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四库本]

作者:叶隆礼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四库本]

二十七卷。旧题南宋叶隆礼撰。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 (今属浙江) 人。淳琇七年(1247)进士,历官建康府西厅通判,国子监簿。此书所附进书表题“淳熙七年三朋秘书丞叶隆礼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假托叶隆礼之名,但“纵属伪作,亦出自元人之手”。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宋、辽三国往来文书一卷,族姓、风俗及各种制度一卷,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宋人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卷首有《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国初兴本末》、《契丹国世系之图》、《契丹国地理之图》、《晋献契全燕之图》。《辽史》天祚帝一朝史实,多取材于此,可据此书补订《辽史》。辽代史料甚少,通记辽代历史的著作,除《辽史》外,只有《契丹国志》,所以此书为治辽史的必备书。有元刻本,清乾隆武英殿本、承恩堂刻本和扫叶山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

叶隆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

十六卷。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倪璠字鲁玉。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康熙四十四 (1705)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见闻博洽,好为骈体文,又长于史学。著有《神州古史考》、《方兴通志文》及《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此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合众手以成。乃详考诸史,作年谱冠于集首。又旁采博收,重为注释。其中如《小园赋》前一段本属散文,而璠以为用古韵。未免失之穿凿。《汉书·艺文志》别“栩阳”赋五篇,自是人姓名。《而信哀江南赋》乃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桂华二字,自属篇名。“冯冯翼翼,承天之则”二句,乃下章之首;而信《皇帝云门舞歌》乃云“清野桂冯冯”。皆显然舛误。璠依违其词,不加驳正,亦失之附会。然比核史传,实较吴本为详。集末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并考核年月,证以《文苑英华》,知为杨炯之文误入信集。辨证亦颇精审。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备要》本等。

頖宫礼乐疏

頖宫礼乐疏

十卷,明李之藻撰。之藻字振之,仁和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编首列頖宫祀典,次列仪注,次列名物器数,共成八卷。第九卷为启圣祠及名宦、乡贤祠,附以乡饮酒礼。第十卷附以乡射礼。其中如释奠仪之散斋、演乐、涤牲诸礼,及时祭仪注,皆《明会典》及《南雍志》诸书所未载。又迎神乐章,谓明制本宋旧,一成三成,相沿不易。其乐章诸谱,配以六律者,唯填工尺一字,颇能得其源流。盖乐律自宋仁宗时始省去坐、立二部,及堂上、堂下之分。南宋诸儒,又以旧乐加平减之制,无高上、高尺之律,於是所用者惟中和韶乐。明代实沿其制。之藻所谱,又注明时俗之一凡、清凡诸调,与旧调相合者,分毫不爽。又於琴瑟操缦之法,别成一谱。其琴谱不越松风阁之旧规,以数音谱出一字,少用钩剔。盖欲近於和缓,以和韶乐。瑟谱则以六律为主,行迟其声以应节,又与元熊朋来《瑟谱》之一声一字者迥殊。盖历律皆根於数。之藻娴於算法,世所行《天学初函》,即其所刻。故因数制律,足自为一家之学。其末卷载乡饮酒礼兼及乡射礼者,明初之制,犹行射礼於頖宫。迨其中叶,此礼遂废。故《明会典》及《南雍志》诸书载之不详。之藻稽古证今,考辨颇为赅悉。惟《褒崇》一门,仅采史传,不及马端临《学校考》之备。又《仪器图》内犠尊诸制,既不本於《三礼图》,又不以《考古》、《博古》诸图证其异同,仅以时俗陈设者为准,未免稍略。然礼以时王所制为定,是亦自有其义焉,未可尽非也。

陈四爹的牛

陈四爹的牛

短篇小说,彭家煌著,《陈四爹的牛》中外号为猪三哈的人,本名是周涵海,他心地善良,本有小康之家,但由于他的善良、软弱、自卑,造成了妻子和她的情人霸占了他的家产,他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流落到如此悲惨境地,陈四爹发善心,让他看牛,他尽职尽责,但是他常受到人们的欺侮,有一次两个小孩唱歌骂他,他想追上去吓唬,等他回到牛吃草的地方,他看的牛却不见了。想到无法向陈四爹交待,他想到了自杀,临死前他去看他的老婆,而此时已负心的老婆正和另外一个人偷情,是他只在门外听到里面的谈话得知,他没有进门,他内心怀着对老婆的爱恋和对她的祝福,跳池自杀了。这篇小说揭示出人连动物也不如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猪三哈的同情,作者继承了鲁迅写小人物的视点,小说创作于1927年。彭家煌曾被鲁迅骄傲地纳为同一阵营的战友,必然会从鲁迅那里寻找艺术摹本,汲取营养。

