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

作者:陈贻焮
杜甫评传

杜甫传记。陈贻焮撰。此书共为上、中、下3卷,百余万言,分别于1982年、198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以杜甫生平为线索,以唐代社会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对杜甫的家世、生活、创作、交游作了深入的研究。书首载南薰殿本杜甫像,宋刻本《杜工部集》书影。正文前有林庚序、傅璇琮序,作者自识,书末有葛晓音跋。《评传》的作者没有把杜甫简单化,既没有像封建社会某些士大夫那样把他看成每饭不忘君的诗圣,亦未将杜甫贬成一钱不值的地主老财,只是如实地根据杜甫本人的作品,把受多种社会条件约束的杜甫介绍给读者。诚如傅序所云:“书中往往在一些较为专门性的论述以后,就接着以亲切的笔调向读者介绍杜甫的生活,他的朋友,他的诗歌艺术手法的特点,犹如冬夜围炉听一老友在谈论他所感兴趣的事情。”此书精于考订,敢发新见。既注意有分析地吸取清代钱谦益、杨伦、浦起龙、仇兆鳌,以及现代闻一多、俞平伯、冯牧、萧涤非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又在深入搜罗、考察史料史实的基础上,对诗人的游踪、交往和杜诗的写作年代等作了不少考订工作。同时在介绍杜诗时,往往能阐发自得之见。如对《自京赴奉先咏怀》作者云:“浑成之作,须浑成之体,庶几得其大致;若详加剖析,反赡觉支离。”《评传》注释部分亦颇为详赡。例如,正文引《

陈贻焮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伪币制造者

伪币制造者

纪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完成于1926年。 纪德在此之前写的作品,往往只涉及一个道德、心理、美学等问题,而《伪币制造者》则描绘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某种程度地反映了本世纪初法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当代青年的不安与苦闷,流露了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某些怀疑。 纹章工艺有一种手法,就是在一个纹章中心再放上一个缩小了的纹章,这种手法叫做“纹心”。文艺作品中,也有这种旨在烘托作品的意义或渲染场面的气氛的戏中有戏、故事套故事的手法,纪德也别致地称之为“纹心”,并且使之从此成为文学的一个术语。《伪币制造者》运用了“纹心”的手法。小说中安排了一个小说家爱德华,他跟纪德一样也在写一本名为“伪币制造者”的小说,并对小说理论和技巧进行着各种思考。 《伪币制造者》 的艺术气氛浓于故事气氛。通过爱德华,我们可以多少了解一些书中人物间的关系。但除个别人物在小说结束之前横死之外,这些故事没有开端,没有结局,人物的来踪去迹并无交代。小说最后一句话是“我很好奇地想认识卡鲁”。卡鲁是小说主人公之一裴奈尔·普罗费当的弟弟,一个只有名字而从未上场的人物。 纪德以“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人类的问题和处境”,荣获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

得一录

得一录

余治撰,《得一录》是一部总汇慈善章程的善书, 在晚清民初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余治,江苏无锡县人,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别号寄云山人。过世后,其门人私谥其孝惠先生。早年入学应科举试,27岁时补金匮县学。后五应乡试不售,中年后,遂绝意仕进,“专以挽回风俗,救正人心为汲汲”。仆于江浙之地,游走于官绅与乡民之间,一意行善,广施善举。“奔走劝募,如拯溺救焚,不遗余力。”成为当时江南最具声名的善人之一,“大江南北无贤愚疏戚目之曰`余善人"”。余治在行善的过程中,将平日自己施行或所见著有成效、足资仿办的善举章程,汇编成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得一录》一书。然在刊刻过程中,“剞劂过半,旋罹劫火”,半途而废。同治六年(1867年),余治前往上海,欲再谋付梓,并重为补辑,后在友人吴宗瑛、粤商蔡桂培等人的帮助下,终竟心愿,于同治八年,刻成全书,凡十六卷。《得一录》之名,取自《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之句,其意乃是得一善事则拳拳然奉持之而不失善道,编者的寓意应是希望人人都能奉持善道,珍惜每一个从事善举的机会。该书收录的主要是各类善堂善会的章程,同时也包括一些乡规族约、家训格言、官府有关善举的文书以及教化论说。虽然余治一直对教化深为在意,但该书与一般的主要以宣传教化为宗旨的善书明显不同,其重心主要不在教化,而在求有实效。“是编所集,事事可以仿行,溥为实惠,固非空言无补可同日而语者。”(《跋》)即希望通过提供具体“切于时病,平实易行”(《许其光序》,的章程,让世人仿效而收实效。堪称晚清新型的“善举章程类善书”的代表作。

九曜斋笔记

九曜斋笔记

三卷。清代惠栋撰。惠栋见《新本郑氏周易》条。此书是作者的札记,涉及面较广,内容取自经史多种著作,考据十分精详、广博。由于作者精于汉易学,所以书中有许多“识粹道藏之论”,如卷一“卦气”、卷二“龟卜”等内容。书中涉及的经史考证有一定资料价值。另外,书中还记载了注释王士祯诗句数条,即是作者所著的《王士祯精华录训纂》的底本。有 《聚学轩丛书》本。

古今注

古今注

晋代博物考据类笔记小说集。3卷。崔豹撰。《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都在杂家类著录为3卷,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5卷。全书分舆服、都邑、音乐、鸟兽、鱼虫、草木、杂注、问答释义8篇,分类考释名物制度,间录遐方异物和前朝传闻,历来为考据家、注释家所乐于引用。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宋代嘉定年间刊本,附李焘跋。《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刊印,并附张元济跋,考订此书真伪,可纠正《四库全书总目》的错误。另外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逸史》本、《广汉魏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将《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合刊为一册,颇便参考。

刘道荟晋起居注

刘道荟晋起居注

一卷。清黄奭辑。刘道荟,又作道会,南朝宋北徐州主簿。《隋书·经籍志》载《晋起居注》三百一十七卷,《唐书·经籍志》著有三百二十卷。其书自武帝(司马炎)始至安帝(司马德宗)终,记两晋一百余年间诸帝言动行止之事。书乃合诸家起居注而成一书。原书已佚。清黄奭辑为一卷,然辑本疏漏尚多。有 《汉学堂丛书》本,《黄氏逸书考》本。

长灵守卓禅师语录

长灵守卓禅师语录

全一卷。又作长灵和尚语录。宋代僧长灵守卓撰,无示介谌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集录长灵守卓住舒州甘露禅院及庐州资福禅院之拈香祝、上堂语。附录垂语百则一卷,又作室中百问,系回答学人所问而作之偈颂、拈古、赞、真赞等。卷末并附行状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