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新五代史
作者:欧阳修章节列表
升序↑- 《新五代史》简介
- 梁太祖本纪
- 梁末帝本纪
- 唐庄宗本纪
- 唐明宗本纪
- 唐愍帝本纪
- 唐废帝本纪
- 晋高祖本纪
- 晋出帝本纪
- 汉高祖本纪
- 汉隐帝本纪
- 周太祖本纪
- 周世宗本纪
- 梁元贞皇后张氏传
- 广王全昱传
- 博王友文传
- 康王友孜传
- 唐庄宗皇后刘氏传
- 李克宁传
- 李继岌传
- 唐明宗淑妃王氏传
- 秦王从荣传
- 汉高祖皇后李氏传
- 敬翔传
- 朱珍传
- 庞师古传
- 葛从周传
- 寇彦卿传
- 康怀英传
- 刘寻阝传
- 牛存节传
- 杨师厚传
- 王景仁传
- 贺瑰传
- 郭崇韬传
- 安重诲传
- 周德威传
- 符存审传
- 史建瑭传
- 王建及传
- 元行钦传
- 符习传
- 孔谦传
- 张延朗传
- 李严传
- 李仁矩传
- 朱弘昭传(附冯繫传)
- 刘延朗传
- 康义诚传
- 任圜传
- 赵凤传
- 张宪传
- 萧希甫传
- 刘赞传
- 桑维翰传
- 景延广传
- 苏逢吉传
- 史弘肇传
- 杨邠传
- 王章传
- 刘铢传
- 王朴传
- 扈载传
- 王彦章传
- 张源德传
- 姚洪传
- 王思同传
- 张敬达传
- 孙晟传
- 苏循传
- 李嗣昭传
- 李存孝传
- 伶官传序
- 敬新磨传
- 宦者传论
- 张承业传
- 张居翰传
- 罗绍威传
- 王处直传
- 刘守光传
- 李茂贞传
- 韩建传
- 温韬传
- 朱瑾传
- 王师范传
- 赵繴传
- 李彦威传
- 李振传
- 孙德昭传
- 康延孝传
- 张全义传
- 朱友谦传
- 霍彦威传
- 房知温传
- 王晏球传
- 王建立传
- 皇甫遇传
- 王弘贽传
- 冯晖传
- 皇甫晖传
- 王峻传
- 范延光传
- 安重荣传
- 安从进传
- 杨光远传
- 杜重威传
- 李守贞传
- 张彦泽传
- 王景崇传
- 赵思绾传
- 慕容彦超传
- 冯道传
- 李琪传(附李繵传)
- 和凝传
- 何泽传
- 李崧传
- 贾纬传
- 张允传
- 赵延义传
- 杨行密传
- 杨隆演传
- 杨溥传
- 徐温传
- 李繯传
- 李景传
- 李煜传
- 王建传
- 王衍传
- 孟知祥传
- 孟昶传
- 刘晟传
- 马殷传
- 周行逢传
- 钱繬传
- 王审知传
- 王鏻传
- 四夷附录
猜你喜欢的书
史讳举例
陈垣著。“避讳”是我国早已存在的现象。《春秋》讳言尊者、亲者、贤者所做的某些有违所谓“礼义道德”的事,这是“春秋笔法”,不算避讳。所谓避讳,则是在语言文字上避称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而用其它方法来代替。史书避讳用例十分繁杂,不仅避人名,连官名、书名、地名、年号等往往也要避讳,而且各代所避之讳不同,避讳方法也不一致。作者阅读了大量宋人、清人有关避讳的著述,收集了100百多种历代典籍中的材料,于1928年写成《史讳举例》8卷,概括了避讳的方法,如改字、空字、缺笔、改音等;归纳了避讳的种类,如改姓、改名、辞官、改官名、改地名、改物名等;并指出了如何把避讳学应用于校勘、考古的方法。此书的出版,使后来的史学工作者及古代哲学、文学研究者在整理、利用古籍时,多了“一门径”,增了“一钥匙”。对于普通的文史爱好者,此书也不失为增长文史知识的重要读物。本书有科学出版社1958年的排印本。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是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抗战三部曲之一,1940年连载于香港《国民日报》,1943年出单行本时又作了改写。小说描写一位青年军人,由于战争,妻子离他而去,家庭遭到破坏。书中还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保卫中华门战斗及日军屠杀南京平民的血腥暴行;给侵略者嗜血成性的罪恶作了活生生的纪录。《大江东去》可能是最早把南京屠城反映出来的文艺作品。
东阳夜怪录
