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 周紀一
- 卷二 周紀二
- 卷三 周紀三
- 卷四 周紀四
- 卷五 周紀五
- 卷六 秦紀一
- 卷七 秦紀二
- 卷八 秦紀三
- 卷九 漢紀一
- 卷十 漢紀二
- 卷十一 漢紀三
- 卷十二 漢紀四
- 卷十三 漢紀五
- 卷十四 漢紀六
- 卷十五 漢紀七
- 卷十六 漢紀八
- 卷十七 漢紀九
- 卷十八 漢紀十
- 卷十九 漢紀十一
- 卷二十 漢紀十二
- 卷二十一 漢紀十三
-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
- 卷二三 漢紀十五
- 卷二十四 漢紀十六
- 卷二十五 漢紀十七
- 卷二十六 漢紀十八
-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 卷二十八 漢紀二十
- 卷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 卷三十 漢紀二十二
- 卷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 卷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 卷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 卷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 卷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 卷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 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
- 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 卷四十 漢紀三十二
- 卷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 卷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 卷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 卷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 卷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 卷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 卷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 卷四十八 漢紀四十
- 卷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 卷五十 漢紀四十二
- 卷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 卷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 卷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 卷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 卷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 卷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 卷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 卷五十八 漢紀五十
- 卷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 卷六十 漢紀五十二
- 卷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 卷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 卷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 卷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 卷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 卷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 卷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 卷六十八 漢紀六十
- 卷六十九 魏紀一
- 卷七十 魏紀二
- 卷七十一 魏紀三
- 卷七十二 魏紀四
- 卷七十三 魏紀五
- 卷七十四 魏紀六
- 卷七十五 魏紀七
- 卷七十六 魏紀八
- 卷七十七 魏紀九
- 卷七十八 魏紀十
- 卷七十九 晉紀一
- 卷八十 晉紀二
- 卷八十一 晉紀三
- 卷八十二 晉紀四
- 卷八十三 晉紀五
- 卷八十四 晉紀六
- 卷八十五 晉紀七
- 卷八十六 晉紀八
- 卷八十七 晉紀九
- 卷八十八 晉紀十
- 卷八十九 晉紀十一
- 卷九十 晉紀十二
- 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
- 卷九十二 晉紀十四
- 卷九十三 晉紀十五
- 卷九十四 晉紀十六
- 卷九十五 晉紀十七
- 卷九十六 晉紀十八
- 卷九十七 晉紀十九
- 卷九十八 晉紀二十
- 卷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
- 卷一百 晉紀二十二
- 卷一百0一 晉紀二十三
- 卷一百0二 晉紀二十四
- 卷一百0三 晉紀二十五
- 卷一百0四 晉紀二十六
- 卷一百0五 晉紀二十七
- 卷一百0六 晉紀二十八
- 卷一百0七 晉紀二十九
- 卷一百0八 晉紀三十
- 卷一百0九 晉紀三十一
- 卷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
- 卷一一一 晉紀三十三
- 卷一一二 晉紀三十四
- 卷一一三 晉紀三十五
- 卷一一四 晉紀三十六
- 卷一一五 晉紀三十七
- 卷一一六 晉紀三十八
- 卷一一七 晉紀三十九
- 卷一一八 晉紀四十
- 卷一一九 宋紀一
- 卷一百二十 宋紀二
- 卷一二一 宋紀三
- 卷一二二 宋紀四
- 卷一二三 宋紀五
- 卷一二四 宋紀六
- 卷一二五 宋紀七
- 卷一二六 宋紀八
- 卷一二七 宋紀九
- 卷一二八 宋紀十
- 卷一二九 宋紀十一
- 卷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 卷一三一 宋紀十三
- 卷一三二 宋紀十四
- 卷一三三 宋紀十五
- 卷一三四 宋紀十六
- 卷一三五 齊紀一
- 卷一三六 齊紀二
- 卷一三七 齊紀三
- 卷一三八 齊紀四
- 卷一三九 齊紀五
- 卷一百四十 齊紀六
