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
作者:郑樵
南宋郑樵撰。200卷。纪传体通史。记述上古至隋唐3000余年的史事。郑樵博学而著述丰富。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进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等31种书。绍兴二十六年,综合历代史料编成此书。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等。计本纪18卷,自三皇五帝至隋,依各史抄录;世家3卷,分周同异姓;列传108卷,自周至隋;载记8卷,为五代十国;四夷传7卷,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年谱4卷,自三皇五帝至 隋;20略52卷,记上古至唐宋历代典章制度及文化发展。20略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其中多袭用《通典》旧文,惟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史所无。20略为作者用力之作,也是本书的精华。 其中最要者为《艺文》与《校仇》。《艺文略》为宋以前之图书分类目录,著录图书10912部,110972卷。《校仇略》为目录、校仇学之重要著作。旧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但本书是通史,三书并列不当。元大德三山郡刻元明递修本,元至治二年福州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明清版本颇多,通行有清武英殿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二十略》有单行本,名《
章节列表
升序↑- 御制重刻通志序
- 提要
- 通志总序
- 防开列校刻通志诸臣职名
- 通志总目录卷上
- 通志总目录卷下
- 通志卷一
- 通志卷二
- 通志卷三上
- 通志卷三下
- 通志卷四
- 通志卷五上
- 通志卷五下
- 通志卷六上
- 通志卷六下
- 通志卷七
- 通志卷八
- 通志卷九
- 通志卷十上
- 通志卷十下
- 通志卷十一
- 通志卷十二
- 通志卷十三
- 通志卷十四
- 通志卷十五上
- 通志卷十五下
- 通志卷十六
- 通志卷十七
- 通志卷十八
- 通志卷十九
- 通志卷二十
- 通志卷二十
- 通志卷二十一
- 通志卷二十二
- 通志卷二十三
- 通志卷二十四
- 通志卷二十五
- 通志卷二十六
- 通志卷二十七
- 通志卷二十八
- 通志卷二十九
- 通志卷三十
- 通志卷三十一
- 通志卷三十二
- 通志卷三十三
- 通志卷三十四
- 通志卷三十五
- 通志卷三十六
- 通志卷三十七
- 通志卷三十八
- 通志卷三十九
- 通志卷四十
- 通志卷四十一
- 通志卷四十二
- 通志卷四十三
- 通志卷四十四
- 通志卷四十五
- 通志卷四十六
- 通志卷四十七
- 通志卷四十八
- 通志卷四十九
- 通志卷五十
- 通志卷五十一
- 通志卷五十二
- 通志卷五十三
- 通志卷五十四
- 通志卷五十五
- 通志卷五十六
- 通志卷五十七
- 通志卷五十八
- 通志卷五十九
- 通志卷六十
- 通志卷六十一
- 通志卷六十二
- 通志卷六十三
- 通志卷六十四
- 通志卷六十五
- 通志卷六十六
- 通志卷六十七
- 通志卷六十八
- 通志卷六十九
- 通志卷七十
- 通志卷七十一
- 通志卷七十二
- 通志卷七十三
- 通志卷七十四
- 通志卷七十五
- 通志卷七十六
- 通志卷七十七上
- 通志卷七十七下
- 通志卷七十八上
- 通志卷七十八下
- 通志卷七十九上
- 通志卷七十九下
- 通志卷八十上
- 通志卷八十下
- 通志卷八十一
- 通志卷八十二
- 通志卷八十三上
- 通志卷八十三下
- 通志卷八十四上
- 通志卷八十四下
- 通志卷八十五上
- 通志卷八十五下
- 通志卷八十六
- 通志卷八十七
- 通志卷八十八
- 通志卷八十九
- 通志卷九十
- 通志卷九十一
- 通志卷九十二
- 通志卷九十三
- 通志卷九十四
- 通志卷九十五
- 通志卷九十六
- 通志卷九十七
- 通志卷九十八上
- 通志卷九十八下
- 通志卷九十九
- 通志卷一百
- 通志卷一百一
- 通志卷一百二上
- 通志巻一百二下
- 通志卷一百三
- 通志卷一百四
- 通志卷第一百五
- 通志卷一百六
- 通志卷一百七上
- 通志卷一百七下
- 通志卷一百八
- 通志卷一百九上
- 通志卷第一百九下
- 通志卷一百十
- 通志卷一百十一上
- 通志卷一百十一下
- 通志卷第一百十二
- 通志卷一百十三上
- 通志卷一百十三下
- 通志卷一百十四
- 通志卷一百十五上
- 通志卷一百十五下
- 通志卷一百十六
- 通志卷一百十七
- 通志卷一百十八上
- 通志卷一百十八下
- 通志卷一百十九
- 通志卷一百二十
- 通志卷一百二十一上
- 通志卷一百二十一下
- 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 通志卷一百二十三
- 通志卷一百二十四上
- 通志卷一百二十四下
- 通志卷一百二十五
- 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 通志卷一百二十七
- 通志卷一百二十八
- 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上
- 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下
- 通志卷一百三十
- 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 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 通志卷一百三十三
- 通志卷一百三十四
- 通志卷一百三十五
- 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 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 通志卷一百三十八
