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 周紀一
- 卷二 周紀二
- 卷三 周紀三
- 卷四 周紀四
- 卷五 周紀五
- 卷六 秦紀一
- 卷七 秦紀二
- 卷八 秦紀三
- 卷九 漢紀一
- 卷十 漢紀二
- 卷十一 漢紀三
- 卷十二 漢紀四
- 卷十三 漢紀五
- 卷十四 漢紀六
- 卷十五 漢紀七
- 卷十六 漢紀八
- 卷十七 漢紀九
- 卷十八 漢紀十
- 卷十九 漢紀十一
- 卷二十 漢紀十二
- 卷二十一 漢紀十三
-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
- 卷二三 漢紀十五
- 卷二十四 漢紀十六
- 卷二十五 漢紀十七
- 卷二十六 漢紀十八
-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 卷二十八 漢紀二十
- 卷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 卷三十 漢紀二十二
- 卷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 卷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 卷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 卷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 卷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 卷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 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
- 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 卷四十 漢紀三十二
- 卷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 卷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 卷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 卷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 卷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 卷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 卷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 卷四十八 漢紀四十
- 卷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 卷五十 漢紀四十二
- 卷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 卷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 卷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 卷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 卷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 卷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 卷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 卷五十八 漢紀五十
- 卷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 卷六十 漢紀五十二
- 卷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 卷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 卷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 卷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 卷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 卷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 卷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 卷六十八 漢紀六十
- 卷六十九 魏紀一
- 卷七十 魏紀二
- 卷七十一 魏紀三
- 卷七十二 魏紀四
- 卷七十三 魏紀五
- 卷七十四 魏紀六
- 卷七十五 魏紀七
- 卷七十六 魏紀八
- 卷七十七 魏紀九
- 卷七十八 魏紀十
- 卷七十九 晉紀一
- 卷八十 晉紀二
- 卷八十一 晉紀三
- 卷八十二 晉紀四
- 卷八十三 晉紀五
- 卷八十四 晉紀六
- 卷八十五 晉紀七
- 卷八十六 晉紀八
- 卷八十七 晉紀九
- 卷八十八 晉紀十
- 卷八十九 晉紀十一
- 卷九十 晉紀十二
- 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
- 卷九十二 晉紀十四
- 卷九十三 晉紀十五
- 卷九十四 晉紀十六
- 卷九十五 晉紀十七
- 卷九十六 晉紀十八
- 卷九十七 晉紀十九
- 卷九十八 晉紀二十
- 卷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
- 卷一百 晉紀二十二
- 卷一百0一 晉紀二十三
- 卷一百0二 晉紀二十四
- 卷一百0三 晉紀二十五
- 卷一百0四 晉紀二十六
- 卷一百0五 晉紀二十七
- 卷一百0六 晉紀二十八
- 卷一百0七 晉紀二十九
- 卷一百0八 晉紀三十
- 卷一百0九 晉紀三十一
- 卷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
- 卷一一一 晉紀三十三
- 卷一一二 晉紀三十四
- 卷一一三 晉紀三十五
- 卷一一四 晉紀三十六
- 卷一一五 晉紀三十七
- 卷一一六 晉紀三十八
- 卷一一七 晉紀三十九
- 卷一一八 晉紀四十
- 卷一一九 宋紀一
- 卷一百二十 宋紀二
- 卷一二一 宋紀三
- 卷一二二 宋紀四
- 卷一二三 宋紀五
- 卷一二四 宋紀六
- 卷一二五 宋紀七
- 卷一二六 宋紀八
- 卷一二七 宋紀九
- 卷一二八 宋紀十
- 卷一二九 宋紀十一
- 卷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 卷一三一 宋紀十三
- 卷一三二 宋紀十四
- 卷一三三 宋紀十五
- 卷一三四 宋紀十六
- 卷一三五 齊紀一
- 卷一三六 齊紀二
- 卷一三七 齊紀三
- 卷一三八 齊紀四
- 卷一三九 齊紀五
- 卷一百四十 齊紀六
- 卷一四一 齊紀七
- 卷一四二 齊紀八
- 卷一四三 齊紀九
- 卷一四四 齊紀十
- 卷一四五 梁紀一
- 卷一四六 梁紀二
- 卷一四七 梁紀三
- 卷一四八 梁紀四
- 卷一四九 梁紀五
- 卷一百五十 梁紀六
- 卷一五一 梁紀七
- 卷一五二 梁紀八
- 卷一五三 梁紀九
- 卷一五四 梁紀十
- 卷一五五 梁紀十一
- 卷一五六 梁紀十二
- 卷一五七 梁紀十三
- 卷一五八 梁紀十四
- 卷一五九 梁紀十五
- 卷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
