉴释文辨误

通鉴释文辨误

史籍考辨著作。宋末元初胡三省撰。12卷。司马光《资治通鉴》出,南宋蜀人史炤为之作《通鉴释文》30卷,然多谬误疏漏。又有托名司马康的海陵本《释文》及蜀费氏进修堂本《音释》,皆蹈袭炤作,乖舛弥甚。胡三省既撰《通鉴音注》,恐前人注释讹谬相传,疑误后学,因作是书刊正之。三省字景参,一字身文,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宋宝祐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生平深好《资治通鉴》,著有《资治通鉴音注》、《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及《竹素园稿》。

弘赞法华传

弘赞法华传

凡十卷。唐代蓝谷沙门惠详撰。略称法华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此书备载三国至中唐,有关法华经流传及研学、诵持法华经者所得之灵验事迹,多采传记体。内容分为图像、翻译、讲解、修观、遗身、诵持、转读、书写等八部分,图像系记载寺院、经像、宝塔等建造因缘;翻译乃论述真、伪经之译本及其异同;讲解、修观、遗身、诵持、转读、书写等,皆记述修学法华者之传记或感应。依此,得见法华经于我国佛教史上之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