楚辞芳草谱

楚辞芳草谱

楚辞研究专著。宋代谢翱著。1卷。此书即因吴仁杰《离骚草木疏》分类方式,将《楚辞》中芳草,按其特征、品格谱分为23品,每品列为一条。其考释极为简质,大抵以其时通名以考订之,偶引故说,但极少,至《楚辞》本文,亦少见引,又有只申其用为喻义而一无辩说者。版本有明刊《说郛》

春秋集注

春秋集注

四十卷。高闶撰。高闶字抑崇,鄞(今浙江宁波)人,宋代着名经学家。高闶八岁即通经史大义,宋高宗绍兴初赐进士第,累官至国子监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高宗然之。南宋初学制多为其所创建,官至礼部侍郎。后因忤执政,一斥不复,家食累年,中寿而卒。学者称之“息斋先生”。此书为高氏晚年家居所着,大旨以程颐《春秋传》为本,故仍冠以程颐原序。其说则杂采唐宋诸家,以己意折衷,不复注明引者姓名。南宋古文大家楼钥《序》称:“自顷王荆公废《春秋》之学,公独耽玩遗经,专以程氏为本,又博采诸儒之说为之集注,其说粹然一出于正。”此书虽宗程颐,但却时有从违。如程颐据汉薄昭与淮南王书有“齐桓公弟”之语而谓公子纠为桓公弟,而高氏则依据三传、《史记》、《荀子》之文,谓公子纠为桓公之兄。但其大义则全主程氏。程氏《春秋传序》云:“后世以史观《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高氏发挥其说,认为孔子“惧先王经世之法坠地莫传,欲立为中制,俾万世可以通行,故假周以立法,而托始于隐公焉。且以文武之道期后王,以周公之事业望鲁之子孙也。以此推之,《春秋》固非一王之法,乃万世通行之法也。”主旨虽谬,然于考证亦有所得。如解“向戌盟于刘”云:“凡因来聘而盟者,必在国内。刘,王畿也,岂有来聘鲁而远盟于刘者乎?盖下文有‘刘夏’,传者以为春夏之夏,与文四年‘夏,逆妇姜于齐’文同,故误增‘于刘’二字耳。”其精辟若此。《四库提要》评其书“惟于地理少疏……然在宋代《春秋》诸家中,正大简严,实可与张洽相匹,非孙复、崔子方辈可几及”。清《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于此书采取最多。此书最早为南宋刻本,但原书久佚,今本是《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及各书所引高闶说中辑出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此书十四卷,《四库全书》编辑者因其篇页繁重,乃析为四十卷。现存清聚珍版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瞽言

瞽言

瞽[gǔ]言,明清之际陈确的有关道德问题的论文集。共4卷,30余篇。自称其学说不苟同于习俗,“世皆切切然莫不以吾言之瞽”(《瞽言序》),故命之曰《瞽言》。反对宋儒把天理人欲绝对对立,认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造成“身心之害百出”(《近言集》)。指出富贵福泽和忠孝节义一样,是庸圣皆同的人欲。要求人们“只时从人欲中体验天理,则人欲即天理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作两件也。”(同上)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和道德追求同样具有合理性。揭露周敦颐“无欲”之说为“禅障。”提出气、情、才即性,人性不能离开人的自然生命,批判“另悬静虚一境莫可名言者于形质未具之前,谓是性之本体”的理论是“援儒入释”的学说。(《圣学》)重视“习”在人性修养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有善有不善之相远者,习也,非性也,故习不可不慎也”。(《子曰性相近也二章》)并进而提出“素位”的道德修养方法,宣称“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与刘伯绳书》)只要人们各安其分,诚身改过,“正己反求”,则能“自得而无怨尤”(《生计》),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瞽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确的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