- 卷一六一 梁紀十七
- 卷一六二 梁紀十八
- 卷一六三 梁紀十九
- 卷一六四 梁紀二十
- 卷一六五 梁紀二十一
- 卷一六六 梁紀二十二
- 卷一六七 陳紀一
- 卷一六八 陳紀二
- 卷一六九 陳紀三
- 卷一百七十 陳紀四
- 卷一七一 陳紀五
- 卷一七二 陳紀六
- 卷一七三 陳紀七
- 卷一七四 陳紀八
- 卷一七五 陳紀九
- 卷一七六 陳紀十
- 卷一七七 隋紀一
- 卷一七八 隋紀二
- 卷一七九 隋紀三
- 卷一百八十 隋紀四
- 卷一八一 隋紀五
- 卷一八二 隋紀六
- 卷一八三 隋紀七
- 卷一八四 隋紀八
- 卷一八五 唐紀一
- 卷一八六 唐紀二
- 卷一八七 唐紀三
- 卷一八八 唐紀四
- 卷一八九 唐紀五
- 卷一百九十 唐紀六
- 卷一九一 唐紀七
- 卷一九二 唐紀八
- 卷一九三 唐紀九
- 卷一九四 唐紀十
- 卷一九五 唐紀十一
- 卷一九六 唐紀十二
- 卷一九七 唐紀十三
- 卷一九八 唐紀十四
- 卷一九九 唐紀十五
- 卷二百 唐紀十六
- 卷二O一 唐紀十七
- 卷二O二 唐紀十八
- 卷二O三 唐紀十九
- 卷二O四 唐紀二十
- 卷二O五 唐紀二十一
- 卷二O六 唐紀二十二
- 卷二O七 唐紀二十三
- 卷二O八 唐紀二十四
- 卷二O九 唐紀二十五
- 卷二一O 唐紀二十六
- 卷二一一 唐紀二十七
- 卷二一二 唐紀二十八
- 卷二一三 唐紀二十九
- 卷二一四 唐紀三十
- 卷二一五 唐紀三十一
- 卷二一六 唐紀三十二
- 卷二一七 唐紀三十三
- 卷二一八 唐紀三十四
- 卷二一九 唐紀三十五
- 卷二二0 唐紀三十六
- 卷二二一 唐紀三十七
- 卷二二二 唐紀三十八
- 卷二二三 唐紀三十九
- 卷二二四 唐紀四十
- 卷二二五 唐紀四十一
- 卷二二六 唐紀四十二
- 卷二二七 唐紀四十三
- 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紀四十四
- 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紀四十五
- 卷第二百三十 唐紀四十六
- 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紀四十七
- 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紀四十八
- 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
-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 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
-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
-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 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 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 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
-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
-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 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
-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
-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
- 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
- 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
- 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紀七十五
- 卷第二百六十 唐紀七十六
- 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紀七十七
-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
-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
- 卷第二百六十六 後梁紀一
- 卷第二百六十七 後梁紀二
- 卷第二百六十八 後梁紀三
- 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 卷第二百七十 後梁紀五
- 卷第二百七十一 後梁紀六
- 卷第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
- 卷第二百七十三 後唐紀二
- 卷第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
-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 卷第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
- 卷第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
- 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
- 卷第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
- 卷第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
- 卷第二百八十一 後晉紀二
- 卷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 卷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
- 卷第二百八十四 後晉紀五
- 卷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
- 卷第二百八十六 後漢紀一
- 卷第二百八十七 後漢紀二
- 卷第二百八十八 後漢紀三
- 卷第二百八十九 後漢紀四
- 卷第二百九十 後周紀一
- 卷第二百九十一 後周紀二
- 卷第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
- 卷第二百九十三 後周紀四
- 卷第二百九十四 後周紀五
- 進書表
猜你喜欢的书
猿猴世界
[法]皮埃尔·布尔。人猿世界是一部具有深刻蕴意的科幻作品,它的结尾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构思。影片描述泰勒在太空船里一觉醒来后,着陆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上。他发现在这个星球上居住的人类已经变得和动物没什么区别。而类人猿成了这里的统治者。他吃惊地发现这个星球上的猿类有着和人类相近的等级制度,人猿是统治者,猩猩是居中阶层而黑猩猩则是地位最低下的族群。泰勒和人猿科学家吉拉、考耐利斯交上了朋友,但他却受到人猿博士赞斯的百般迫害。最后泰勒逃出了人猿的控制,但他走在海滩上突然看到了坍塌的自由女神像!原来这个被人猿统治的星球正是多年以后的地球。人类的核大战在很久以前将一切化为乌有,而大自然在重新进化过程中开了个荒唐的玩笑..
