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
作者:郑樵
南宋郑樵撰。200卷。纪传体通史。记述上古至隋唐3000余年的史事。郑樵博学而著述丰富。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进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等31种书。绍兴二十六年,综合历代史料编成此书。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等。计本纪18卷,自三皇五帝至隋,依各史抄录;世家3卷,分周同异姓;列传108卷,自周至隋;载记8卷,为五代十国;四夷传7卷,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年谱4卷,自三皇五帝至 隋;20略52卷,记上古至唐宋历代典章制度及文化发展。20略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其中多袭用《通典》旧文,惟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史所无。20略为作者用力之作,也是本书的精华。 其中最要者为《艺文》与《校仇》。《艺文略》为宋以前之图书分类目录,著录图书10912部,110972卷。《校仇略》为目录、校仇学之重要著作。旧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但本书是通史,三书并列不当。元大德三山郡刻元明递修本,元至治二年福州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明清版本颇多,通行有清武英殿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二十略》有单行本,名《
章节列表
升序↑- 御制重刻通志序
- 提要
- 通志总序
- 防开列校刻通志诸臣职名
- 通志总目录卷上
- 通志总目录卷下
- 通志卷一
- 通志卷二
- 通志卷三上
- 通志卷三下
- 通志卷四
- 通志卷五上
- 通志卷五下
- 通志卷六上
- 通志卷六下
- 通志卷七
- 通志卷八
- 通志卷九
- 通志卷十上
- 通志卷十下
- 通志卷十一
- 通志卷十二
- 通志卷十三
- 通志卷十四
- 通志卷十五上
- 通志卷十五下
- 通志卷十六
- 通志卷十七
- 通志卷十八
- 通志卷十九
- 通志卷二十
- 通志卷二十
- 通志卷二十一
- 通志卷二十二
- 通志卷二十三
- 通志卷二十四
- 通志卷二十五
- 通志卷二十六
- 通志卷二十七
- 通志卷二十八
- 通志卷二十九
- 通志卷三十
- 通志卷三十一
- 通志卷三十二
- 通志卷三十三
- 通志卷三十四
- 通志卷三十五
- 通志卷三十六
- 通志卷三十七
- 通志卷三十八
- 通志卷三十九
- 通志卷四十
- 通志卷四十一
- 通志卷四十二
- 通志卷四十三
- 通志卷四十四
- 通志卷四十五
- 通志卷四十六
- 通志卷四十七
- 通志卷四十八
- 通志卷四十九
- 通志卷五十
- 通志卷五十一
- 通志卷五十二
- 通志卷五十三
- 通志卷五十四
- 通志卷五十五
- 通志卷五十六
- 通志卷五十七
- 通志卷五十八
- 通志卷五十九
- 通志卷六十
- 通志卷六十一
- 通志卷六十二
- 通志卷六十三
- 通志卷六十四
- 通志卷六十五
- 通志卷六十六
- 通志卷六十七
- 通志卷六十八
- 通志卷六十九
- 通志卷七十
- 通志卷七十一
- 通志卷七十二
- 通志卷七十三
- 通志卷七十四
- 通志卷七十五
- 通志卷七十六
- 通志卷七十七上
- 通志卷七十七下
- 通志卷七十八上
- 通志卷七十八下
- 通志卷七十九上
- 通志卷七十九下
- 通志卷八十上
- 通志卷八十下
- 通志卷八十一
- 通志卷八十二
- 通志卷八十三上
- 通志卷八十三下
- 通志卷八十四上
- 通志卷八十四下
- 通志卷八十五上
- 通志卷八十五下
- 通志卷八十六
- 通志卷八十七
- 通志卷八十八
- 通志卷八十九
- 通志卷九十
- 通志卷九十一
- 通志卷九十二
- 通志卷九十三
- 通志卷九十四
- 通志卷九十五
- 通志卷九十六
- 通志卷九十七
- 通志卷九十八上
- 通志卷九十八下
- 通志卷九十九
- 通志卷一百
- 通志卷一百一
- 通志卷一百二上
- 通志巻一百二下
- 通志卷一百三
- 通志卷一百四
- 通志卷第一百五
- 通志卷一百六
- 通志卷一百七上
- 通志卷一百七下
- 通志卷一百八
- 通志卷一百九上
- 通志卷第一百九下
- 通志卷一百十
- 通志卷一百十一上
- 通志卷一百十一下
- 通志卷第一百十二
- 通志卷一百十三上
- 通志卷一百十三下
- 通志卷一百十四
- 通志卷一百十五上
- 通志卷一百十五下
- 通志卷一百十六
- 通志卷一百十七
- 通志卷一百十八上
- 通志卷一百十八下
- 通志卷一百十九
- 通志卷一百二十
- 通志卷一百二十一上
- 通志卷一百二十一下
- 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 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 通志卷一百二十四上
- 通志卷一百二十四下
- 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 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 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 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 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上
- 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下
- 通志卷一百三十
- 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 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 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 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 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 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 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 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 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通志卷一百四十
- 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 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 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 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 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 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 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 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 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上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下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 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 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 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 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 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 通志卷一百六十