传奇小说。旧题唐王洙作。见《虞初志》。《太平广记》未题作者姓名。所记内容与牛僧孺《玄怪录·元无有》相仿佛,或以为两篇同出一源。略叙彭城秀才成自虚雪夜投宿一庙,庙中病僧慷慨相助。忽有数人趋至,问其姓名,分别为卢倚马、朱中正、敬去文、奚锐金。众人环坐,作诗论文,抒发情志,此时又有苗介立与胃家兄弟加入。谈兴正酣,远寺钟声传来,诸人俱失。天明成自虚才发觉夜间所见者,皆为驴、牛、猫等家禽动物。此故事借家禽动物的幻化描写,既表示了当时下层知识分子的牢骚,也较深入细致地展示了他们自鸣清高而又浅薄无聊的性格弱点。《太平广记》卷四九○,未注出处与作者姓名。 《虞初志》本、《说郛》本、 《唐人说荟》本均题唐王洙撰,非是。鲁迅辑入《唐宋传奇集》中。郑振铎说:此篇所叙情节“类似牛僧孺的《元无有》,也许这两篇是同出一源的”。
全元散曲
隋树森编。元代散曲总集。收录自金代元好问以下至元末明初汤式、谷子敬等人的散曲213家,以及元代和元末明初的无名氏散曲作品,共计小令3800余首,套曲450余首。同时还辑录有元代作者的散曲残句断谱等。编排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每一作家附有小传。作者小传主要依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元史》及《元诗选》,兼采近人考证。每家之曲,先列小令,后列套曲。宫调曲牌次第,北曲依李玉《北词广正谱》,南曲依沈璟《南曲谱》。取材主要为元明两代的散曲总集和别集,并广泛搜罗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等文献约110余种。采用天一阁等珍本进行校勘,作有详细的校勘记。每首散曲后均注明出处及有关作者、题目和字句的异说等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元朝一代的散曲面貌,对研究元代散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再版,共上下2册。隋树森另编有《全元散曲简编》一书,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外,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有李长路《全元散曲选释》一书,1985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有吕薇芬《全元散曲典故辞典》一书,可参考。
尚书要义
十七卷,《序说》一卷。宋魏了翁撰。了翁贬居靖州时,着《九经要义》,凡二百六十三卷,《尚书要义》乃其中之一。《尚书》文词古奥,唐人已称该书“佶屈聱牙”,此书伪孔传随文作注,不少古词古义赖之以明,唐孔颖达依孔传作正义,虽诠释传文不肯与伪孔稍立同异,然原原本本,考据灿然。惜《正义》过于浩翰,学者难以卒业。了翁摘取注疏中精要之语,标以目次,便于检阅,使学者尽得《尚书》注疏之精华而不为其芜杂所烦扰。该书原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着录。《总目》据浙江郑大节家藏本着录,作十七卷,称“原目二十卷,中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并佚,无别本可以校补,今亦姑仍其阙焉。”而文渊阁库书《提要》、文溯阁库书《提要》均称此书缺六卷,所缺者为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卷,《总目》但云缺三卷,与库书实有卷数不合。此书现有清震无咎斋抄本,存十五卷,所缺者与库书同,今藏北京图书馆,该馆另藏一种清抄本,《尚书要义》二十卷、《序说》一卷俱完好无缺,《故宫普通书目》着录江苏书局刊本,亦全。
奇特最胜金轮佛顶念诵仪轨法要
全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一字顶轮王之修法,其行法次第为:澡浴、佛部心、莲华部心、金刚部心、甲胄护身、办事、阏伽、普供养、赞、佛眼、本尊根本印明、大慈普护、正念诵等,卷末?附录水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