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最后关头
杂文集,张恨水著。1938年1月10日,现代著名通俗文学大家张恨水来到重庆,《新民报》社长陈铭德诚邀加盟。从此,张恨水成为《新民报》核心成员之一,主笔并主编副刊《最后关头》。作为主笔,张恨水在每期副刊上都要写上关头语录,虽寥寥几十字,却是针砭时弊、一针见血。但是,《最后关头》因笔触直接、犀利,直戳当局的痛处、揭露政治的黑幕,受到当局不断地打压,艰难地坚持了3年后被迫停刊。
苏学士集
宋代诗文别集。16卷。苏舜钦著。据欧阳修《序》称:“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为十五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有《沧浪集》15卷。此书现为16卷,卷1至5收古体诗96首,卷6至8收格律诗114首。卷9、卷10为书14篇,卷11上书疏状9篇,卷12启表12篇,卷13收记序杂文16篇,卷14、卷15为志铭14篇,卷16为行状、哀辞、祭文5篇。苏舜钦的诗感情奔放,往往借助于自然景物,抒写胸中的磊落不平。前期诗歌有较强的政论性,如《庆州败》、《吴越大旱》等。《宋史·苏舜钦传》称“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如“远岭抱淮随曲折,乱云行野乍晴阴”(《寿阳闲望有感》);“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更是借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秉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有的小诗写得恬静清丽,历来为人称道,如《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苏氏散文多言辞犀利,议论激烈。前期多为战斗性颇强的政论文,后期散文以寄情山水较多,如《沧浪亭记》等散文名篇。有清康熙刊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了沈文倬的校点本,题为《苏舜钦集》。
文字论
一卷。书论。唐代张怀瓘撰。为作者《书断》写成后,与寅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二人,欲作《书断》后序,相与讨论的记录。首论“文”、“字”、“书”三者的特点及其功用;次论书之鉴赏;又次为自评,谓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终乃怀瓘作书赋成,遇褚思光、万希庄、包融等共读书赋,相与激赏之情状。其价值在于: (1) 提出“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这在书法美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作者论书的纲领,所谓“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天性,后其习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等说法以及书论中的“写意说”、“神、妙、能”的品评说等均是这一纲领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它是前代神采论的提升。从王僧虔“色彩”“形质”相兼到虞世南的“假笔转心,妙在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再到“惟观神彩,不见字形”,其传承递升之迹昭然可见。它不仅蕴含着书艺本质乃是同形向神的升进,而且也预示着一个古典书风转向写意书风的时代的来临。(2) 谓“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这和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有相通之处,它表明在当时传统派的书法理论中,虽尚有属守以二王为典范的观念,但同时也出现了主张不师古人之法,要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和造化融为一体的倾向。这种观念对后世书论、山水画理论颇有影响。(3) 提出“书之深意”,也是书学史上第一次从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把书法和其他艺术进行区分的重要尝试。文载《法书要录》、《书苑菁华》本、《美术丛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太平两同书
太平两同书,原不题撰人。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四之说,应为唐末学者罗隐所作。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有宝颜堂秘笈本、四库全书本。书分十篇:〈贵贱〉、〈强弱〉、〈损益〉、〈敬慢〉、〈厚薄〉、〈理乱〉、〈得失〉、〈真伪〉、〈同异〉、〈爱憎〉。宗老子、孔子之说,论述以上十对矛盾之相对统一关系,以明治国治身之道。认为贵贱、强弱等皆相反相成,可向对方转化。若能掌握其转化之机,用以立德养生,御下任臣,察人断事,始可为有道之君,臻太平之治。又认为儒道二家其旨同归,故名「两同」。是为唐末五代较为重要之哲学思想资料。
梧桐影
清人作之世情小说。题《寻私觅趋(趣)梧桐影》,亦题《新编梧桐影词话》,又题《新编觉世梧桐影》,十二回。未署撰者。刊本仅存啸花轩藏板本,由此可知是系清初作品,另有几种抄本。首卷议论性色二字。第二回叙和尚普占因强占叶心安之妻花氏被斩。自第四回起入正文,叙当时广为流传的三拙和尚和小官王子嘉事。三拙和尚与王子嘉专事奸淫,他们或同与某一贵夫人伙宿,或各行其事,淫秽无度。后经李御史私访,审明判决,处以死刑,人心称快
法华略抄
法华略抄,一卷。日本 明一撰。编号二一八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