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中国

作者:陈独秀
孔子与中国

陈独秀撰。是陈自“八一三”事变后从南京监狱获释后,在武汉所写文章之一。1937年10月1日发表于《东方杂志》第34卷第18、19号。肯定孔子的伦理、政治学说在他的时代是有价值的,并指出其“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 自上古以至东周,先民宗教神话之传说,见之战国诸子及纬书者,多至不可殚述,孔子一概摒弃之,其设教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孔子的第二价值是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这一价值,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固然一文不值”,然在当时“也有相当的价值”。又说:“我向来反对拿两千年前孔子的礼教,来支配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却从来不曾认为孔子的伦理政治学说在他的时代也没有价值”。强调孔子学说不适合于现代社会,不能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孔子的礼教、“三纲”是“反民主的”,是“阻塞人权民主运动,助长官僚气焰的”,必须坚决废弃。指出历代封建帝王和尊孔派之所以“祀孔典礼”,“中心问题”是企图“仰仗孔子的威灵”,来压服一切“犯上作乱”。因而强调不废除孔子的礼教,则只能产生出“忠于君”、“忠于外国统监”的奴才、汉奸,不可能产生“马拉、但顿、罗伯士比尔”式的人物。后收入《后期的陈独秀及其文章选编》。

陈独秀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我是猫

我是猫

《我是猫》,日本近代杰出作家夏目潄石1905年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分上、中、下三册出版。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以中学教员苦沙弥家中一只猫为故事的叙述者,刻画出20世纪初日本那些不满现实、故作清高知识分子的无聊世态,对各种社会弊端,对见利忘义的市侩、高利贷者等作了辛辣的讽刺。作品的矛盾冲突在苦沙弥等与资本家金田之间展开。鄙视世俗、正直的苦沙弥,经常与寒月等忧时愤世的穷知识分子吟诗作文、高谈阔论,藉以填补空虚的精神生活。当金田之妻为女儿婚事到苦沙弥家打听寒月情况时,被冷落、嘲弄,为此,苦沙弥遭到有钱有势金田家的迫害。书中描写金田致富秘决是“精通三缺”,即:缺义理、缺人情、缺廉耻。作品以独特的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特殊的艺术形式,对资本主义社会虚伪、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腐朽的社会制度予以淋漓尽致的揭露。作品以猫的主观叙述贯穿始终,以猫喝醉酒掉进水缸淹死而结束全篇。

紫阳真人内传

紫阳真人内传

紫阳真人周义山,字季通,相传乃西汉时人。为东晋古道书。谓周义山得道成真之事,言义山少好神仙,游天下名山大川,遇仙真三十余人,分别授以经文、丹法、符箓、法术等,又修持百余年,乃白日飞升。传后附有所授道经目录, 于考证道籍有参考价值。新、旧《唐书·经籍志》及《宋史·艺文志》称之为东晋华侨所撰。收入《道藏》第152册。

道门通教必用集

道门通教必用集

南宋西蜀道士吕太古编撰。凡九卷,分为八篇。选辑经训,宗师传略, 常用之道教赞、颂、咒、偈、宝章、真文、步虚词等,还有平时持斋行道时应用之启奏、仪文、诀法等,编为一集。书中附有吕氏议论及注说,于各书有分歧处,并加考证说明。其宗师传略,从张天师、葛仙公下至北宋张无梦、刘从善选列十六人,取自贾善翔之《高道传》。《高道传》已亡,本书存其佚文,尤为可贵。收入《道藏》第984、985册。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二十卷。作者不详。是书卷首载王洙、王安石、胡宗愈、蔡梦弼等四家序言。书中所采之注不过百家,但为了夸耀繁富,故虚称千家,与事实大不相符。其诗句、篇后之评论,皆为刘辰翁之语。《四库全书》编辑者怀疑此书为高楚芳所编。书中注评真伪错杂,后人多有评论。但有宋以来,以杜诗注释之书很少有专本流传于世,唯此书保存了不少珍贵资料,功不可没,不可废而不传。有嘉靖丙申明易山人校刊本、明靖江王刊本、阳湖孙氏刊本、宋建阳刊小字刘辰翁批点本、涵芬楼藏宋麻沙本、雪根书屋刊本、元麻沙本、明万历中许氏刊本、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春秋集解

春秋集解

十二卷。宋苏辙撰。据其《自序》,此书初稿成于神宗熙宁间谪居高安之时,其后又再三修改而定稿。其时王安石当政,苏氏兄弟因与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出京。而当时王安石又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废之不列于学官,加之当时孙复一派尽弃三传的学风泛滥,苏辙因经传并荒,故作此书以矫之。其说以《左传》为主“《左氏》之说不可通,乃取《公》、《穀》、啖、赵诸家以足之”。《自序》称:“余少而治《春秋》,时人多师孙明复,谓孔子作《春秋》略尽一时之事,不复信史。故尽弃三传,无所复取。余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据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至于孔子之所予夺,则丘明容不明尽。故当参以《公》、《穀》、啖、赵诸人。”自杜预以后五百年间,《左传》学一直为治《春秋》者之主流,自唐啖助、赵匡至宋孙复、孙觉,乃提倡“弃传求经”,学风为之一变。苏氏再倡《左氏》释经,反对深文周纳以追求微言大义与褒贬,重视史实,学风亦为之又一变。苏氏于三传之中独重《左传》,正是由于其重视训诂与史实,因此他常把前人深求之义例看成单纯的训诂与史实问题。如隐公四年《经》“公及宋公遇于清”,《穀梁》云:“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即是不期而会,则未必是志相得,其自相矛盾显见。杜沄云:“遇者,草次之辞。二国各简其礼,或道路相逢也。”苏氏用杜义,释之曰:“礼盛曰会,简曰遇”,可谓简而赅。但其尊《左》而轻《公》、《穀》,亦有失偏颇。正如朱彝尊《经义考》引陈宠绪《跋》所指出,《左传》、《公羊》、《穀梁》各有得失,若尽据《左传》而诋《公羊》、《穀梁》,此乃因噎废食,亦不可取。现存有元刻印本、明刊本、《两苏经解》本、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巴看落目瓦传,元甘泉马蹄山沙门释智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