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逸史
作者:温睿临
五十六卷。清温睿临撰。温睿临,字邻冀,一字令贻,号哂园,浙江乌程(今吴兴)辑里人,康熙己酉科(1705)举人。他博赅群书,谙熟历史,与万斯同(季野)交谊甚厚,在清廷开明史局时,温氏也正在北京,而万斯同实主其事,其间两人时相往复,多所讨论。就在万斯同的鼓励下,温氏撰写了这部反映南明三朝事迹的记传体史书。他在该书的凡例中说,记载南明史事的书籍,所见者有四十余种,“其间记载有详略,年月有先后,是非有异同,毁誉有彼此。取万子季野明末诸传及徐阁学《明季忠烈纪实》诸传,合而订之,正其讹缪,删其繁芜,补其所缺,撰其未备,以成是编”,因此,该书史料价值较高。此书在清代主要以钞本流传 (分为二十卷本和四十卷本),民国四年(1915)上海国光书局铅印了四十卷本,另外还有一个五十六卷本,中华书局在1959年铅印者即为此本。此本在内容上要比四十卷本多,为目前较为完备的版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圣谕(敕书二通)臣李瑶恭录
- ●书籍简介
- ●御制书事
- ●御制题胜朝殉节诸臣录(并序)
- ●自序
- ●温氏原序
- ●蔡序
- ●凡例
- ●(附)温氏佚史考
- ●引用书目
- ●原例
- ●南疆绎史勘本卷一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
- ●南疆绎史勘本卷三
- ●南疆绎史勘本卷四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五
- ●南疆绎史勘本卷六
- ●南疆绎史勘本卷七
- ●南疆绎史勘本卷八
- ●南疆绎史勘本卷九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一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二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三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四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五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六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七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八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九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一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二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三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四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五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六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七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八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九
- ●南疆绎史勘本卷三十
- ●绎史摭遗卷一
- ●绎史摭遗卷二
- ●绎史摭遗卷三
- ●绎史摭遗卷四
- ●绎史摭遗卷五
- ●绎史摭遗卷六
- ●绎史摭遗卷七
- ●绎史摭遗卷八
- ●绎史摭遗卷九
- ●绎史摭遗卷十
- ●绎史摭遗卷十一
- ●绎史摭遗卷十二
- ●绎史摭遗卷十三
- ●绎史摭遗卷十四
- ●绎史摭遗卷十五
- ●绎史摭遗卷十六
- ●绎史摭遗卷十七
- ●绎史摭遗卷十八
- ●绎史恤谥考卷一
- ●绎史恤谥考卷二
- ●绎史恤谥考卷三
- ●绎史恤谥考卷四
- ●绎史恤谥考卷五
- ●绎史恤谥考卷六
- ●绎史恤谥考卷七
- ●绎史恤谥考卷八
- ●南疆逸史跋
温睿临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真诠
道教书。丘处机五传弟子葆真子阳道生传,清彭定求校刻。三卷。分内丹修炼之道为二:一是虚无大道之学,即“虚极静至,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认为与道合真,形神俱妙,变化莫测,其寿无量;二是以神驭炁之学,即“虚静以为体,火符以为用, 炼精成炁, 炼炁成神, 炼神还虚”, 亦能使形合神,“长生不死”。前者为顿法,后者为渐法,认为此二端,“为金丹之真谛,大道之正宗,体之有益,修之则成”。收入《道藏辑要》鬼集六。
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
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北宋末南宋初天心派道士路时中编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书主要论述存思三光,飞奔日月斗罡之内修方法。其内容文句与路时中所编《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一书之〈高奔内境品〉、〈升斗奔辰品〉大致相同。上卷言高奔日月之道,叙述日精月华内景。列举日月神主之图像、符咒及存思之诀。下卷言飞斗奔辰之道,内载北斗九星君之姓名、职掌、图像及存思诵咒之诀。存恩三光,飞奔日月斗罡之术源于魏晋上清派。本书强调三光(日精月华罡炁)非求之于外,乃吾身自得之真。其行法要诀为存思自身内景,或思天上三光入我之身,与我合一。而后诵咒叩齿,咽液吞符。据称修行此道,可以「回阳换骨,白日登晨」。
昙花记
戏曲。传奇剧本。明·屠隆作。叙述木清泰遍游地狱、天堂的故事。唐宝兴王木清泰郊游时得到仙佛的指点,弃家访道。十年中,他经受了各种考验和磨难,遍游了地狱、天堂、蓬来和西方乐土。回家后不久,在昙花盛开的时节被引渡到西方乐土,他的妻子在家修炼,后来也得到超升。
春秋皇纲论
五卷。王晳撰。王晳生平不详。除此书外,王氏还着有《春秋通》、《春秋异义》、《春秋明例隐括图》,皆佚。此书属通论性质。分孔子修春秋、始隐、尊王、公即位、卿书名氏等二十三条,主旨在考辨三传,评论啖助,陆淳,反对啖陆等治《春秋》而尽废三传,提倡《春秋》有褒有贬之旧说。其论三传之得失云:“独左氏善览旧史,兼该众说,得《春秋》之事甚备。其书呈附经而作,然于经外自成一书,故有贪惑异说、采掇过当,至于圣人微旨,颇亦疏略。而大抵有本末,盖出于一人之所撰述也。《公》、《穀》之学本于议论,择取诸儒之说系于经文,故虽不能详其事迹,而于圣人微旨多所究寻。然失于曲辨赘义、鄙浅丛杂,盖出于众儒之讲说也。”其论三传得失或许未必得当,但对三传有褒有贬,并不盲然排斥,较宋代诸儒之“尽废三传”,也可谓是另着一只眼。在此书中,王氏还不点名地批评孙复“有贬无褒”之说。如其在《孔子修春秋》篇中说:“若专为诛乱臣贼子,使知惧,则尊贤旌善之旨阙矣。”现存有清《通志堂经解》本。
十诵律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合译。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本书将戒律分为十项(十诵)叙述,故有此称,为萨婆多部(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广律。此律之梵本多已发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律藏系整理佛陀所制定之戒律,故各部派所传,原则相同,但细部则不一致。十诵律首举比丘戒法有波罗夷法四条、僧残法十三条、不定法二条、舍堕法三十条、波逸提法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四条、众学法一○七条、灭诤法七条,合计二五七条,除戒条外,并一一解说。其次为七法、八法、杂诵二法等十七法(十七章),系说明僧伽之组织与管理,约为他律之犍度部。其次说明比丘尼戒,计三五五条。最后附增一法、优波离问法与比丘诵。唐代义净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十诵律与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同为有部之根本律。兹以十诵律与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及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相较,义净所译者相当于十诵律之比丘、比丘尼戒法,而内容较十诵律广泛,多载录本生因缘故事。据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来汉地四部序录载,大迦叶所传之法藏原为八十诵,至优波掘多时,因恐后世钝根者无法完全受持,遂删为十诵。或谓罗什所译者系迦湿弥罗国所传之略律,义净所译者则系摩偷罗国所传之广本。又传来我国之四广律中,十诵律最早译出,盛行于南方,南朝之僧业、僧璩、道俨、智称等师皆精研此律。
妙吉祥菩萨陀罗尼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前有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