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劭忞

- 姓名:柯劭忞
- 别名:字凤荪,又字凤笙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山东胶州(今胶县)
- 出生日期:1850
- 逝世日期:1933
- 民族族群:
柯劭忞(1850-1933)字凤荪,又字凤笙,晚号蓼园,山东胶州(今胶县) 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生。16岁为生员,不久被选人济南尚志书院学习。1870年中乡举,旋随朱肯甫赴四川,襄助科举事,后受聘于晋、粤、辽东等地书院担任主讲。1886年戊子科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散馆后受编修职。1900年随光绪帝赴西安,被派为政务处行走。1901年任湖南学政。1904年回北京,先后任国子监司业,贵胄学堂总教习,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撰文侍讲转侍读。1906年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任贵州提学使。1908年再次调回北京,在学部任丞参上行走,一度署右参议并左丞; 又由学部奏派充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1910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被选为议员。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被派往山东,任宣慰使兼督办团练大臣。不久调回北京,为典礼院学士、派懋勤殿行走,赐紫禁城骑马。1914年北京政府任命为约法会议议员及参政院参政,未就; 同年北京政府成立清史馆,应聘为总纂,后兼代馆长,参加编写《清史稿》。1925年5月,日本政府在北京设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任委员长。主持撰修《四库全书提要》。1928年10月,任故宫博物院理事。1933年8月31日病逝。终年83岁。纂注有《谷梁传》; 校注有《新元史考证》、《佚史补》、《蓼园诗钞》等。
猜你喜欢的书
半轩集
十四卷。明王行(1331—1395)撰。王行,字止仲,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少授徒于城北齐门。洪武初,有司延为学校师。后馆凉国公蓝玉家。蓝玉荐之太祖朱元璋,得召见。蓝玉诛,王行亦坐死。事迹具载 《明史·文苑传》。著有 《樯园集》、《四六札子》、《止仲词稿》、《通意宜资》等。王行死后,其作收于孙肯集内,直至弘治四年(1491)才由张习刻印别行。前有洪武二十四年(1391)金文征序,张习跋及杜琼撰写的传、邹亮的传跋。是集凡十四卷。王行善文,其文踔厉风发,纵横跌宕,极尽驰骋,颇肖其为人。其诗亦清刚肃爽,清新可诵,王行亦善山水,时人称之为王泼墨。在北郭十子之中 (案 《明史·文苑传》载,王行与高启、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号北郭十友,亦曰十才子),与高启称为劲敌。就文论文,不能不推一代奇才。有两淮马裕家藏本。是集被收入 《四库全书》,此外还有多种抄本行世。
绘事微言
中国古代画学论著。明唐志契著。四卷。卷一凡五十一节,论述山水画美学原理。认为“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主张情景合一,以艺术家的个性贯注于山水之中。提出“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的观点。指出以情观景,才能使落笔不生软、不板呆,强调以审美情态观察山水,才能使作品超越古人。又有“画尊山水”、“画以地异”、“山水写趣”、“画要读书”、画“要看真山真水”等各节,反映其反对绘画摹拟古风,重视真、情的美学观点。卷二至卷四,采集前人观点,包括《品画录》、《续画品序》、《画录补遗》、《纪艺》、《续纪艺》、《画笺》、《画麈选要》、《画媵选要》、《画题》、《山水松石格》、《山水诀》、《画论》、《画山水赋》、《笔法记》、《名画记》、《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画史》、《画训》、《画继杂说》、《画山水诀》、《图画歌》、《山水节要》、《绘宗十二忌》、《采绘辑议》、《画谱》、《无声诗》、《画苑》、《画说选要》、《国朝吴郡丹青志》、《画史》、《书画金汤》、《名人图画语录》等。为历代画学美学思想精华。该书一度流传较广,为艺林所重。原刻藏本有“天启丁卯(1627年)仲春自序”,今已佚。现只存郑元勋序一篇。有《秦汉十印斋旧藏明钞本》、文澜阁《四库全书》补钞本、《海陵丛刻》本、文澜阁《四库全书》珍本、清钞本等。《画论丛刊》收录。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王伯敏点校本。
竹谱
清陈鼎撰,一卷。鼎字定九,江阴(今属江苏)人。著有《东林列传》、《黄山志概》等。《竹谱》记竹之异者凡六十种,约四千七百字。书前张潮题辞:“竹,古人用以比君子焉。……能屈能伸而不改其节,晋王子猷谓不可一日无此君。”赞之曰“于受而读之,如数顷琅玕,森然在目,如渭川千亩, 坐享侯封,”是一种艺术享受。且以竹之文武才比作者,竹,以之削简,其文也,以之作箭,其武也。“然则定九之谱斯竹也,其殆自为写照也。”《竹谱》所收竹种名目繁多,备述其产地、特异形状及优美传说。计有回春竹、孝子竹、忠臣竹、凤尾竹、玳瑁竹、湘妃竹、筯竹,细腰竹等六十种,皆形象、生动而有韵致。其纪人者如湘妃竹、忠臣竹、君子竹;有象形者如凤尾竹、龙头竹;有状物者如箭竹、筯竹;亦有因实用价值得名者,如布竹、苦竹。每竹皆以美辞状其形色,简劲如画,情态万千。如“凤尾竹:产海南厓州,竹梢如凤尾,叶类凤毛,故邱琼山有‘月落斜穿金凤毛’之句。”极尽竹姿神韵,颇具文学价值。有《昭代丛书》本、《农学丛书》本。
滕王阁序
唐王勃撰。滕王阁,为唐朝滕王李元婴所建。上元二年(675),阎伯玙任洪州都督时,重修此阁,农历九月九日在阁上宴集宾客,正好王勃往南方省父经过洪州,参加了宴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文。当时即震惊四座。文章从洪州的地域、人物、写到宴会;接着写宴会的时间、滕王阁的壮丽和登阁眺望中的三秋景物,着重抒发作者的坎坷身世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作者借历史上各种杰出人物的不幸遭遇,抨击封建社会压抑、弃置人才的不合理现象。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等句中,表现他报国的心愿,显示出意气昂扬的情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句,也具有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作用。全文感情顿挫起伏,透露出作者飞扬的神采;结构严谨而又挥洒自如,前后照应,脉胳清晰;辞采华美,通篇对仗齐整,声律配置严格,而气势奔放流畅,语言平易自然,用典贴切而不冷僻,体现出骈文进一步格律化和通俗化的倾向。脍炙人口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写景色彩鲜丽,形象飞动,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境界全新,精彩万倍。
四书通旨
元朱公迁(字克升)撰。六卷。是书之例取《四书》之文,条分缕析,以类相从,凡为九十八门,每门之下,又以语意相近者,联缀列之。如天、天地;命、性;仁、义、礼、智、信;德,道德;中、中和、中庸;知、行等等,而一一辨别异同。各以右明某义云云标立言之,如“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曰“右以理言在天之天也”。“浩浩其天”(《中庸》第三十二章),曰“右以理言在人之天也”。每一门中,又将语意相近的连结一起,一一辨论其异同。对四书中天人性命,道德学问多有阐发,但明以来说四书的人少有征引,此本为《通志堂经解》刊本,疑非朱公迁原本。
台宗十类因革论
台宗十类因革论,四卷,宋善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