- 卷一四一 齊紀七
- 卷一四二 齊紀八
- 卷一四三 齊紀九
- 卷一四四 齊紀十
- 卷一四五 梁紀一
- 卷一四六 梁紀二
- 卷一四七 梁紀三
- 卷一四八 梁紀四
- 卷一四九 梁紀五
- 卷一百五十 梁紀六
- 卷一五一 梁紀七
- 卷一五二 梁紀八
- 卷一五三 梁紀九
- 卷一五四 梁紀十
- 卷一五五 梁紀十一
- 卷一五六 梁紀十二
- 卷一五七 梁紀十三
- 卷一五八 梁紀十四
- 卷一五九 梁紀十五
- 卷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
- 卷一六一 梁紀十七
- 卷一六二 梁紀十八
- 卷一六三 梁紀十九
- 卷一六四 梁紀二十
- 卷一六五 梁紀二十一
- 卷一六六 梁紀二十二
- 卷一六七 陳紀一
- 卷一六八 陳紀二
- 卷一六九 陳紀三
- 卷一百七十 陳紀四
- 卷一七一 陳紀五
- 卷一七二 陳紀六
- 卷一七三 陳紀七
- 卷一七四 陳紀八
- 卷一七五 陳紀九
- 卷一七六 陳紀十
- 卷一七七 隋紀一
- 卷一七八 隋紀二
- 卷一七九 隋紀三
- 卷一百八十 隋紀四
- 卷一八一 隋紀五
- 卷一八二 隋紀六
- 卷一八三 隋紀七
- 卷一八四 隋紀八
- 卷一八五 唐紀一
- 卷一八六 唐紀二
- 卷一八七 唐紀三
- 卷一八八 唐紀四
- 卷一八九 唐紀五
- 卷一百九十 唐紀六
- 卷一九一 唐紀七
- 卷一九二 唐紀八
- 卷一九三 唐紀九
- 卷一九四 唐紀十
- 卷一九五 唐紀十一
- 卷一九六 唐紀十二
- 卷一九七 唐紀十三
- 卷一九八 唐紀十四
- 卷一九九 唐紀十五
- 卷二百 唐紀十六
- 卷二O一 唐紀十七
- 卷二O二 唐紀十八
- 卷二O三 唐紀十九
- 卷二O四 唐紀二十
- 卷二O五 唐紀二十一
- 卷二O六 唐紀二十二
- 卷二O七 唐紀二十三
- 卷二O八 唐紀二十四
- 卷二O九 唐紀二十五
- 卷二一O 唐紀二十六
- 卷二一一 唐紀二十七
- 卷二一二 唐紀二十八
- 卷二一三 唐紀二十九
- 卷二一四 唐紀三十
- 卷二一五 唐紀三十一
- 卷二一六 唐紀三十二
- 卷二一七 唐紀三十三
- 卷二一八 唐紀三十四
- 卷二一九 唐紀三十五
- 卷二二0 唐紀三十六
- 卷二二一 唐紀三十七
- 卷二二二 唐紀三十八
- 卷二二三 唐紀三十九
- 卷二二四 唐紀四十
- 卷二二五 唐紀四十一
- 卷二二六 唐紀四十二
- 卷二二七 唐紀四十三
- 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紀四十四
- 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紀四十五
- 卷第二百三十 唐紀四十六
- 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紀四十七
- 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紀四十八
- 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紀四十九
- 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紀五十
- 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 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 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 卷第二百四十 唐紀五十六
- 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 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 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紀六十一
- 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 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 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 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 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紀六十七
- 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紀六十八
-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
- 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紀七十
-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紀七十一
-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
- 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紀七十三
- 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
- 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紀七十五
- 卷第二百六十 唐紀七十六
- 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紀七十七
-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
-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
- 卷第二百六十六 後梁紀一
- 卷第二百六十七 後梁紀二
- 卷第二百六十八 後梁紀三
- 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 卷第二百七十 後梁紀五
- 卷第二百七十一 後梁紀六
- 卷第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
- 卷第二百七十三 後唐紀二
- 卷第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
- 卷第二百七十五 後唐紀四
- 卷第二百七十六 後唐紀五
- 卷第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
- 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
- 卷第二百七十九 後唐紀八
- 卷第二百八十 後晉紀一
- 卷第二百八十一 後晉紀二
- 卷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 卷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
- 卷第二百八十四 後晉紀五
