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隆礼

- 姓名:叶隆礼
- 别名:字士则,号渔林
- 性别:男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嘉兴(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叶隆礼,生卒年不详。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七年(1247)进士。十年(1250)十月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厅通判,十二年(1252)十月改国子监簿。开庆元年(1259)十月,以朝散郎直秘阁两浙运判。十一月,以朝散郎直秘阁、两浙运判除军器少监,再以两浙转运判官兼知临安府。闰十一月,转朝奉大夫。景定元年正月,除军器监,兼知如故,二月除直宝文阁,知绍兴府,四月离任改为它官。宋末居袁州,入元以后,声迹销匿。咸淳三年(1267)尚在世,曾为赵孟坚《梅竹诗谱》作跋(参徐邦达《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奉诏撰写《契丹国志》27卷,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其“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有良史风”。事迹参《景定建康志》卷二四、《咸淳临安志》卷四九、卷五○、《宝庆会稽续志》卷二、《至元嘉禾志》卷一五、《崇祯嘉兴县志》卷一二、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卷五。《阳春白雪》卷七入选其词1首,《全宋词》据以录入。
除元修《辽史》之外,《契丹国志》是现今仅存的一部纪传体辽史,共记事二百一十八年。书前除有《经进契丹国志表》外,还附有《契丹初兴本末》、《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世系之图》、《契丹地理之图》和《晋献契丹全燕之图》。全书正文共有二十七卷。第一卷至第十二卷,分纪辽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诸帝事。第十三卷为《后妃传》,第十四卷为《诸王传》,第十五卷为《外戚传》。第十六卷至第十九卷为《列传》,述诸臣十五人事迹,后附有《番将除授职名》及《汉官除授职名》。第二十卷分为《晋表》、《澶渊誓书》、《关南誓书》和《议割地界书》。其中《晋表》中包括《晋出帝降表》和《晋李后降表》;《澶渊誓书》中包括《宋真宗誓书》和《契丹圣宗誓书》;《关南誓书》中包括《契丹致宋书》、《宋回契丹书》和《契丹回宋誓书》、《议割地界》中包括《契丹求地界书》和《宋回契丹书》。第二十卷分为《南北朝馈献礼物》和《外国贡进礼物》两类。其中《南北朝馈献礼物》中包括《契丹贺宋朝生辰礼物》、《宋朝贺契丹生辰礼物》和《宋朝劳契丹人使物件》;《外国贡进物件》中包括《新罗国贡进物件》、《横进物件》、《契丹回赐物件》、《西夏国贡进物件》、《诸小国贡进礼物》等。第二十二卷所载颇似正史中的“地理志”,其中有《州县载记》、《控制诸国》、《四至地理》和《四京本末》。第二十三卷述制度,分为《族姓原始》、《国土风俗》、《并合部落》、《兵马制度》、《建官制度》、《宫室制度》、《衣服制度》、《渔猎时候》和《试士科制》等九种。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三两卷所述内容相当于纪传体正史中史志的体例。第二十四卷和第二十五卷,节录宋人使北见闻记。其中第二十四卷中有《王沂公行程录》、《富郑公行程录》、《余尚书北语诗》和《刁奉使北语诗》;第二十五卷有《胡峤陷北记》和《张舜民使北记》。第二十六卷为《诸蕃国杂记》,述辽周边的北方各国。其中有奚国、古肃慎国、室韦国、新罗国、高昌国、女真国、黄头女真、嗢热国和渤海国。第二十七卷名为《岁时杂记》,记契丹各岁时节日的礼仪风俗。全书体例虽略有琐碎之处,但大抵仿纪传体正史,虽不尽完备,但却囊括了许多有关辽朝的重要史料。
叶隆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北学议