养生类要
明代吴正伦辑,吴敖校正。初刊于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书分前、后二集。前集以养生预防为主,包括逍遥子导引诀、孙真人卫生歌、陶真人卫生歌、邹朴庵玉轴六字气诀、阴阳烹炼秋石服饵决法四则、三丰张真人进红铅方五则、制玄明粉方二则、养生叙略二则,解饮食诸毒并补益等方四十七则。后集以养生保健方药为主,包括春、夏、秋、冬四时诸症宜忌并合用方药一百七十九则,济阴类方药二十九则,慈幼类方药三十则,养老类方药十六则,均可有选择地应用。惟其中秋石、红铅系童便及室女月经制剂,辑者袭用传说,认为“红铅真阳”,“秋石真阴”,“以阴阳真一之气滋补元气”,“元气凝,寿命延长立可必矣”,其说尚待研究。今存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 吴氏木石山房家刻重刊本。
千金要方
又称《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中医学方书著作。30卷。唐朝孙思邈撰于652年。宋校正医书局1065年曾组织著名医学家林亿等予以校刊。日本珍藏有未经林亿等校正之宋刊本等2部残卷。1600多年来,中、日两国《千金要方》刻本约计30余种。目前,中国珍藏之最早刻本为元刻残卷。影响较大者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日本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另如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吴氏重刊本、《四库全书》本、《正统道藏》本等,均作93卷。成书于永徽3年(652年)。作者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的民本思想题为书名。全书分为232门,载有医方5 300余则。博采唐代以前各家方书及民间验方。所列方剂,有一病列数方的,也有一方治数病的。
不如雅致过生活
“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简单、安静、从容,这就是梁实秋的雅致生活。 《不如雅致过生活》收录了梁实秋先生以“雅致生活”为主题的代表作品。在梁实秋的笔下,饮酒、喝茶、照相、旅行、下棋、写字、衣裳、婚礼、音乐、画展、读书等生活中琐细平常的每一处,都透出一种闲适雅致有趣的情味,也有深刻睿智的洞见。雅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心境,更是一种品格:即“不事声张的勇敢,稍许的刻板,以及在生活的泥淖里照常煮茶的性格”。 雅致生活并不难得,它在生活的细节里,它是限制中也有更好的生活可能,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内心姿态。内心湛然、平和、从容,让自己能够慢下来、闲下来,细微处,你也可以拥有雅致生活。
大鹤山人词话
郑文焯撰,龙沐勋辑。大鹤山人郑文焯为近代词学大家,批校宋人词集甚多,朱黄满纸,颇具新意,然散落海内藏家。1933年龙沐勋附记:“友人唐圭璋君,方议汇刊词话,属为搜辑遗佚,因拟汇录先生批校各集,兼及遗札中之有关于词学者,为《大鹤山人词话》若干卷,以报唐君,并先揭载本刊(《词学季刊》),为海内治词者之助云。”是编辑录《东坡乐府》(据《彊村丛书》本)批校语二十五则,如《永遇乐》(天末山横)一首,文焯按:“此词又见《石林词》,元刻既无之,毛本又以意题作‘眺望’,当据元刻及叶梦得词,删去此阕。”有的则用评语,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评语云:“煞拍画龙点睛,此亦词中一格。”另有附录“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五通、“大鹤山人词集跋尾”十一则、“大鹤山人论词遗札”二十四则,还有戴正诚辑“大鹤先生手札汇钞”十九则等,对研究郑文焯词学观点皆有助益。《词话丛编》据《词学季刊》辑入。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由门人光深等编,内容包括上堂(二十则)、小参(二则)、茶话(一则)、机缘(五则)、颂古(一则)、印偈(十一首)、杂偈(二十二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