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隋书
作者:魏徵章节列表
升序↑- 高祖纪
- 炀帝纪
- 文献独孤皇后传
- 李穆传
- 梁睿传
- 刘日方传
- 郑译传
- 柳裘传
- 皇甫绩传
- 卢贲传
- 窦荣定传
- 元景山传
- 源雄传
- 梁士彦传
- 宇文忻传
- 王谊传
- 元谐传
- 王世积传
- 虞庆则传
- 元胄传
- 高
- 苏威传
- 李德林传
- 河间王杨弘传(附杨庆传)
- 杨子崇传
- 观德王杨雄传
- 房陵王杨勇传
- 秦孝王杨俊传
- 杨秀传
- 杨谅传
- 赵[日巨火]传
- 赵芬传
- 杨尚希传
- 长孙平传
- 元晖传
- 韦师传
- 苏孝慈传
- 韦世康传
- 韦氵光传
- 韦艺传
- 韦冲传
- 韦寿传
- 杨素传
- 牛弘传
- 宇文庆传
- 李礼成传
- 元孝矩传
- 元褒传
- 郭荣传
- 庞晃传
- 李安传
- 长孙览传
- 长孙炽传
- 长孙晟传
- 韩擒虎传
- 贺若弼传
- 达奚长儒传
- 贺娄子干传
- 史万岁传
- 李彻传
- 崔彭传
- 杜彦传
- 高劢传
- 卢恺传
- 令狐熙传
- 薛胄传
- 宇文弼传
- 张衡传
- 杨汪传
- 卢思道传
- 薛道衡传
- 元德太子杨昭传
- 齐王杨
- 于仲文传
- 于
- 于玺传
- 段文振传
- 宇文述传
- 郭衍传
- 王韶传
- 元岩传
- 刘行本传
- 梁毗传
- 柳彧传
- 赵绰传
- 樊子盖传
- 史祥传
- 杨义臣传
- 卫玄传
- 李圆通传
- 张定和传
- 麦铁杖传
- 沈光传
- 来护儿传
- 鱼俱罗传
- 周法尚传
- 李景传
- 李谔传
- 虞世基传
- 裴蕴传
- 裴矩传
- 袁充传
- 杨玄感传
- 李子雄传
- 赵元淑传
- 刘元进传
- 李密传
- 裴仁基传
- 皇甫诞传
- 王颁传
- 梁彦光传
- 厍狄士文传
- 崔弘度传
- 元善传
- 辛彦之传
- 何妥传
- 刘炫传
- 李士谦传
- 徐则传
- 庾季才传
- 庾质传
- 张胄玄传
- 萧琮传
- 谯国夫人传
- 传
- 真腊传
- 高昌传
- 契丹传
- 室韦传
- 宇文化及传
猜你喜欢的书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的主要著作。伽桑狄在本书中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观点出发,对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逐篇逐节进行批判。他否定所谓非物质性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认为灵魂、精神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自存;反对世界有开端及所谓“第一因”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无始无终的;反对把错误归结为感觉方面的原因,认为错误在于判断;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反对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论证,认为上帝的观念是出于捏造或讹传。本书后来连同笛卡尔的答辩以及伽桑狄对笛卡尔的反驳于1644年在巴黎出版,书名为《形而上学探讨》,原文是拉丁文。中译本由庞景仁据法文本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伽桑狄同笛卡尔的争辩,在哲学史上非常著名,不但引起了当时西方哲学家和神学家们的关注,而且也给后世的思潮以重要影响。伽桑狄在本书中所阐发的观点,推动了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理论前提。因而,本书是研究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复杂斗争的重要文献之一。
养生月览
养生类著作。宋周守忠辑。二卷。守忠有《历代名医蒙求》 已著录。约成书于庆元六年 (1200)。系选录 《月令图经》、《四时纂要》、《杂五行书》、《琐碎录》、《太平御览》 等典籍中有关摄生内容,以月令为序编辑而成。卷上正月至六月,卷下七月至十二月,载录生活常识、饮食起居宜忌、卫生保健常识等内容,凡四百九十七条。多为卫生、生活常识,亦有与阴阳五行、脏腑、五运六气有关的内容,间有荒诞不经之谈。引文均注出处,可供研究辑录古佚书之利用。有明钱塘胡文焕校刊 《格致丛书》 本。
黄箓斋十洲三岛拔度仪
述科仪。演十洲三岛胜境玄风,为亡人荐冥福。
唐钟馗全传
又名《唐书钟馗降妖传》、 《唐书钟馗斩妖传》。白话小说。明无名氏著。 四卷三十五则。叙钟馗一生事迹。唐儒生钟惠 之子钟馗,生来面貌奇异,才智超群,赴京应试 不第,羞归故里,孤身一人去终南山,其妻望夫 不归忧病而死。钟馗再度应试考中状元,唐王 嫌其貌丑不用,便触阶而亡。钟馗生而有异行, 死后升天,奉玉帝旨遍查地狱之善恶。玉帝赐 降妖简,封降妖都元帅。钟馗返回终南山,诛迷 人山魈,为明皇除虚耗妖孽。明皇诏吴道子画 钟馗像供奉,并封为护国佑民降妖大元帅。后 钟馗除掉千年蝙蝠精苏昆玉、逼奸友妻的郄元 弼,并帮助李浩申冤,捉拿杀人犯丁千、丁万。 以后的《斩鬼传》、《钟馗平鬼传》都与此书有 关,但以此书为全,不但写了钟馗降妖除害,还 写了他的身世家室。存明刊本,上图下文,题 “书林正安堂补正”,“后街刘双才梓行”。存三 十三则,台湾天一出版社据之影印行世。
唐英歌诗
诗别集。唐吴融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融诗集》四卷,《唐才子传》沿此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唐英集》三卷,此集当即《唐英歌诗》。《宋史·艺文志》又作五卷,则可知到元代,吴融诗集已非旧本,四卷本早已散佚,今存诸集皆作三卷。钱曾《读书敏求记》有宋椠三卷本《唐英歌诗》,今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唐四七家诗》中收有钱曾校《唐英歌诗》三卷,此殆为据宋刊所校。明、清间多有抄本,见于各家书目著录,皆作三卷。今较为常见的刻本为毛晋汲古阁刻《唐人四集》本及清席启㝢《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亦皆三卷。据明高儒《百川书志》云,《唐英歌诗》三卷共收诗二百九十六首,而席本略多,盖又有补遗。
性相通说
两卷,三藏法师玄奘集,憨山沙门德清述。佛称三界医王,所说一大藏经,如世之医方。至于相宗文字,如医家之脉诀。世之医者,舍脉而不知病症之微细,则妄施方药,虽金丹适令人死。故学佛而独以参禅为向上,不究性相之原。如医不问病症,而概施以金圆,未有不瞑眩发狂者。此今禅门之大谬也。若习教而不知参禅,如说方而不识药,亦有知药而不知病者。参禅而不知教,是犹重金丹而弃方脉,莫不夭折慧命丧法身,此可为法门之大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