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朝事小纪
作者:抱阳生抱阳生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学术与政治
本书收录马克斯•韦伯脍炙人口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两次演讲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前后,昨日世界业已崩塌,新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尚未成型,德国年轻人中弥漫着一股迷惘的集体氛围和左倾的政治浪漫主义。面对着渴求意义与先知的听众,韦伯刻意与纷乱的时事保持距离,将他的主题置放于思想史及社会史的脉络中,从而对现代世界做出根本性的诊断,并将此诊断运用于德国所面对的政治局势:在一个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对世界有所知和对世界采取行动之间的统一,是否能在学术中或在政治中实现?韦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远。而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及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的对峙,迄今仍对我们的学术反省与政治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源氏物语
11世纪初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代表作。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小说共分54回,前44回是源氏的故事,后10回为薰君的故事。天皇桐壶有一爱嫔,出身微寒。她遭其他妃嫔妒恨,生下一子后郁郁死去。天皇考虑此子无外戚做后盾,遂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12岁时娶了左大臣之女葵姬,后与继母藤壶妃私通,生子名冷泉。桐壶天皇对此子十分钟爱,立为太子。源氏追求各式妇女,达到狂热程度,前后染指女性近20人,上至皇婶,下至民女。后源氏纳养女紫姬为正妻。桐壶天皇因多病让位后,新皇上台,打击政敌,排斥异己,源氏被逼离开宫廷,放逐山乡。后冷泉登上天皇宝座,源氏便青云直上,掌朝廷大权,荣华绝顶。源氏营教六条院,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但好景不长,源氏一派内部矛盾加深,他感到自己政治地位不稳,又发现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子名薰君。源氏得知真相,不胜懊丧,审人度己,慨叹报应。葵姬去世后,他钟情的藤壶、紫姬等也相继去世。他终于摆脱尘世,遁入空门。薰君长大成人,对浮舟等妇女追逐的故事在后10回予以描述。此书错综复杂的社会人物关系,涉及到的400多人物形象,在作家笔下得到生动体现。全书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并引入白居易诗句等汉诗文,可看作中日文化交流的记录。此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至今,研究“源学”的日本学者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仍在探讨源氏人物形象的特性等问题。《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物语文学的最杰出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写实长篇小说。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是他有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第一部。小说情节曲折、惊险,引人入胜。1864年,“邓肯号”游船船主爱德华·格里纳凡爵士偶然得到一份已被海水浸蚀的文件,从中得知了两年前失踪的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格里纳凡爵士决定组织一队人去寻找格兰特船长,其中有他的夫人海伦、海伦的表兄麦克那布斯少校、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特,以及地理学家巴加内尔。他们到达南美西海岸,没有发现什么线索。“邓肯号”在澳洲海岸还遇到了飓风,后来他们找到格兰特船长的舵手艾尔通。艾尔通给他们做向导,带他们去格兰特船长当年失事的海岸。艾尔通其实是正被追捕的逃犯乔斯,他盗走文件后逃跑。格里纳凡等人在新西兰海岸又被毛利人俘获,后来利用毛利人的迷信逃了出来。他们抓住乔斯,准备把他放逐到一个荒岛上,没想到在那里找到了格兰特船长,胜利地返回苏格兰。
翠渠摘稿
七卷。《补遗》一卷。明周瑛(1430—1518)撰。周瑛,字梁石,号翠渠。莆田 (福建)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历官知广德府、南京礼部郎中、四川参政、右布政使。著有《翠渠类稿》。此本乃其门人林近龙所选录,故名《摘稿》。凡七卷。郑岳撰《周瑛传》,称“其文章浑成雅健、诗格调高古。”周瑛亦曾作绝句云:“老去归平淡,时人或未知”。则其自命不在以繁音缛节务谐俗耳。《补遗》 乃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其七世孙周维镳于家乘中抄出,凡说三篇,序一篇,诗十八首。然冠以郑岳所撰《周瑛传》。其八世孙周成又于雍正十年(1732)求得周瑛自撰志铭,补录于后,又列于题跋之中。则有失于编次之规。张诩作陈献章行状,称周瑛为陈献章门人,周成在跋中力辨其非。据《四库全书》编撰者以二人之集考之,二人系始合终暌,而张诩与周成乃各执一偏。《明史·儒林传》亦称“周瑛始与献章友,献章之学主于静,瑛以为不然,谓学当以居敬为主。”是书收入 《四库全书》。
续书断
书学论著。北宋朱长文撰。2卷。是书即其所编20卷本《墨池编》之九、十两卷,因系自撰而独立别行。前有熙宁七年(1074)自序,叙书法源流、作用及编撰宗旨。书仿唐张怀瓘《书断》体例,收录唐代至宋熙宁间书家,按品第编排,计神品3人,妙品16人,能品66人,附录38人,对唐、宋的书法家按上、中、下(神、妙、能)三品一一加以评论,论述颇详,并各立自传,兼及各人行谊。有丁禹生旧刊本。
治禅病秘要法
凡二卷。刘宋沮渠京声译。又作治禅病秘要经、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详述修禅者于阿兰若处修禅时对治身心病魔之方法。共列举十二种:(一)对治于阿兰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法,(二)对治噎之法,(三)对治行者贪淫患之法,(四)对治利养疮之法,(五)对治犯戒之法,(六)对治喜乐音乐之法,(七)对治喜好歌呗偈赞之法,(八)对治因‘水大’猛盛而患下之法,(九)对治因‘火大’而头痛、眼痛、耳聋之法,(十)对治入地三昧见不祥事而惊怖失心之法,(十一)对治‘风大’之法,(十二)对治初学坐禅者若为鬼魅所著而致种种不安、不能得定之法。依本经之后序所载,本经系译者于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沙门佛陀斯那之面授,而在孝建二年(455)译成者。经中处处可见大乘思想,尤以上述之(五)、(十)至(十二)等为最;复因佛陀斯那素有‘大乘沙门’之美称,故当时之人亦自然将本经视为大乘经典。又本书有关身心疗法之说,予后世提供研究印度、西域地方古代医学思想之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