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年纪
作者:王益之
三十卷。宋王益之撰。益之字行甫,象之兄,南宋婺州金华 (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官至大理寺直。谙熟两汉掌故,著有《西汉年纪》、《汉官总录》、《职源撮要》。该书记西汉一代史事。取材《史记》、《汉书》,旁及《楚汉春秋》、《说苑》等,广征博引,以 《资治通鉴》凡例裁成之。又订正史传抵牾为《考异》十卷,铨次诸儒议论为《鉴论》若干卷,各自为书。今是书无《鉴论》,《考异》则散附年纪各条之下。原书起自高祖,讫于王莽之诛。今书终于平帝,缺王莽居摄以后事。书较《通鉴》更为详密,其考异对于一切年月舛误,记载异同,名地错出之处,无不参稽互核,折衷一是。其考证可谓精审,《通鉴考异》亦有不及。该书最早有宋嘉定十三年 (1221) 刊本,后有《永乐大典》本、《金华丛书》本、湖北书局本、路有抄本、清扫叶山房本、《四库全书》本。
章节列表
升序↑王益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权力意志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著,1895年发表。《权力意志》是尼采的代表作。他的权力意志论,承袭了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观点,并加以引申、扩张和改造而成的。他将叔本华无目的,无意义的单纯的生存意志赋予了“渴望统治”“渴望权力”的目的。尼采认为,贪得无厌的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原,权力是生命的意志的最高目标、最高价值和最高体现。书中阐述了权力意志不仅是有意识活动的人的本质,也是一切自然事物的本质。事物(包括人)之间的区别是权力意志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欺弱抗强的关系,强者永远靠牺牲弱者而生存,强者必然要征服、压迫弱者。强弱权力意志之争,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全部历史过程和内容。书中明确指出:“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认为社会的等级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我的学说是: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人是非动物和超动物,上等人是非人和超人。”他认为只有出现了超人,人类才能免于退化、堕落。这个超人有极大的权力欲和统治欲,其言论就是法律,人民必须服从他。超人又是最残暴的,他为实现权力意志可以不惜使用一切手段而不受任何良心责备。尼采的哲学观点反映了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垄断资产阶级要求采取新的统治方式的思想意识。他的“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不但为法西斯主义提供了思想材料和理论根据,而且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尼采哲学中的某些观点。如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萨特就很欣赏尼采哲学;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反对旧传统、主张打倒孔家店的进步知识分子也曾评介和利用过尼采哲学。欧洲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派也曾利用尼采的思想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因此尼采哲学的影响又是很复杂的。
岭北纪行
也称《塞北纪行》、 《边堠纪行》、《张参议耀卿纪行》。 记行著作。元张德辉(1195—1274)撰。残卷。 德辉字耀卿,号颐斋,太原交城(今属山西)人。金末官御史台,后入蒙古,真定(今河北正定)史天泽聘为经历。至元三年升参议中书省事。元世祖忽必烈时,召见进讲儒术,推荐儒士。此书成于泰定宗三年(1326),今为残卷。缺卷首,残余一千五百一十二字。无从得知始发地及随行人,肩负使命等情。仅凭残文,转经今河北、张家口入内蒙古地区,西入和林川,北行过马头山,转西南过忽兰赤斤,涉唐古河至王庭牙帐。历时十月,沿途所见有居庸胜景,长城颓址,故垒堡障,契丹所筑故城,石堠,公主离宫,民族聚落,沙漠大碛, 耕稼蔬圃。文字虽有脱落,总为元人记塞外山川、古迹、民俗的文字,弥足珍重。后附清胡祥跋,引周星诒、沈恩孚、何秋涛、李文田诸家之说,置以存疑待考。收入《皇朝藩属舆地丛书》第二集。