- 卷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
- 卷第二百八十六 後漢紀一
- 卷第二百八十七 後漢紀二
- 卷第二百八十八 後漢紀三
- 卷第二百八十九 後漢紀四
- 卷第二百九十 後周紀一
- 卷第二百九十一 後周紀二
- 卷第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
- 卷第二百九十三 後周紀四
- 卷第二百九十四 後周紀五
- 進書表
猜你喜欢的书
马可·波罗游记
又名《东方见闻录》。著述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是著名的旅行家,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巨商之家。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他从地中海东岸阿迦城启程东进,经叙利亚、伊朗,沿丝绸之路来中国。至元十二年(1275),到达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受元世祖忽必烈盛情款待。很快学会蒙古语和汉语,被留在元政府供职。在大都应差时,常被召入宫中,向元世祖讲述欧洲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又奉命去各省巡视,曾任扬州总管3年,出使过南洋各国,经历十分丰富。每到一地,注意考察风俗民情、物产资源等。他精通中国文化,留住中国17年之久。后自荐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到波斯与波斯王阿鲁浑成婚, 于元成宗元贞元年 (1295) 回到威尼斯。大德二年 (1298) 因参加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战争失败被俘入狱。在狱中口述关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之见闻, 由狱中难友、比萨城作家鲁思梯谦笔录, 是为 《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共分4部分: (1) 记述来华途中各国风貌。(2) 记述元朝前期政治, 备赞中国物产丰富、城市繁荣及文物典章之昌明。(3) 记述中国邻国日本、越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情况。(4) 记述成吉思汗后裔、诸蒙古汗国之间战争和俄罗斯情况。全书所记城市达100多个。特别是对中国的记述更为详备, 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后, 西方开始对东方有了了解, 并十分羡慕东方的繁荣与文明。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 就是受到了此书的影响后出现的伟大事件。
针灸大全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捷法大全》、《徐氏针灸大全》。明徐凤辑。六卷。凤字廷瑞,江右 (今江西省) 人。收集历代针灸文献资料,选辑编次,于正明四年(1439)成书。卷一、二载针灸歌赋。卷三载周身穴法歌,以按经列穴两种形式介绍腧穴,且以歌括概述。卷四、五载窦氏八法流注、梓岐凤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及子午流注、论按时取穴法及针刺手法。卷六主要论述灸法,载定取膏盲俞、定取肾俞、骑竹马灸、灸气穴等几种灸法及特殊定穴法。所择资料,多为歌赋,其中如“十二经脉歌”、“周身经穴赋”、“禁针穴歌” 、“千金十一穴歌”、“经脉气血多少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灵光赋”、“席弘赋”、“标幽赋”等,均为较有影响的针灸歌赋。为综合性针灸著作。书中对经络、腧穴、手法、禁忌、治疗等内容都有记载,并配有插图。内容丰富,简明实用。对于研究针灸学及临床应用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参考书。有金陵三多斋刻本,万历三十三年(1605)金陵唐翀宇刻本,一九五八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医医医
《医医医》,医论著作。三卷。清.孟今氏撰于1902年。本书旨在阐述医治医界弊病的医法,故题名为《医医医》。作者分别指出历代统治者不重视医药,使生民涂炭;有些患者骄奢淫逸,重财轻命自食恶果;有的医生不学无术,误人性命,皆各为一弊。而作者只能医治后者。该书有颇多精辟见解。现有宣统年间铅印《三三医书》本。
名医类案
中医医案。12卷。明江瓘撰。江瓘,字民莹,歙(今安徽歙县)人。自号篁南山人。补诸生。因病而习医,且自药而愈。著《名医类案》。以求达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目的。本书历经20年,未完成。后由其子江应宿继承其业,补撰成书(1549)。本书采集明以前历代名医的临床验案,结合家藏秘方及个人医案。按病症分类为二百零五门,包括急性、慢性传染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医案。各病案均载病者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与治疗,重要的医案后还附按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案类著作,为后代研究疾病史、治疗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信述堂重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缠子
一卷。旧本题周缠子(生卒年不详),国别不详。《汉书·艺文志》无录,今存佚文,本诸子抄,收为墨家第五。 关于缠子,我们已经完全不清楚他的姓名、国别等等资料,甚至生平都不大清楚。唯一知道,他是六国时人,墨家的学徒,与儒家的学徒董无心(《汉书·艺文志》有《董子》一篇,在诸子儒家类)相见论道。 《缠子》一书,汉、隋、唐志皆不著,书亦佚。马总意林始载《缠子》一卷,引其书二节。大概《董子》一书记述二人之事,故亦称《缠子》。今仅存译文六条。收入本诸子抄,为墨家第五。 班固《汉书》、《隋书·经籍志》均未著录该书,唐宋之间,始见征引。由于其书有董无心论难之语,往往又称《董缠子》,盖附见于《董子》书中,非有专书。清人马国翰辑《董子》于儒家,又辑《缠子》入墨家,两书本为一帙,非有两书,用之者不可不戒。现存的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等。
金刚经校勘记
《金刚经》鸠摩罗什的译文,历代来版本经文不同的地方相当多,甚至有影响经义者。民国江味农居士很下过一番功夫,著有<校勘记>及<校正本跋>。将《金刚经》的经文,恢复到明代以前的原样,很有价值。本会制作‘《金刚经》专集’所采用者即是江居士的校正本。因此特将其<校勘记>先行介绍,继之以校正本经文,以供各位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