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音注
作者:胡三省
注释书。又名《新注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注》,又俗称为《胡注通鉴》。是盛行于世的《通鉴》最好注本。因注文列于《通鉴》正文之下,故亦有二百九十四卷。宋末元初胡三省撰。书成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卷首有自序,述成书经历。是书重考证,凡《通鉴》所及历代典章名物制度,如赋税、职官、舆服、天文、历法、乐律、刑法变迁、少数民族来历,乃至草木虫鱼名状等,无不考释周详。所释地理沿革,尤以精审见称。训释字词重在音义,兼有校勘断句。对原文史实,补其未详,正其疏误。凡史实与前后事有关涉,必注明事见几卷几年,或注明为某事张本,以便融会通观。注文征引广博,且标明书目,不少佚书文字,得以辑录,大批有用史料赖以传世。是书征摭既广,篇制宏巨,不免偶有疏漏。明严衍《通鉴补正略》,清顾炎武《日知录》,陈景云《通鉴胡注举正》,对胡注皆有订正。是书以元兴文署刻本为最好。今中华书局标点本20册,乃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标点排印,甚便阅读。
章节列表
升序↑-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卷第七
- ●卷第八
- ●卷第九
- ●卷第一十
- ●卷第十一
- ●卷第十二
- ●卷第十三
- ●卷第十四
- ●卷第十五
- ●卷第十六
- ●卷第十七
- ●卷第十八
- ●卷第十九
- ●卷第二十
- ●卷第二十一
- ●卷第二十二
- ●卷第二十三
- ●卷第二十四
- ●卷第二十五
- ●卷第二十六
- ●卷第二十七
- ●卷第二十八
- ●卷第二十九
- ●卷第三十
- ●卷第三十一
- ●卷第三十二
- ●卷第三十三
- 卷第三十四
- 卷第三十五
- 卷第三十六
- 卷第三十七
- 卷第三十八
- 卷第三十九
- 卷第四十
- 卷第四十一
- 卷第四十二
- 卷第四十三
- 卷第四十四
- 卷第四十五
- 卷第四十六
- 卷第四十七
- 卷第四十八
- 卷第四十九
- 卷第五十
- 卷第五十一
- 卷第五十二
- 卷第五十三
- 卷第五十四
- 卷第五十五
- 卷第五十六
- 卷第五十七
- 卷第五十八
- 卷第五十九
- 卷第六十
- 卷第六十一
- 卷第六十二
- 卷第六十三
- 卷第六十四
- 卷第六十五
- 卷第六十六
- 卷第六十七
- 卷第六十八
- 卷第六十九
- 卷第七十
- 卷第七十一
- 卷第七十二
- 卷第七十三
- 卷第七十四
- 卷第七十五
- 卷第七十六
- 卷第七十七
- 卷第七十八
- 卷第七十九
- 卷第八十
- 卷第八十一
- 卷第八十二
- 卷第八十三
- 卷第八十四
- 卷第八十五
- 卷第八十六
- 卷第八十七
- 卷第八十八
- 卷第八十九
- 卷第九十
- 卷第九十一
- 卷第九十二
- 卷第九十三
- 卷第九十四
- 卷第九十五
- 卷第九十六
- 卷第九十七
- 卷第九十八
- 卷第九十九
- 卷第一百
- 卷第一百一
- 卷第一百二
- 卷第一百三
- 卷第一百四
- 卷第一百五
- 卷第一百六
- 卷第一百七
- 卷第一百八
- 卷第一百九
- 卷第一百一十
- 卷第一百一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二
- 卷第一百一十三
- 卷第一百一十四
- 卷第一百一十五
- 卷第一百一十六
- 卷第一百一十七
- 卷第一百一十八
- 卷第一百一十九
- 卷第一百二十
- 卷第一百二十一
- 卷第一百二十二
- 卷第一百二十三
- 卷第一百二十四
- 卷第一百二十五
- 卷第一百二十六
- 卷第一百二十七
- 卷第一百二十八
- 卷第一百二十九
- 卷第一百三十
- 卷第一百三十一
- 卷第一百三十二
- 卷第一百三十三
- 卷第一百三十四
- 卷第一百三十五
- 卷第一百三十六
- 卷第一百三十七
- 卷第一百三十八
- 卷第一百三十九
- 卷第一百四十
- 卷第一百四十一
- 卷第一百四十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三
- 卷第一百四十四
- 卷第一百四十五
- 卷第一百四十六
- 卷第一百四十七
- 卷第一百四十八
- 卷第一百四十九
- 卷第一百五十
- 卷第一百五十一
- 卷第一百五十二
- 卷第一百五十三
- 卷第一百五十四
- 卷第一百五十五
- 卷第一百五十六
- 卷第一百五十七
- 卷第一百五十八
- 卷第一百五十九
- 卷第一百六十
- 卷第一百六十一
- 卷第一百六十二