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
本书凡十卷、卷首一卷,李之芳撰。之芳里居、阅历,见第二四四种“明亡述略”篇。其在清康熙十三年至二十一年浙江总督任内,几全为清廷镇压福建耿藩之变--西扼耿藩规浙之兵、南拒郑氏(经)横海之师,效其犬马之劳。有“平定耿逆记”,附刊于上述“明亡述略”之末,参见第二四四种篇。身后(諡“文襄”)所遗奏疏、文移,其子锺麒为辑成“奏议”二卷、“奏疏”十卷、“别录”六卷,并附以“年谱”(程光■〈示豆〉纂),裒为一集。除首列“奏议”二卷为前此历官所为“台谏集”之外,“奏疏”、“别录”(各种文移)纯为督浙时所撰,十九均与耿、郑兵事有关。本书辑其督浙之部,并将“奏疏”与“文移”按年月合编,以“奏疏”原卷帙为序,而将“别录”各种文移分附于各疏之后(“文移”中无与兵事之文,并已予酌删)。计卷首题曰“督浙”,卷一至卷九均为“督师”、卷十为“班师”。书中对于台湾郑氏称“海寇”、“海贼”、“海逆””经作锦。 书末,并收程纂“文襄公年谱”作为“附录”。
大金国志
南宋人宇文懋昭撰(一说为宋、元间人所辑,伪托宇文懋昭)。41卷:凡纪26卷、开国功臣传1卷、文学翰苑传2卷、杂录3卷、杂载制度7卷、许亢宗行程录1卷。前有进书表,末署端平元年(1234)正月十五日(是月十日金亡)。懋昭生平仅有进书表中谓:“淮西归正人”,“偷生淮浦,窃禄金朝”,其它不详。书中称元朝为“大朝”,称元军为“大军”、称元使为“天使”,从这类措词及有关章节内容分析,卷16至卷26以及文学翰苑传等卷,应为元朝人的续貂之作。似为杂采诸书排比而成,是记载金朝始末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史书,详载金太祖至哀宗九主117年事迹,首尾完具,所载金宋构兵、蒙古启衅、议迁燕京和汴京、册立张邦昌和刘豫、宫阙、职官、舆服、杂色仪制、风俗、宋金誓文等,皆足与他书相参证,间也有可补《金史》等书之缺。文学翰苑传皆录自元好问《中州集》中小传而略加删削,许亢宗行程录则抄自《三朝北盟会编》。是书记事、叙事、称谓、论述多有舛误,如谓经童拜相、监女为妃、元与女真同为靺鞨而别有朦骨(蒙古)等。人物传记亦多阙如。有四库全书、扫叶山房、万有文库等版本,以中华书局1986年校证本最为实用。
中国人生哲学
方东美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出版。 该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人生哲学概要”,原系作者抗日战争前通过中华民国中央广播电台向全国青年所作的广播稿。当时曾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汇集成册出版。赴台后,先知出版社出版。本书第一部分即根据先知出版社1978年第5版编印。第二部分是作者英文原著《中国人的人生观》(The Chinese Viewof Life)的中译本(译者为冯沪祥)。除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外,两部分的内容大致相同。 该书的宗旨是向人们展示中国先哲的智慧,特别是中国人的“心态”。所谓“中国心态”扼要来说,就是“深体广大和谐之道,因而了悟世上所有人类与一切生命都能浩然同流,共同享受和平与福祉”,其根本要旨便是“体会到不论是人或宇宙,都足以生生不息,创进不已”。围绕这个中心,作者阐述了中国先哲的宇宙观、人性论、生命精神、道德观念、艺术理想和政治思想。第二部分还特辟一章阐述中国人的智慧。
尔雅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成书于约公元前2世纪。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今本共3卷,19篇。内容分为19类,以“释某”为标题,其中首3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并将古书中与此有关的同义词分别归并成若干条目,用当时通行的词语作解释, 集中保存了古词和古义,成为后世训诂的重要依据,是研究上古词汇,阅读古籍和了解上古社会的重要资料。唐宋时为“十三经”之一。注释《尔雅》的专著有晋代郭璞《尔雅注》、清代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近人陈玉树《尔雅释例》等,这些注本大多取材广博,各有创见,为研究《尔雅》较有成就之著作。另外,仿照、补充、增广、辅佐《尔雅》的训诂书也应运而生,有汉代《小尔雅》、三国魏张辑《广雅》、宋代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明代朱谋讳《骈雅》和方以智《通雅》等。今存善本为明景泰刻本。有1983年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