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后编
作者:徐乾学章节列表
升序↑- 提要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三十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三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三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五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五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五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巻六十
- 资治通鉴后编巻六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巻六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二十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二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三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六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四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五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六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九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三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八十四
猜你喜欢的书
宝剑八
暴风雨来袭的深夜,一个奇怪的客人前来拜访寄居庄园招待所的老学究狄宾先生。第二天,人们发现狄宾横遭枪杀。似笑非笑的脸庞侧俯在书桌上,手里抓着一张塔罗牌,牌面是水彩绘制的八支剑。这是捣蛋鬼开过了头的玩笑?凶手故意遗留的玄机?还是老学究临死前企图透露的讯息?在基甸·菲尔博士主持下,一场斗智斗勇的戏剧即将上演!
海公大红袍全传
章回小说。原署“晋人李春芳编次”。明本《海刚峰居官公案》署“晋人义斋李春芳编次”,故此书伪托其名。六十回。内容不同于明本公案小说,是以海瑞为主线贯串始终,具有完整连续情节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他为举子时寄寓张老儿豆腐店中,很同情张老儿的遭遇,帮他对付严嵩家奴严二的高利贷盘剥和敲诈。在任淳安知县时,他当众指斥国公张志伯借巡查各省钱粮之名,到处索贿受贿的行为。在刑部主事任上,他上疏参奏国贼严嵩,责打他四十大板,惩治了这个专权肆横的奸臣。在任历城知县时,他访得大土豪严嵩干儿子刘东雄,劣迹昭著,予以正法。最后写到海瑞的死,海瑞对夫人说:“吾自出仕以来,历任封疆,却未曾受民间一丝一线;今有红袍一件,贮于箱中,倘我死后,当以此袍为殓,亦表我生平之耿介也。”小说“大红袍”即由此得名。书中叙述的故事大多是民间传说故事和作者的虚构,许多人物历史上虽实有其人,而事迹与史实却大相径庭。小说突出了海瑞与严嵩的斗争,但文学成就不高,缺乏历史真实性和思想深度,语言也较粗疏驳杂。有嘉庆十八年(1813)二经楼刊本、道光二年(1822)书业堂刊本、道光二十年聚星堂刊本、经国堂刊本、同治六年(1867)聚盛堂刊本和上海达文书局排印本等。近有1984年北京宝文堂书店排印本。
诸子概论
李源澄著,1936年2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该书共130页,书前有伍非百和卢前撰写的序。《诸子概论》一书研究了先秦儒、道、墨、法诸家思想及其根源,并评论《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墨子》、《商君书》、《韩非子》等书的意义及价值。全书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商君书、韩非子八章,通论先秦诸子思想,追本溯源并纵横开阖评论诸子的哲学主张和社会理想,唐文治称为“保留古人圆而神之风,其抉发昔贤著述之大义,皆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直言所见,而无与人絜长度短之意,故得绝于以流行之西方、印度之思想与中国固有学术轻相比附之病”。
四书章句集注 [四库本]
又称 《四书集注》。训诂书。 19卷。 南宋朱熹著。 本书是 “四书” 的合编, 计 《大学章句》 1卷, 《中庸章句》 1卷, 《论语集注》 10卷,《孟子集注》7卷。《大学》、《中庸》原是 《礼记》中的篇目, 后各单行, 平列于 《论语》、 《孟子》, 称为 “四书”,始于朱熹。《大学》《中庸》的注解称 “章句”,多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论语》、《孟子》的注解称 “集注”,多引用二程及其门人的义理之说,偶尔还引用汉唐旧注。此书注重章句训诂,强调得于辞而能通其意,坚持先本之注疏, 以通其训诂,参之 《经典释文》, 以正其音读,然后再发挥义理。文字洗炼,简明精要,是朱熹的代表著作, 元明清三代列于学官, 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标准注本。今有中华书局1983年版《新编诸子集成》 本。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全称《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简称《无量寿经会集本》或《会集本》, 是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而成。 净土宗为佛教三大宗门之一。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此经以实相为经正体,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以往生极乐世界净土,证得三不退转为归宿。 1946年,夏莲居自1932年发愿会集《大经》,已历十五年,稿经十易。初冬,黄念祖居士为祝母梅太夫人六十寿辰,敬承母命,发心重印千部。舅父梅光羲居士为作长序,备陈会集缘起与始末经过。岳父萧龙友老先生作跋。夏莲居值此胜缘,重加修订,将初本三十七章增为四十八章。又于本经印成后,决定补入“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四句,列于勘误表中,而成最后定本。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十卷,金王子成集,赵秉文序,李纯甫序,日本至道序,元朴免跋,明李克墩跋。总共分为十三门:第一,归依西方三宝,第二,决疑生信,第三,引教比证,第四,往生传录,第五,极乐庄严,第六,礼忏罪障,第七,发菩提心,第八,发愿往生,第九,求生行门,第十,总为礼佛,第十一,自庆,第十二,普皆回向,第十三,嘱累流通。其中每卷都分正文与注释部分,正文为念诵的忏本,而注释阐发礼忏的教理,“广则恐其文繁,略则虑其义阙。如常礼念应赴,只读大字。若推本末因缘,须寻小注。庶得广略两存自他俱益。”在注释中广泛征引各种经论及前代净宗著述,对净土教理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较为全面反映了金代的净土思想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