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 周紀一
- 卷二 周紀二
- 卷三 周紀三
- 卷四 周紀四
- 卷五 周紀五
- 卷六 秦紀一
- 卷七 秦紀二
- 卷八 秦紀三
- 卷九 漢紀一
- 卷十 漢紀二
- 卷十一 漢紀三
- 卷十二 漢紀四
- 卷十三 漢紀五
- 卷十四 漢紀六
- 卷十五 漢紀七
- 卷十六 漢紀八
- 卷十七 漢紀九
- 卷十八 漢紀十
- 卷十九 漢紀十一
- 卷二十 漢紀十二
- 卷二十一 漢紀十三
-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
- 卷二三 漢紀十五
- 卷二十四 漢紀十六
- 卷二十五 漢紀十七
- 卷二十六 漢紀十八
-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 卷二十八 漢紀二十
- 卷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 卷三十 漢紀二十二
- 卷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 卷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 卷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 卷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 卷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 卷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 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
- 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 卷四十 漢紀三十二
- 卷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 卷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 卷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 卷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 卷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 卷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 卷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 卷四十八 漢紀四十
- 卷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 卷五十 漢紀四十二
- 卷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 卷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 卷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 卷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 卷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 卷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 卷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 卷五十八 漢紀五十
- 卷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 卷六十 漢紀五十二
- 卷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 卷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 卷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 卷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 卷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 卷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 卷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 卷六十八 漢紀六十
- 卷六十九 魏紀一
- 卷七十 魏紀二
- 卷七十一 魏紀三
- 卷七十二 魏紀四
- 卷七十三 魏紀五
- 卷七十四 魏紀六
- 卷七十五 魏紀七
- 卷七十六 魏紀八
- 卷七十七 魏紀九
- 卷七十八 魏紀十
- 卷七十九 晉紀一
- 卷八十 晉紀二
- 卷八十一 晉紀三
- 卷八十二 晉紀四
- 卷八十三 晉紀五
- 卷八十四 晉紀六
- 卷八十五 晉紀七
- 卷八十六 晉紀八
- 卷八十七 晉紀九
- 卷八十八 晉紀十
- 卷八十九 晉紀十一
- 卷九十 晉紀十二
- 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
- 卷九十二 晉紀十四
- 卷九十三 晉紀十五
- 卷九十四 晉紀十六
- 卷九十五 晉紀十七
- 卷九十六 晉紀十八
- 卷九十七 晉紀十九
- 卷九十八 晉紀二十
- 卷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
- 卷一百 晉紀二十二
- 卷一百0一 晉紀二十三
- 卷一百0二 晉紀二十四
- 卷一百0三 晉紀二十五
- 卷一百0四 晉紀二十六
- 卷一百0五 晉紀二十七
- 卷一百0六 晉紀二十八
- 卷一百0七 晉紀二十九
- 卷一百0八 晉紀三十
- 卷一百0九 晉紀三十一
- 卷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
- 卷一一一 晉紀三十三
- 卷一一二 晉紀三十四
- 卷一一三 晉紀三十五
- 卷一一四 晉紀三十六
- 卷一一五 晉紀三十七
- 卷一一六 晉紀三十八
- 卷一一七 晉紀三十九
