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

魏徵
  • 姓名:魏徵
  • 别名:字玄成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馆陶(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580年
  • 逝世日期:643年2月11日
  • 民族族群: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唐初大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孤贫,有大志,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军农民起义,旋随李密降唐。后在自清安抚山东群雄时为窦建德俘获,官拜起居舍人。窦败,返回关中,被太子李建成招为洗马。曾劝太子早图秦王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因器重其率直,不计前嫌,擢为谏议大夫。是岁迁尚书右丞,仍兼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并奉命监修梁、陈、齐、周、隋史,主编《群书治要》。六年,为检校侍中,进封郡公。十年(637),以修史功,进位左光禄大夫,进爵郑国公。于贞观十七年病故。魏徵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行偃武修文的治国之道,告诫统治者“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先后陈谏二百多次,对初唐的政治设施多有贡献。被唐太宗赞誉为可鉴之人。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魏徵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建树,著作流传至今的,有《隋书》序论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全唐诗》收诗一卷,三十多首。《全唐文》收赋一篇,文三十多篇,他崇尚质朴纯正的文风,反对浮靡轻巧,认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隋书·文学传》序),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其谏议政论文、史论、诗作和皆显清新文风。《旧唐书》、《新唐书》有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人鼠之间

人鼠之间

中篇小说,1937年出版,同年被作者改编成剧本。英国BBC读者票选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部小说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关于承诺、孤独、希望和失去之书。 莱尼身高两米,力气大得吓人,但心智像个孩子。 乔治从小和他一起长大,是他唯一的朋友。乔治带着莱尼到处打零工糊口。莱尼单纯善良,可常常闯下大祸。莱尼每次闯祸,乔治就必须带着他逃亡,永无休止地流浪。 乔治和莱尼有一个卑微的梦,希望有一天可以存够钱买一小块地。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种种菜,养鸡养猪,养莱尼最心爱的兔子。他们可以不必再流浪。 他们又流浪到一座农场。这一次,永无休止的流浪终于到了尽头,梦想也到了尽头。乔治终于帮莱尼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莱尼永远不会再闯祸,永远不会再受伤害,永远不需要再逃亡 。

西夏事略

西夏事略

西夏史著作。宋王称撰。1卷。本书记党项拓跋氏兴起至西夏李元昊建国之史实。曹溶《学海类编》收有此书,实即王称《东都事略》卷127至128中之《西夏》附录。曹溶 《学海类编》 收有此书。按《四库全书存目著录》云:“考验其文,即王称《东都事略》中之‘西夏传’,作者抄出,别提此名,曹溶《学海类编》收之,失考甚矣。”

摄生要义

摄生要义

明代王廷相 (原署“河滨丈人”)撰,一卷。卷首序谓“余自壮年以来,颇讲此术 (摄生),缘动达形,缘虑达气,下不著伎,上不泥仙,似于摄生之秘超然有得,乃会综群文,诠取要旨,以著论十篇,用发蒙学。” 十篇依次为: 《存想篇》、《调气篇》、《按摩篇》、《导引篇》、《形景篇》、《饮食篇》、《居处篇》、《房中篇》、《四时篇》、《杂忌篇》。各篇内容平实切用,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与文学家。其老年时所作,多体会有得之言。

太清金液神气经

太清金液神气经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经卷上于西汉出世。卷中、卷 下引《真诰》等文字,为后人混入本经。卷上清虚真人述清虚太 皇所授三经,示炼丹之方。中卷黄帝述万神姓名,并述炼丹方。卷 上多隐名,卷中易解,卷下皆录自《真诰》,述神仙降授诸养生方。

怀香记

怀香记

明代传奇剧本。陆采撰。《古人传奇总目》著录。本事见《世说新语·惑溺》。全剧40出。写晋朝司空贾充,征辟文士韩寿为掾史。韩寿才华出众,姿容亦美丽,为充女贾午窥见,顿生爱慕之情。于是托婢女春英传情,韩寿恨无由相见。适逢贾充受诏安边,出镇关中,令韩寿移居府内,代管家事。这才在春英帮助下,逾越垣墙,与午幽会。午以帝赐异香相赠,作为定情表记。贾充班师回朝后,发现韩寿所佩戴异香,怀疑与女私通,便拷问春英。老夫人怕家丑外扬,劝充将午嫁于韩寿。因贾家不招白衣之婿,贾充趁征吴用人的机会,推荐韩寿为平东经略使,参谋军事。征吴获胜,韩寿功成名就,由皇帝主婚,与贾午结为夫妻。今存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至唐代已经趋于成熟,并进入定型阶段。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它是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的。唐高祖武德初设置御史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六六二)改御史台为宪台。咸亨元年(六七○)十月复称御史台。武后文明元年《六八四》改称肃政台,同年又分左右台。中宗神龙元年(七○五)二月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睿宗太极元年(七二)二月废右台,先天二年(七一三)九月复置,同年十月又废右台。此后只称御史台,直至唐末《以上据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员,正三品。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二员,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内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任职,合称三院御史,其品阶与职责各不相同,而御史台的监察任务则主要由他们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