- 卷第一百六十三
- 卷第一百六十四
- 卷第一百六十五
- 卷第一百六十六
- 卷第一百六十七
- 卷第一百六十八
- 卷第一百六十九
- 卷第一百七十
- 卷第一百七十一
- 卷第一百七十二
- 卷第一百七十三
- 卷第一百七十四
- 卷第一百七十五
- 卷第一百七十六
- 卷第一百七十七
- 卷第一百七十八
- 卷第一百七十九
- 卷第一百八十
- 卷第一百八十一
- 卷第一百八十二
- 卷第一百八十三
- 卷第一百八十四
- 卷第一百八十五
- 卷第一百八十六
- 卷第一百八十七
- 卷第一百八十八
- 卷第一百八十九
- 卷第一百九十
- 卷第一百九十一
- 卷第一百九十二
- 卷第一百九十三
- 卷第一百九十四
- 卷第一百九十五
- 卷第一百九十六
- 卷第一百九十七
- 卷第一百九十八
- 卷第一百九十九
- 卷第二百
- 卷第二百一
- 卷第二百二
- 卷第二百三
- 卷第二百四
- 卷第二百五
- 卷第二百六
- 卷第二百七
- 卷第二百八
- 卷第二百九
- 卷第二百一十
- 卷第二百一十一
- 卷第二百一十二
- 卷第二百一十三
- 卷第二百一十四
- 卷第二百一十五
- 卷第二百一十六
- 卷第二百一十七
- 第二百一十八
- 第二百一十九
- 卷第二百二十
- 卷第二百二十一
- 卷第二百二十二
- 卷第二百二十三
- 卷第二百二十四
- 卷第二百二十五
- 卷第二百二十六
- 卷第二百二十七
- 卷第二百二十八
- 卷第二百二十九
- 卷第二百三十
- 卷第二百三十一
- 卷第二百三十二
- 卷第二百三十三
- 卷第二百三十四
- 卷第二百三十五
- 卷第二百三十六
- 卷第二百三十七
- 卷第二百三十八
- 卷第二百三十九
- 卷第二百四十
- 卷第二百四十一
- 卷第二百四十二
- 卷第二百四十三
- 卷第二百四十四
- 卷第二百四十五
- 卷第二百四十六
- 卷第二百四十七
- 卷第二百四十八
- 卷第二百四十九
- 卷第二百五十
- 卷第二百五十一
- 卷第二百五十二
- 卷第二百五十三
- 卷第二百五十四
- 卷第二百五十五
- 卷第二百五十六
- 卷第二百五十七
- 卷第二百五十八
- 卷第二百五十九
- 卷第二百六十
- 卷第二百六十一
- 卷第二百六十二
- 卷第二百六十三
- 卷第二百六十四
- 卷第二百六十五
- 卷第二百六十六
- 卷第二百六十七
- 卷第二百六十八
- 卷第二百六十九
- 卷第二百七十
- 卷第二百七十一
- 卷第二百七十二
- 卷第二百七十三
- 卷第二百七十四
- 卷第二百七十五
- 卷第二百七十六
- 卷第二百七十七
- 卷第二百七十八
- 卷第二百七十九
- 卷第二百八十
- 卷第二百八十一
- 卷第二百八十二
- 卷第二百八十三
- 卷第二百八十四
- 卷第二百八十五
- 卷第二百八十六
- 卷第二百八十七
- 卷第二百八十八
- 卷第二百八十九
- 卷第二百九十
- 卷第二百九十一
- 卷第二百九十二
- 卷第二百九十三
- 卷第二百九十四
胡三省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东洲集
诗文别集。明崔桐(号东洲)著。二十卷,续集十一卷。卷首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曹金序。卷一至卷九为诗,卷一○为词,卷一一至卷二○为文。续集卷一至卷六为诗,卷七至卷一○为文、卷一一为杂著。卷末有嘉靖三十四年(1555)周希哲跋。有嘉靖间刻本。
丰川易说
十卷,清王心敬著。书中认为“学《易》可以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于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故认定《易》为人事之书,书中所言阴阳消长,只是一个影子。讲《易》离开阴阳消长之像,就会悬空谈《易》;讲《易》不切于人事,则是捕风捉影,未抓住根本。主张根据阴阳消长之像,来探究其中的人事观念。又提出《易传》十篇为孔子所作,怕当日学《易》者视《易》为高深玄远,而特别重申易简之说。《四库全书》指出:王氏所注诸经,大抵好为异论,唯“此编推阐《易》理,最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以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于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又曰:‘《易》是道人事之书,阴阳消长,只是借来作影子耳。故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于阴阳消长处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若徒泥阴阳消长而无得于切己之人事,亦属捕风捉影。”
