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南唐书

作者:陆游
新修南唐书

纪传体国别史。十八卷,外加音释一卷。南宋陆游撰。关于此书的成书年代,诸书均无记载,经据陆游生平考证,约作于淳熙八年至十二年间(1181—1184年)。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生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卒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荫补登仕郎,初为福州宁德主簿等职,因善词章、谙熟典故而被史浩、黄祖舜举荐。召见后,赐进士出身。曾任建康府、隆兴府通判。乾道六年入蜀,通判夔州。是一部专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一国君臣事迹的纪传体史书。南宋陆游撰。孝宗淳熙年间成书。在此以前,有北宋马令的《南唐书》30卷传世,陆游以马书未尽善,故重加编撰,乃称 《新修南唐书》。据明嘉靖二十九年 (1550) 王谷祥称其钞本出自陆游长子陆子家藏宋刻本, 可见此书宋代已有刊行。元、明、清时期,对是书的著录、刊印、考订、注释,前后相望。

猜你喜欢的书

茶经译注

茶经译注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大概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全书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中,主要介绍了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这都为后人研究唐代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茶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译注者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代科技著作。本书还收录了宋代蔡襄的《茶录》和宋代《品茶要录》,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归藏

归藏

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归藏》为三《易》之一,又名《坤乾》,《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记载。郑玄以为殷代之《易》。该《易》以重卦坤为首,乾次之,故名《坤乾》。又因坤象征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故名《归藏》。《礼记·礼运》载孔子语:“我欲观殷道,是故知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以《坤乾》之义可以观殷道,表现在《坤乾》的卦序上首坤次乾,反映殷代强调母系即“殷道亲亲”的特点。《太平御览·学部》引桓谭《新论》称: “《归藏》四千三百言”,又 《北堂书抄·艺文部》 引 《新论》:“《归藏》藏于太卜”。据此,该书汉时尚存,独不见于《汉书·艺文志》中。今传《三坟书》中有《归藏》,已证其伪。此《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未知作者,晋《中经簿》已见,说明成书较早。《隋书·经籍志》作三卷,晋薛贞注,后散佚。宋《中兴书目》仅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宋以后此三篇亦佚。欧阳修以为宋时所存三篇疑非古经,马端临疑并出刘炫伪作。《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有《归藏》文一条,王国维据殷墟卜辞证其为殷代古《易》。马国翰辑本大体本之朱彝尊《经义考》,或有补遗。日本藏唐写本《秘府略》卷八百六十四及日本写本《释遍照文镜秘府论》中各引一条,不见于马氏辑本。据《丛书综录》知,清人王谟、洪颐煊、马国翰各有辑一卷。唐人司马膺亦注《归藏》十三卷,早佚。

两军师隔江斗智

两军师隔江斗智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隔江斗智》。撰人姓名不详。旦本。剧写三国赤壁之战以后,荆襄九郡力刘备所得,详。剧写三国赤壁之战以后,荆襄九郡力刘备所得,孙权与刘备反目成仇。周瑜为夺回荆州,乃以孙刘结亲为名,拟乘送小姐孙安成亲之机,派兵夺回荆州。诸葛亮识破周瑜此计,着张飞挡回周瑜所遣诸将。一计不成,周又生一计,拟在刘备送夫人回门时强索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派张飞过江把刘备安全接回。

春秋或问

春秋或问

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吕大圭(生卒不详)撰。吕大圭字圭叔,号朴乡,南安(治今江西大余)人,宋代经学家。淳璠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出知漳州军、节制左翼屯戍军马。未行,沿海都制置蒲寿庚举城降元,令吕大圭署降表,大圭易服而逃入海,为蒲追杀。吕氏着述,除此书外,还有《春秋集传》、《易经集解》、《学易管见》等书,皆散佚。此书在于申明《春秋集传》之旨。吕氏曾师从杨昭复,杨氏则为朱熹高足陈淳之弟子,故吕氏之学皆本朱熹而发明之。其弟子何梦申《跋》云吕“氏”盖本文公之说而发明之,有《五论》以开其端,有《集说》以详其义,又有《或问》以极其辩难之指归,而《春秋》之旨明句矣。噫,夫子之心至文公而明,文公之论至先生而备。”此书体例仍以十二公排列,每公之下,撮其重要之事,以问答形式分条论说。于三传之中多主《左氏》、《穀梁》,而深排《公羊》,于何休《解诂》,斥之尤力。书后附有《五论》,一是论孔子作《春秋》,二是辩褒贬之例,三是特笔,四是论三传所长所短,五是世变。此书由其弟子何梦申初刻于宋理宗宝璠二年(1254),现存明隆庆元年抄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

宋法天译。二卷。瑜伽密教经典。述金刚手为精进授王和印捺啰部帝王说金刚大乘的故事。上卷说佛在广严城庵罗树园为印捺啰部帝王说佛教四乘及金刚乘要义,以及金刚手曾在最上城为南印王精进授王说金刚乘的故事。下卷说金刚手在曼誐罗补大城为印捺啰部帝王等演说金刚乘的故事,并说金刚手在乞乞那山说金刚乘法要,包括事师八法、二谛、弟子四相、五补特伽罗、灌顶曼荼罗次第及四密等。

华严一乘十玄门

华严一乘十玄门

全一卷。唐代华严宗初祖杜顺说,智俨撰。又称华严经十玄门、华严十玄章。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系就如来海印三昧之所现而立十门,发挥其玄旨。十门为:(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门各具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等十义,总成百门,以显示重重无尽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