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编年
作者:胡仔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中译本由中央编译局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并参照德文原著译出,人民出版社1961年单行本。《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1846年。书中创立了以唯物史观为基本内容的崭新的世界观,奠定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全书两卷。第1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正面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其中第1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主要是正面阐述唯物史观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实际上概括了全书的基本理论内容,是全书的精华。第2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主要批判以“真正的社会主义”为标榜,实际上反对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主张用伤感主义的爱和说教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各种代表人物。全书的中心思想是全面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批判唯心史观,从理论上论证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书中首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术语,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书在著者生前只发表了第2卷第4章,1932年和1933年才第一次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分别用德文原文和俄译本全部出版。其中第1卷的第1章没有写完,同时缺第2卷的第2、3章。
奥威尔:二战亲历回忆录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参加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民兵组织。基于这段经历,他以战争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局势的变幻、媒体的歪曲、信仰的危机等等。在《奥威尔:二战亲历回忆录》中作者冷静地剖析了战争的表象与实质,让人们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
番禺杂记
《番禺杂记》郑熊撰。原书已失传。是研究广州早期地方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文献。现有元·陶宗仪辑录本,收入《说郛》一书,共10条,记录岭表山川异物,可惜较为简略。
壬学琐记
唐时功令,以奇门、雷公、六壬为三式,雷公即太乙,所谓太乙雷公式是也。唐时禁奇门、雷公不传,惟六壬便于民用,不涉兵事,故不之禁,传其歧多,精者独鲜。
长夏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10月初版,列入“文艺小丛书”。作品以第一人称手法,描写一个痛感孤独、渴求人间同情与温暖的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穷得连出门的车费也没有的知识青年,悲苦的生活使他渴求得到人间的爱。住在西城的大姐和六姐,一个是寡妇,一个是有夫之妇,但都缺少“爱”。“为了收割爱的谷子”,“我”就经常前往她俩住处。在长久的接触中,大姐处处流露出“爱我”的言行,但我感到“大姐的爱我”是“累赘”,因为“我不要太太,所要的只是浪漫的情人”,所以我无法“爱我所不能爱”的大姐,只能同情和怜悯大姐。而六姐没有爱情的生活以及多愁善感的性格正合“我的口味”。因此,“我”和六姐就渐渐相爱了。作品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剖析了一个凄苦灵魂的追求和矛盾。
陶庵梦忆译注
笔记。明张岱撰。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於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出身仕宦家庭,明亡后,避居山中,布衣蔬食,从事著述。现存著作有《琅嬛文集》、《石匮书后集》及《西湖梦寻》等。《陶庵梦忆》记述昔日的生活琐事,对茶楼酒肆、歌馆舞榭、说书演戏、放灯迎神、养鸟斗鸡、山水风景、文物古迹、工艺书画等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均有反映。内有传说、故事《柳敬亭说书》、《日月湖》、《濮仲谦雕刻》、《沈梅冈》、《斗鸡社》、《阿育王寺舍利》等。旧有《砚云甲编》本、道光本、《粤雅堂丛书》本等多种,今有马兴荣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