- 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 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 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 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 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 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 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 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 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 通志卷一百七十
- 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 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 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 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 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 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 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 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 通志卷一百八十
- 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 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 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 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 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 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 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 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 通志卷一百九十
- 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 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 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 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 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 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 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 通志卷二百
猜你喜欢的书
巾箱说
笔记。清金埴(1663-1740)撰。一卷。埴有《不下带编》已著录。是书乃未完稿,当是晚年之作。约二万字。内容与《不下带编》近似,或重复。亦多载旧闻。由于作者长期随父任居山东,故于山东名人轶事、风土人情记载尤详。亦有考证经史、品评诗文部分,且详记作者与当时文人如洪升等人的交往。有民国初年《古学丛刊》本,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等。
学易记
九卷,元李简著。自序称:“在东平时,与张中庸、刘佚庵、王仲徽聚诸家《易》,节解取之。张与王意在省文, 刘之设心务归一说,仆之所取,宁失之多,以俟后来观者去取。”又称:“己未(1319年)岁取向所集,重加去取。”则始博终约,盖非苟作,故多根据之说。《通志堂经解》本。此书以采辑历代《易》家之说为主,凡录《子夏易传》以下六十四家解说,一一标明姓氏;或有集数人之说为一条者,亦注曰“兼采某某”;又有不注者,则为李简自立之新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大抵仿李鼎祚《集解》、房审权《义海》之例。
跻春台
清末白话短篇公案暨世情小说集。1914年成文堂存板,每卷目录后有“凯江省三子编辑”之语。首光绪己亥(1899)铜山林有仁序,谓:“中邑刘君省三,隐君子也。杜门不出,独著劝善惩恶一书,名曰《跻春台》。列案四十,明其端委,出以俗言,兼有韵语可歌,集成四册。”每册一卷,每卷十篇, 以元、 亨、利、贞标之。“积善必有余庆而余殃可免,作善必召百祥而降殃可消,将与同人共跻于春台,熙熙然受天之祐,是省三著书之意也。”主要内容包括:元集、双金钏、十年鸡、东瓜女、过人疯、义虎祠、仙人掌、失新郎、节寿坊、卖泥丸、哑女配、亨集、捉南风、巧姻缘、白玉扇、六指头、审豺狼、万花村、栖凤山、川北栈、平分银、吃得亏等。
书经衷论[四库本]
四卷。清张英撰。此书不载《尚书》全文,仅于每篇标立题目,逐条说解。其所说解,计虞书六十三条、夏书三十二条、商书五十二条、周书一百六十七条。该书说解,博采前人旧说,不为门户所拘,亦不专主一家,取舍之间,多以己意折衷之,持论较为平实、公允;旧说不足采者,则直抒己意、自为说解,见解颇为精当。《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虽卷帙无多,而平正通达,胜支离蔓衍多矣。”此书有《张文端公全集》本。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著。作者用英文写成1937年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成为当时美国的畅销书。经林语堂特许,由黄嘉德译成中文,1939年西风社出版。此书的第二个译本,由越裔翻译,1940年上海世界文化社出版。《生活的艺术》全书共14章,每章之内又有若干小节,是一部全面性评论著作。林语堂对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独特的认识,在本书中,他说:“一个民族产生过几个大哲学家设什么希罕,但一个民族都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他通过谈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把中国人的哲学概括为“抒情哲学”、“闲适哲学”、“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很显然,林语堂所强调的中国人的“非功利性”、“幽默色彩”、“达观精神”、“热爱生命、善于享受悠闲”等人生态度,实际上主要讲的是道家文化。可以说,他是站在老庄思想、道家立场来评判中国文化的。正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林语堂发表了自己对生活的某些感受。本书共由八章组成,分别阐述了以下问题:醒觉、关于人类的观念、论近人情、谁最会享受人生、生命的享受、生活的享受、文化的享受以及思想的艺术等等。作者所表述的只是个人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是个人的观点,而并不想创立不朽的真理或是客观哲学,所以,读来倍觉亲切,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作者所表现的观念也是中西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的,但却已经变成作者自我的一部分,已在作者的生命里生根。所以,全书显得自然纯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作者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所以,观察一切也似乎比较清楚、便当,没有正统哲学家的那些框框,大多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创立自己独特的见解。
茅氏近思录集注
十四卷。清茅星来撰。茅星来字岂宿,乌程人。康熙间诸生。朱熹《近思录》,宋以来注释颇多,善本甚少,唯叶采《集解》至今盛行。余下注本,有的粗率肤浅,有的解所不必解,而稍费拟议者则避而不注,有的彼此错乱,字句讹舛。因之星苦思精研,拟注新解。取周、张、《二程全书》及宋元《近思录》刊本,参校同异。凡近刻舛错者,悉从朱子考正错简之例,各注本条之下。又会萃众说,参以己见,为之支分节解。对于名物、训诂尤详。




![书经衷论[四库本]](/d/file/books/165e34a5c0dfe7107309a2c6cfa88fa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