- 卷一一八 晉紀四十
- 卷一一九 宋紀一
- 卷一百二十 宋紀二
- 卷一二一 宋紀三
- 卷一二二 宋紀四
- 卷一二三 宋紀五
- 卷一二四 宋紀六
- 卷一二五 宋紀七
- 卷一二六 宋紀八
- 卷一二七 宋紀九
- 卷一二八 宋紀十
- 卷一二九 宋紀十一
- 卷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 卷一三一 宋紀十三
- 卷一三二 宋紀十四
- 卷一三三 宋紀十五
- 卷一三四 宋紀十六
- 卷一三五 齊紀一
- 卷一三六 齊紀二
- 卷一三七 齊紀三
- 卷一三八 齊紀四
- 卷一三九 齊紀五
- 卷一百四十 齊紀六
- 卷一四一 齊紀七
- 卷一四二 齊紀八
- 卷一四三 齊紀九
- 卷一四四 齊紀十
- 卷一四五 梁紀一
- 卷一四六 梁紀二
- 卷一四七 梁紀三
- 卷一四八 梁紀四
- 卷一四九 梁紀五
- 卷一百五十 梁紀六
- 卷一五一 梁紀七
- 卷一五二 梁紀八
- 卷一五三 梁紀九
- 卷一五四 梁紀十
- 卷一五五 梁紀十一
- 卷一五六 梁紀十二
- 卷一五七 梁紀十三
- 卷一五八 梁紀十四
- 卷一五九 梁紀十五
- 卷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
- 卷一六一 梁紀十七
- 卷一六二 梁紀十八
- 卷一六三 梁紀十九
- 卷一六四 梁紀二十
- 卷一六五 梁紀二十一
- 卷一六六 梁紀二十二
- 卷一六七 陳紀一
- 卷一六八 陳紀二
- 卷一六九 陳紀三
- 卷一百七十 陳紀四
- 卷一七一 陳紀五
- 卷一七二 陳紀六
- 卷一七三 陳紀七
- 卷一七四 陳紀八
- 卷一七五 陳紀九
- 卷一七六 陳紀十
- 卷一七七 隋紀一
- 卷一七八 隋紀二
- 卷一七九 隋紀三
- 卷一百八十 隋紀四
- 卷一八一 隋紀五
- 卷一八二 隋紀六
- 卷一八三 隋紀七
- 卷一八四 隋紀八
- 卷一八五 唐紀一
- 卷一八六 唐紀二
- 卷一八七 唐紀三
- 卷一八八 唐紀四
- 卷一八九 唐紀五
- 卷一百九十 唐紀六
- 卷一九一 唐紀七
- 卷一九二 唐紀八
- 卷一九三 唐紀九
- 卷一九四 唐紀十
- 卷一九五 唐紀十一
- 卷一九六 唐紀十二
- 卷一九七 唐紀十三
- 卷一九八 唐紀十四
- 卷一九九 唐紀十五
- 卷二百 唐紀十六
- 卷二O一 唐紀十七
- 卷二O二 唐紀十八
- 卷二O三 唐紀十九
- 卷二O四 唐紀二十
- 卷二O五 唐紀二十一
- 卷二O六 唐紀二十二
- 卷二O七 唐紀二十三
- 卷二O八 唐紀二十四
- 卷二O九 唐紀二十五
- 卷二一O 唐紀二十六
- 卷二一一 唐紀二十七
- 卷二一二 唐紀二十八
- 卷二一三 唐紀二十九
- 卷二一四 唐紀三十
- 卷二一五 唐紀三十一
- 卷二一六 唐紀三十二
- 卷二一七 唐紀三十三
- 卷二一八 唐紀三十四
- 卷二一九 唐紀三十五
- 卷二二0 唐紀三十六
- 卷二二一 唐紀三十七
- 卷二二二 唐紀三十八
- 卷二二三 唐紀三十九
- 卷二二四 唐紀四十
- 卷二二五 唐紀四十一
- 卷二二六 唐紀四十二
- 卷二二七 唐紀四十三
- 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紀四十四
- 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紀四十五
- 卷第二百三十 唐紀四十六
- 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紀四十七
- 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紀四十八
- 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
-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 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
-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
-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 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 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 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
-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
-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 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
-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
-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
- 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
- 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
- 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紀七十五
- 卷第二百六十 唐紀七十六
- 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紀七十七
-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
-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
- 卷第二百六十六 後梁紀一
- 卷第二百六十七 後梁紀二
- 卷第二百六十八 後梁紀三
- 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 卷第二百七十 後梁紀五
- 卷第二百七十一 後梁紀六
- 卷第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
- 卷第二百七十三 後唐紀二
- 卷第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