朝鲜王朝正祖时期的史学者朴齐家到中国清朝去视察清朝风俗、制度后,加上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的纪行文。内篇一卷和外篇一卷,共二卷一册,抄本。内篇提示和说明对车船、城壁、宫室、道路、桥梁、畜牧等39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器具和设施的改革论;外篇收入对田粪、桑、农站总论、科举论、官论等17个项目的论说,阐明了农业技术改良和国内商业,外国贸易的重点。他通过这部《北学议》,主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 为了国利民富, 吸收先进的清朝文明。
居官寡过录
六卷。清刘振清汇梓、李元春评阅。刘振清,字金亭,陕西朝邑县人。李元春,号时斋,陕西朝邑县人,嘉庆举人拣选知县,又改大理寺评事。后因母老,回陕西书院,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本书原为刘振清汇梓,李元春重加辑录、审订,并在书眉上时加评语,其子维翰、来南分别予以校录和参订。作者用心可谓良苦,书前序说:“居官之道,言之略尽”。希望各级官吏能仿而行之,使自己成为良吏。全书分三卷,所列条目甚多。卷一主要谈及官吏赴任前后应注意事宜;卷二为理政事宜,其中注重征收钱粮和审断刑狱;卷三辑录清督抚和地方官有裨治理示谕和审案中的判语等。全书有许多眉批,可谓画龙点睛。例如,卷一首条《初选京邸勿收家人衙役》,眉批说:“今作官每患家人太多,且多有上人荐托者。如使人已足,或知其不可用,皆当善辞。须知凡荐托者亦多系其人自求,荐托者亦碍于情面耳。如己亦碍于情面,兼畏势力,将来受害不少矣。”这样的话,书中随处可见。但实际上,各级官吏听之者甚少。清代官吏的腐败,不是一二个人或一二本书即能解决的。有 《青照堂丛书》本。
新楼诗二十首
《新楼诗二十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包括《新楼》《海榴亭》《望海亭》等二十首七言律诗。
春秋集解
十二卷。宋苏辙撰。据其《自序》,此书初稿成于神宗熙宁间谪居高安之时,其后又再三修改而定稿。其时王安石当政,苏氏兄弟因与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出京。而当时王安石又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废之不列于学官,加之当时孙复一派尽弃三传的学风泛滥,苏辙因经传并荒,故作此书以矫之。其说以《左传》为主“《左氏》之说不可通,乃取《公》、《穀》、啖、赵诸家以足之”。《自序》称:“余少而治《春秋》,时人多师孙明复,谓孔子作《春秋》略尽一时之事,不复信史。故尽弃三传,无所复取。余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据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至于孔子之所予夺,则丘明容不明尽。故当参以《公》、《穀》、啖、赵诸人。”自杜预以后五百年间,《左传》学一直为治《春秋》者之主流,自唐啖助、赵匡至宋孙复、孙觉,乃提倡“弃传求经”,学风为之一变。苏氏再倡《左氏》释经,反对深文周纳以追求微言大义与褒贬,重视史实,学风亦为之又一变。苏氏于三传之中独重《左传》,正是由于其重视训诂与史实,因此他常把前人深求之义例看成单纯的训诂与史实问题。如隐公四年《经》“公及宋公遇于清”,《穀梁》云:“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即是不期而会,则未必是志相得,其自相矛盾显见。杜沄云:“遇者,草次之辞。二国各简其礼,或道路相逢也。”苏氏用杜义,释之曰:“礼盛曰会,简曰遇”,可谓简而赅。但其尊《左》而轻《公》、《穀》,亦有失偏颇。正如朱彝尊《经义考》引陈宠绪《跋》所指出,《左传》、《公羊》、《穀梁》各有得失,若尽据《左传》而诋《公羊》、《穀梁》,此乃因噎废食,亦不可取。现存有元刻印本、明刊本、《两苏经解》本、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金刚经分段贯释
金刚经凡六译,而世之读颂者,每奉秦译,盖喜其文之简净易读也。以故文人注释,多至数十家,类皆释文而疏于述义,般若宗旨远矣!夫般若者,心华妙谛,无实无虚,密密深深,千圣不识,岂一家之私言可尽其奥哉。
释四分戒本序
释四分戒本序,一卷,宋道言述,释南山含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