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作者:柯劭忞
清末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内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纪传体元代史。柯氏不满于《元史》疏漏讹误,乃搜集《永乐大典》中元代史料及历代史著、金石、笔记、文集,域外史料除袭录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原文外,还译引德国人哀德蛮(Erdmann)所译拉施都丁《史集》、多桑《蒙古史》等,并参考屠寄《蒙兀儿史记》早期刻本等同时代人研究成果,将元代史事重编为是书。本纪较简,繁冗之处皆移入志书,故志书较《元史》及其他元史著作为详博。增《行省宰相年表》。然全书无自撰序跋、凡例、考异和引据出处,为论者所诟病。又因哀德蛮德文译音不可信,故《氏族表》中有一人两名之误。史学观点极为守旧。刊于辛亥后尚以“史臣曰”发表史论;《兵志》删除元代禁止汉人使用武器记载,认为元代已是“华夷大同”。1921年12月4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二十五史》之一。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本纪第一
- 卷二·本纪第二
- 卷三·本纪第三
- 卷四·本纪第四
- 卷五·本纪第五
- 卷六·本纪第六
- 卷七·本纪第七
- 卷八·本纪第八
- 卷九·本纪第九
- 卷十·本纪第十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
-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 卷二十七·表第一
- 卷二十八·表第二
- 卷二十九·表第三
- 卷三十·表第四
- 卷三十一·表第五
- 卷三十二·表第六
- 卷三十三·表第七
- 卷三十四·志第一
- 卷三十五·志第二
- 卷三十六·志第三
- 卷三十七·志第四
- 卷三十八·志第五
- 卷三十九·志第六
- 卷四十·志第七
- 卷四十一·志第八
- 卷四十二·志第九
- 卷四十三·志第十
- 卷四十四·志第十一
- 卷四十五·志第十二
- 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 卷四十七·志第十四
- 卷四十八·志第十五
- 卷四十九·志第十六
- 卷五十·志第十七
- 卷五十一·志第十八
- 卷五十二·志第十九
-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
- 卷五十四·志第二十一
- 卷五十五·志第二十二
- 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三
- 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四
- 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五
- 卷五十九·志第二十六
- 卷六十·志第二十七
- 卷六十一·志第二十八
- 卷六十二·志第二十九
- 卷六十三·志第三十
- 卷六十四·志第三十一
- 卷六十五·志第三十二
- 卷六十六·志第三十三
- 卷六十七·志第三十四
- 卷六十八·志第三十五
- 卷六十九·志第三十六
- 卷七十·志第三十七
- 卷七十一·志第三十八
- 卷七十二·志第三十九
- 卷七十三·志第四十
- 卷七十四·志第四十一
- 卷七十五·志第四十二
- 卷七十六·志第四十三
- 卷七十七·志第四十四
- 卷七十八·志第四十五
- 卷七十九·志第四十六
- 卷八十·志第四十七
- 卷八十一·志第四十八
- 卷八十二·志第四十九
- 卷八十三·志第五十
- 卷八十四·志第五十一
- 卷八十五·志第五十二
- 卷八十六·志第五十三
- 卷八十七·志第五十四
- 卷八十八·志第五十五
- 卷八十九·志第五十六
- 卷九十·志第五十七
- 卷九十一·志第五十八
- 卷九十二·志第五十九
- 卷九十三·志第六十
- 卷九十四·志第六十一
- 卷九十五·志第六十二
- 卷九十六·志第六十三
- 卷九十七·志第六十四
- 卷九十八·志第六十五
- 卷九十九·志第六十六
- 卷一百·志第六十七
- 卷一百一·志第六十八
- 卷一百二·志第六十九
- 卷一百三·志第七十
- 卷一百四·列传第一
- 卷一百五·列传第二
- 卷一百六·列传第三
- 卷一百七·列传第四
- 卷一百八·列传第五
- 卷一百九·列传第六
- 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七
- 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八
- 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九
-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十
-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十一
-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十二
-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十三
- 卷一百十七·列传第十四
-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
-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十六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十七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十八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九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二十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二十
-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二十六
-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二十七
-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二十八
-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三十
-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三十六
-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三十七
-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三十八
-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四十
-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四十七
-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四十八
-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五十
-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三
-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五十六
-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五十七
-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五十八
-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六十
-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六十二
-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三
-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四
-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五
-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六十六
-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六十七
-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六十八
-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九
-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七十
-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一
-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七十二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四
-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五
-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七十六
-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七十七
-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七十八
- 卷一百八十二·传第七十九
-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八十
-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八十二
- 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八十三
-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四
-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五
-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八十六
-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
-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八十八
-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九十
-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九十六