圣武记
清魏源撰。湖南邵阳人。该书写于鸦片战争的炮火中,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初稿完成,后几经修订,于道光二十六年正式成书。全书14卷,40余万字。前10卷分开创 (第1卷5篇)、藩镇 (第二卷2篇)、外藩 (第三至第6卷21篇)、土司苗瑶回民 (第7卷8篇)、海寇民变兵变 (第8卷8篇)、教匪 (第9、10卷9篇) 6个专题,叙述爱新觉罗氏的崛起、统一东北、进攻明朝、进关、道光年间的对内对外的主要战争。后四卷为武事余记,分兵制兵饷、掌故考证、事功杂述、议武四个专题,发表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议论。该书取材广泛,一些问题又经实地考察和作者的分析研究,其成果为后来的许多关于清史的撰述所利用。书中第3卷至第6卷,记录了蒙古、新疆、西藏及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第七卷至第十卷记录了历次反抗清统治者的起义斗争,均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其议论部分对人、事进行褒贬,直接了当,毫不含混,鲜明体现了魏源的立场、思想和风格。另外,书中在叙述战争的前后过程中,也记有太祖至宣宗在宫中有关的言行,可为参考。是书出版前未及精审,其中一些二手三手的材料,出处、年代、史实常有舛误。在其问世以后,先有道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六年三种版本,以后翻刻印的本子很多。道光二十六年的本子经过两次修订,已比初稿增加了篇幅,改写了文字。上海申报馆根据此本翻印时,又增加了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下篇。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排印本,也是以道光二十六年此本为底本,并参校他本校勘而成。
论学书札
本书可视为《十力语要》《十力语要初续》的续编,将以上二书之外的熊先生论学的书信、札记、文章等汇为一编,与二书有所不同的是,本编所选惟冀存真,不敢稍加删减。 本书名为《熊十力论学书札》,凡编者以为能体现熊先生学问的,不计长短全部采录。 此处“学问”一词,乃取其传统意涵。儒家所谓修、齐、治、平,本是一个整体,并且“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与人生实践一体的,用熊先生常用的话语即是“体用不二”的。故本书不专主狭义的“学术”,凡关乎世道人心,举如工夫践履、人伦物事,乃至时事政局者,皆在编选范围之内。 此次增订,新收入书信17通,附录中新增短文两篇。其中与锺泰、柳诒徵、张难先、巨赞法师等人的通信,均系近年来新发现,内容丰富,尤足珍贵。
春秋属辞
十五卷,元赵汸著。至正丁酉(1357),赵汸《春秋集传》定稿,因《礼记·经解》之说,悟《春秋》之义在比事属辞,而著此书。赵汸《东山集·与朱枫林书》:“《春秋》随事笔削,决无凡例。前辈言此亦多,至丹阳洪氏之说出,则此段公案不容再举矣。其言曰:‘《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家即周天之数以为度。’此论甚当。至黄(泽)先生则论鲁史有例,圣经无例。非无例也,以义为例,隐而不彰,则又精矣。今汸所纂述,却是比事属辞法。其间异同详略,触事贯通,自成义例,与先儒所纂所释者殊不同。然后知以例说经,固不足以知圣人;为一切之说以自欺,而漫无统纪者,亦不足以言《春秋》也。是故但以《属辞》名书。”书中实以杜预《春秋释例》、陈傅良《春秋后传》为本,并有所补正,分例为八:①存策书之大体;②假笔削以行权;③变文以示义;④辨名实之际;⑤谨内外之辨;⑥特笔以正名;⑦因日月以明类;⑧辞从主人。所分八门,较诸家言例者有绪。其中不免穿凿,但宏纲大旨可取者多。收入《四库全书》。
智者入门论
《智者入门论》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对藏传佛教影响深远。本书通过阐释各种法门,演绎了如何抉择、如何获得智慧并成为智者,其阐述的结论体现了藏族极具特色的传统思想内容、观点,而论述的过程则体现了藏传佛教独特的传统思辨方式、方法。这些思想内容和思考方式,细微至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对藏族人民有极深、极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