-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 卷第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
- 卷第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
- 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
- 卷第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
- 卷第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
- 卷第二百八十一 後晉紀二
- 卷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 卷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
- 卷第二百八十四 後晉紀五
- 卷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
- 卷第二百八十六 後漢紀一
- 卷第二百八十七 後漢紀二
- 卷第二百八十八 後漢紀三
- 卷第二百八十九 後漢紀四
- 卷第二百九十 後周紀一
- 卷第二百九十一 後周紀二
- 卷第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
- 卷第二百九十三 後周紀四
- 卷第二百九十四 後周紀五
- 進書表
猜你喜欢的书
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人间失格》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而三篇手记与照片对应,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 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该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渼陂集
十六卷。《续集》三卷。明王九思(1468—1551) 撰。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酃县(今陕西户县)人。明弘治九年 (1496)进士,授检讨,因依附刘瑾而官至吏部郎中。瑾败,降为寿州同知,后勒其致仕。著有 《渼陂集》。是编正集十六卷,系嘉靖十二年(1533)由九思门人王献所刊。续集三卷,系九思晚年罢官以后所作,由翁万达续刻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钱谦益曾评价九思,称“敬夫馆选试《端阳赐扇诗》,效李西涯体,遂得首选,有名史馆中,时人语曰 ‘上有三老,下有三讨’。既而康、李辈出,唱导古学,相与訾警馆阁之体,敬夫舍所学而从之,于是始自贰于长沙矣。敬夫……盛年屏弃,无所发怒,作为歌谣,及《杜甫春游》杂剧,力诋西涯,流传腾涌,关陇之士杂然和之。敬夫《渼陂集》粗有才情,沓拖浅率,续集尤为冗长。李中麓云‘敬夫词曲新奇,得元人心法’。王元美云 ‘敬夫词曲与德涵齐名,秀丽雄爽,康大不如也’。评者以为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大率康、王皆工词曲,而秦人推其诗文,以为一代师匠,乡曲之言,君子存之而已”。九思倜傥风流,不拘礼节,善歌弹,工词曲,与康海、何景明等称为十才子,又称弘治七子之一。据集前九思自序称“始为翰林时,诗学靡丽,文体萎弱。其后德涵、献吉导予易其习。献吉改正予诗稿,而文由德涵改正者尤多”,则钱氏评价应系实情。盖其平生相砥砺者,在李梦阳、康海二人,故其诗体文格与二人相似,而诗之富健则不及梦阳,文之粗率尤甚于海。乐府乃是其长技,其他皆未称其名也,九思为有明一代著名文人,今亦可称为文学家、词曲大师,前人称许如此,其应名不爽矣。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淮关小志
本书为《淮安文献丛刻》丛书第三部,《淮安文献丛刻》有选择地点校出版淮安地方旧的府、州、县志,以及记述淮安历史上漕、河、盐、榷、驿等方面内容的专志、乡镇志、关志、山水志等。同时,对淮安地方的野史杂记、风土记、笔记等,也有收入。《淮关小志》不分卷,而是采用条目式方式进行编纂,每一条即为一目,每一目记一事。《淮关小志》将《续纂淮关统志》与《淮安府志》的异同进行了对比,显示出冒广生深厚考据功底。此外,《淮关小志》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增补了《统志》所未记载的事情,有论者认为:“《淮关小志》与《续纂淮关统志》衔接起来,就成为了一部内容基本完整的《淮关志》。”
从政遗规
《从政遗规》中有关官吏道德问题的观点和论述。《从政遗规》是中国古代重要官箴著作,清代陈宏谋编辑的著作《五种遗规》之一。清代乾隆年间,陈宏谋对宋代至清初二十二位封建官吏的官箴著作加以辑录而成,是供清代官吏修齐治平的重要参考书。《从政遗规》是研究宋代至清代初期官德思想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篡录前贤嘉言,阐明修治至理”。目的是为“有司牧之责者”一官吏提供“临民治事”的原则和方法。
大清著作权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1910年(宣统二年)清政府颁布。共5章55条。其主要内容是:凡称著作物而专有重制之利益者,曰著作权。称着作物者,文艺、图画、帖本、照片、雕刻、模型皆是。著作人应用本人姓名;凡以学堂、公司、局所、寺院、会所出名发行之著作,应用该学堂等名义,附以代表人姓名,交样本二份,注册费银5元,呈送民政部注册发照后,方能取得保护。著作权归著作者终身有之;著作者身故,由其继承人继续30年;照片著作权,除专为著作附属者外,为专有10年。凡著作权年限已满者、著作者死亡而无继承人者、著作久经通行者、愿将著作任人翻印者,应为公共利益的著作物。节录众人著作成书,供普通教科书参考之用,节录他人著作供已著作考证注释者、仿他人图画以为雕刻模型,或仿他人雕刻模型以为图画的,将不以假冒论,即不视为侵犯版权的行为。该法规定,凡假冒他人之著作,即侵犯版权的行为,将予以法律处罚。该法对以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版权法具有重大影响。
朝野新谭
亦名《民国野史》。姜泣群编。四册。记述辛亥前后轶事,不少篇目涉及辛亥革命党人活动和史事。1914年光华编译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