- 卷二百·列传第九十七
- 卷二百一·列传第九十八
- 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九
- 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
- 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一
- 卷二百五·列传第一百二
- 卷二百六·列传第一百三
- 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四
- 卷二百八·列传第一百五
- 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六
- 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七
- 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八
- 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九
- 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
- 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一
- 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一
- 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十二
- 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十三
- 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四
- 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五
- 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
- 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七
- 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八
- 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九
- 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
- 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 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 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 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 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 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 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 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 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 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 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 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 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 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 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 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 卷二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 卷二百四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九
- 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
-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 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 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 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 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
-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 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 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柯劭忞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零的焦点
当代日本长篇小说,日本著名作家松本清张的代表作。新婚的板根贞子刚度完蜜月,丈夫鹈原宪一便离奇失踪。贞子远赴北陆,同丈夫的同事本多一同寻找宪一的下落。然而,似乎知晓内情的宪一的亲哥哥竟然在金泽遇害,而逐渐接近事情真相的本多也在东京被毒杀……究竟宪一为什么会失踪?杀人凶手又是谁?等待着祯子的是出人意料的真相。
庐山记
名胜志。北宋陈舜俞撰。五卷。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庆历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山阴知县。著有《都官集》。熙宁五年(1072),舜俞因不行青苗法谪官山南,与友人刘涣游庐山六十天,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于熙宁末撰成是书。约二万五千字。卷端有李常、刘涣二序。分总叙山水、山北、山南、山行易览、十八贤传、古人留题、古碑目、古人题名八篇。总叙山水篇引东晋僧慧远《庐山纪略》山北、山南记述作者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南行,沿途经过的寺、观、洞、穴等名胜古迹,历史故实。山行易览详记山中一百五十余风景点之间里程。十八贤传记,慧远、刘程之、雷次宗等十八位隐居庐山的人物传记。古今留题录唐以前三十三人歌咏庐山的诗歌。古碑目录有当时大平观、太一观、东林寺、西林寺、简寂观五座寺庙中唐五代前碑铭志文。古人题为颜真卿、韦宙、严续等十八位唐宋大臣题名刻石。史料丰富,考据精赅,为现存第一部庐山专志。宋本明初国内已无完帙,《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三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宗慈经友人于日本大谷大学借得足本,与日本收入《大藏经》的大正本及《四库》残本互校后收入《庐山志副刊》出版,是为善本,并附吴氏《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校序》。
校注妇人良方
又名《校注妇人大全良方》《校注妇人良方大全》等,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薛己(薛立斋)以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蓝本校注编著的。薛已是医学上的多面手,各科兼擅。薛己对前辈女科大师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非常尊崇,但他师古而不泥古,如女性是“调经”,还是“生血”,薛己就独有见解。他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血海,故虽心主血,亦皆统摄子脾和胃,血自生矣”。为了让后人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妇人大全良方》,薛己对该书进行了校注。薛己不仅将他先进的思想贯穿其中,将他诊治女科疾病的400多个医案也录入其中,而且还在第24卷“拾遗方”中补充了24种妇人外科疾病的诊治。在他61岁时终于完成了对《妇人大全良方》的校注工作。《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人大全良方》有了完整的标准版本,使《妇人大全良方》更加贴近临床,辨证论治观点更加鲜明,这对于后人正确学习《妇人大全良方》,指导妇产科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订温热经解
温病学著作。1卷。沈麟(汉卿)撰,刊于1936年。作者认为不论伤寒温病,皆人身气化之为病,而人们论温热病,多不明经旨,误人不浅。遂本古圣医经以气化之理发明温热条文,以惠后学。卷末附有验案。本书现有民国间江苏沈氏铅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 本。
读书札记
八卷。明徐问撰。徐问字用中,号养斋,武进(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历任广平推官、刑部主事、南京户部尚书等职。学者称养斋先生,其学以朱熹之学为宗。著有《山堂萃稿》等书。此书为作者巡抚贵州时,与从学者随时问答札记而成,所论天文、历象、山川、性理、六经、四子书等,皆守先儒的成说。其论学则一本程朱之学,而力黜王守仁之学。如古本《大学》、“亲民格物”、“知行合一”各说,皆逐条辨正。徐问曾与罗钦顺书,谓王守仁之学本于陆九渊,至今眩惑人听。此书第五卷大都托之 “或谓”、“近学”、“世学”即指王学者。如 “或谓知行只是 一个功夫,不可分作两段事,与《易》‘知至至之’,《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孔子 ‘知之不如好之’意相背。”其论皆是与王学商榷的文字,是因当时王学盛行,门人众多,故不便直加指斥而已,但所论多能切中王学症结,此书所言笃实切近,无讲学家的积习,故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有明嘉靖十三年(1531) 刊本,《四库全书》本。
相宗八要
相宗八要八卷,据八要解序为明洪恩辑。1因明入正理论,冯梦祯序,佚名后序,2八识规矩颂,3百法明门论,4唯识三十论,5观所缘缘论,6真唯识量,7六离合释法式,8观所缘缘论释。唯收冯梦祯因明论题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