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一册)
作者:范文澜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翠屏集
元末明初诗文别集。张以宁著。计4卷。初刻于宣德三年(1428),陈琏为之序,称以宁文集为其子孟晦所编,宋濂序之;诗集为其门人石光霁所编,刘三吾、陈南宾序之;其孙南雄教官隆复以安南稿续版行世。再刻于成化十六年(1480),为其嗣孙淮所刊。卷内题:“前国子博士门人淮南石光霁编次,德庆州儒学训导嗣孙张淮续编,德庆州儒学学正后学莆田黄纪订定,德庆州判官后学闽泉庄楷校正。”宋濂、刘三吾、陈琏、陈南宾各序皆冠之于前。收入《四库全书》者以此刻为底本。《翠屏集》尚有数种抄本行世。张以宁文学的成就和缺点,四库馆臣的评价较为全面、公允:“其文神锋隽利,稍乏浑涵深厚之气。其诗五言古体,意境清远。七言古体,亦遒警。惟《倦绣篇》、《洗衣回》等数章,稍未脱元季绮靡之习。近体皆清新,间有涉于纤仄者,如《次李宗烈韵》诗: ‘浮生万古有万古,浊酒一杯复一杯’之类,然偶一见之,不为全体之累也。”
缉古算经
古代数学经典著作。唐王孝通著。一卷。成书7世纪初。全书仅有20个问题,可分为天文(共1题)、土木工程(共6题)、地窖和仓库容积(共7题)和勾股(共6题)四类。每题均有答案和解题步骤,并写有自注。现传本后四题有残缺。所有问题均为前人没有研究或没有解决的,因此难度较大,许多题是一题多问,有的题目答案达25个之多,成就超越古人,书中最重要内容是关于修筑两端宽狭不等高低不同的堤坝之类的计算问题,给出了具有梯形底及两斜侧面的楔形体的体积公式,至今仍有价值。解题方法有二,一为将复杂几何体分成若干个简单的立体图形,然后再求出它们体积的总和,体现了“出入相补原理”,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和贡献。二是将几何问题化为高次方程的代数解法。全书共有28个三次方程,给出了“实”、“方”、“廉”(三次方程中的常数项,一次项和二次项的系数)的数学概念,为后人所沿用,解法称为“从开立方除之”,即“带从开立方”法,为古代数学著作中首先记载该法的著作。由于《缀术》失传,其三次方程为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三次方程,比数学较为发达的阿拉伯人早三个世纪。然而由于作者规定三次方程的三次项系数必须为“1”,其他各项系数均为正,且仅求正根,局限了方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显庆元年(656),国子监立算科,该书列入“十部算经”,为钦定教材,且规定学习期限为3年。由于原书词旨深奥,细草评注甚多,著名的是清李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为其撰写的《缉古算经考注》二卷。现传本中最古者为明藏书家汲古阁毛氏影印的南宋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还有清孔继涵刻的《微波榭本》(1774),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本(1780)。
修真后辩
庄子谓大道不称,大辩不言。盖以道本无名,有何可称?道本无形,有何可言?称且不可,言且不可,更何可辩?然世有称道者,有言道者。一自有称,则是非混杂,而道不真矣;一自有言,则邪正相争,而道有假矣。称道不真,言道有假,不是称道,反是谤道;不是言道,反是埋道。谤道埋道,塞修真之门,阻行道之路,为害最大,此予不得不强辨,以破其称之不真;不得不细辨,以劈其言之有假。
海上花列传
又名《青楼宝鉴》、《海上青楼奇缘》,中国近代长篇小说。韩邦庆撰。初刊于作者自编文艺刊物《海上奇书》,自1892年2月至10月共出14期,刊28回,1894年出版单行本。1982年人民文学社重新排印出版。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别号太仙,自署大一山人,又署花也怜侬,松江(今属上海)人。曾于河南为幕僚,1891年赴京应试,未及第,遂归上海,任《申报》撰著,偶为作论说。殁后诗文无存,以本书著名,另有文言短篇小说集《太仙漫稿》行于世。本书为用吴语写作的长篇小说,系吴语文学中长篇小说的第一部。书写婚姻题材,以赵朴斋、赵二宝兄妹由农村来上海后为生活所迫的遭遇和经历为线索,反映了旧上海十里洋场的黑暗与腐朽的一面。书中赵朴斋因狎妓而落得贫困不堪,后只能以拉洋车为生;赵二宝沦为娼妓,又别有一番悲惨的遭遇。书中画面虽多为妓院生活,但通过对出入于妓院的官僚商人和地痞流氓的描写,成为旧上海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一个缩影。作品文笔雅洁,结构巧妙,铺叙故事和塑造人物的手法都有出新,个个妓女写得逼真传神,活灵活现,且对话全用苏州话,颇有特色。本书当时即广被传阅,且甚为学人所重。曾作为“沪娼研究书目”。胡适、鲁迅等都给予本书很高的评价。
春秋左传注疏
《春秋》学著作。又名《春秋左传正义》、《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六十卷。杜预注本名《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以往经、传各自单行,至杜预始将二者合并,兼为之注,故名“集解”。杜预能综观全书,以《左传》中“凡例”为据,故其注颇有条贯;又注重史事与典制,能以经传相互发明,所注大多剀切;注文也极简要明通。故此书行世后,汉魏诸旧注渐以淹没。但也有望文生义、疏于地理等弊。孔颖达疏本名《春秋左传正义》。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 。凡七卷。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略称集论。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而成。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分为本事分与决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等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等四品。本事与决择二分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之本地分及摄决择分。三法品之‘广分别’门中之有色无色,乃至有上无上等义门,与摄品之十一种分别、成就品之三种成就说,皆符合于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五十二及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所说。本书与显扬圣教论同为瑜伽师地论之纲目书。又本书系于唐永徽三年(652)三月译出。本论之注释书有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与本论均为后之成唯识论等书所引用,故古来亦多为唯识家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