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作者:郑振铎
梁启超

郑振铎著,全书以精炼笔触勾勒梁启超(1873—1929)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早年科举中举、师从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到流亡海外推动思想启蒙,再到晚年投身学术,书中串联梁启超的人生关键节点,揭示其从政治家向学者转型的深层动因,尤其侧重变法失败后“以著述启民智”的抉择。解析梁启超作为维新派领袖的改良主义主张,如君主立宪、护国战争等实践,批判性探讨其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中的矛盾角色——既突破传统又囿于时代局限,展现知识分子在剧变中的理想与困境。全书仅两万余字,以短小篇幅提炼梁启超思想精髓,脉络清晰,被读者誉为“近代史入门佳作”。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本书为日本汉学泰斗斯波六郎的代表作,选取“孤独感”这一关键词,遵循时代顺序,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细密的解说。尤为重要的是,斯波六郎通过细腻的文本解读,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对不同作家风格殊异的“孤独感”进行了对比,并且阐发了中国文学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的过程。附录《中国文学中的融合性》通过中日文学对比,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质进行了深入阐发,是一篇备受赞誉的佳作。

宗玄集

宗玄集

唐代诗文别集。吴筠撰。吴筠弟子曾私谥他为宗玄先生。《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吴筠集》10卷。现存为鲍廷博知不足斋抄本3卷,附录《元纲论》1卷。《内丹九章经》1卷。前有权德舆序。共载诗赋论119篇。鲍氏跋说:“世无别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其《总目》说:“卷末所附《元纲论》三篇,自属筠作。至《内丹九章经》,核之以序,伪妄显然。”

梨园原

梨园原

戏曲表演专著。清黄旛绰等著。清乾嘉年间,一位名为黄旛绰的老艺人,汇集他平生表演所学所得,著成一书名为《明心鉴》,后经其友人胥园居士庄肇奎增补了一些考证,改名为《梨园原》,1819年玉成其序。仅有抄本,原稿因保存不善,颇有伤损。道光年间,黄旛绰的弟子俞维琛、龚瑞丰得此残稿,托友人秋泉居士叶元清代为修订,并增补了他们二人的表演心得,于1829年序其原委,并以抄本流行于世。1917年梦菊居士汇辑了上述两个抄本,再次加以修订,并首次以铅印出版。后上海出版的两种石印本(附于《梨园大全》内)和北京中华印字馆出版的铅印本,(附于《老狼讨封》内)都是根据梦菊居士本重印的。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收录了此书。《梨园原》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部论述表演艺术的专著,是研究明末清初到乾隆嘉庆年间昆山腔表演艺术的重要资料。本书首先追溯了戏统源流、行当始末、角色分类和鼓板乐式,然后陈述了“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提出了“凡男女角色,既妆何等人,即当作何等人自居。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皆须出于己衷,则能使看者触目动情,始为现身说法”,以及“面状中生”、 “按情行腔”、 “势贵如真”等创作原则,并主张演员应严格要求自己,“镜中影”, “无虚日”,持之以恒地每天坚持练习。这些论述都是十分宝贵的舞台经验。

断肠词

断肠词

词别集。南宋朱淑真(贞)撰。一卷。淑真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人。据传由于婚嫁不满,一生抑郁。长于绘画,通晓音律。《蕙风词话》以为朱氏系北宋人。一说系朱熹侄女,待考。此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而世久无传。明毛晋刊刻,仅得三首。后得明洪武间钞本,其词二十七首,亦非原本。后,王鹏运订误补遗,得词三十一首。其词多自伤身世、忧怨伤感之作,因以“断肠”名集。明毛晋据洪武间抄本与《漱玉词》合刊,一卷。另有清王鹏运刻本等。

破破新唯识论

破破新唯识论

熊十力著,北京大学出版部 1933年出版,中华书局1985年《新唯识论》亦收录。 本书系作者针对刘定权的《破新唯识论》,为自己的 《新唯识论》申辩而作。全书分为《破徵宗》、《破破 计》、《破释难》三部分。在《破徵宗》中,熊氏针对 刘的“托名唯识,假以庄严”的指责,指出自己是不 拘旧说,“实宗护法”,“救彼支离,始作新论”,为自 己融会佛儒的做法辩护。《破破计》以驳论的形式重 申了“体用不二”、“翕辟成变”等观点。指出,唯识 哲学把“种子”说成是本体,把世界说成是种子衍化 而来,是犯了割裂体用的错误,“体用之名,分而不 分,不分而分,恰善形容真实道理”。熊氏强调翕辟 成变之说并不违背佛教的 “空诸行相,而证实相之 旨。”《破释难》则就刘文提出的13个问题作了答辩。

譬喻经

譬喻经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本经系佛陀于舍卫城为胜光王(波斯匿王)所说之譬喻。谓往昔有一人,于旷野为恶象所逐,乃依树根而入空井中,以避恶象。时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井四边有毒蛇,井底复有毒龙。其人心畏龙、蛇,又恐树根断折。此时有蜂蜜五滴由树根坠其口中,又蜂亦来螫其人,更有野火烧井边之树。其中,旷野比喻无明,人比喻异生(凡夫),象比喻无常,空井比喻生死,树根比喻生命,二鼠比喻昼夜,啮树根比喻念念灭,四毒蛇比喻四大,蜜比喻五欲,蜂比喻邪思,火比喻老病,毒龙比喻死;以说明生老病死之可怖可畏,应离五欲,以求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