- 通志卷一百三十九
- 通志卷一百四十
- 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 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 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 通志卷一百四十四
- 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 通志卷一百四十六
- 通志卷一百四十七
- 通志卷一百四十八
- 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上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下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 通志卷一百五十二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 通志卷一百五十四
- 通志卷一百五十五
- 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七
- 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 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 通志卷一百六十
- 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 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 通志卷一百六十三
- 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 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 通志卷一百六十六
- 通志卷一百六十七
- 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 通志卷一百六十九
- 通志卷一百七十
- 通志卷一百七十一
- 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 通志卷一百七十三
- 通志卷一百七十四
- 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 通志卷一百七十六
- 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 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 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 通志卷一百八十
- 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 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 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 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 通志卷一百八十五
- 通志卷一百八十六
- 通志卷一百八十七
- 通志卷一百八十八
- 通志卷一百八十九
- 通志卷一百九十
- 通志卷一百九十一
- 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 通志卷一百九十三
- 通志卷一百九十四
- 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 通志卷一百九十六
- 通志卷一百九十七
-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
- 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 通志卷二百
猜你喜欢的书
维吉尔之死
赫尔曼·布洛赫是自由形式的大师,他的小说把诗歌、小说叙事与哲学论说艺术结合起来,试图用对位逻辑与即时动态音乐手段激发语言的生命力。比乔伊斯更激进的是,他颠覆了一般小说要依靠的时间结构和线性进程。 小说《维吉尔之死》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水”、“火”、“土”、“气”,每部分代表着四重奏的一个乐章,在每个“乐章”中,小说的节奏都意图折射相应的音乐节拍。维吉尔作品中出现的神化人物都来到了他的意识中,他被他在《埃涅阿斯纪》中曾经赞颂的社会的堕落而震惊,决定焚毁自己的诗稿,但被他的好友奥古斯都阻止了。小说的最后一章是维吉尔的幻觉,他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来到了造物的初始之时,见到了和圣经所载相反的创世景象,最终到了言语和文字无法言说的地方。
王后的项链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历史小说,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路易十六宫廷中的一个真实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国大革命前夕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路易十六王朝的真实写照。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夜访旧王室的一个落魄失意的后裔拉莫特夫人,对她慷慨解囊,好意相助。拉莫特夫人阴险毒辣、野心勃勃、反而恩将仇报。她怂恿王后买下一串价值连城的钻石项链,又利用了罗昂主教对王后的痴情、费尽心机,制造骗局,从中骗取了项链,几乎使王后身败名裂,最后,她终于被识破,打上烙印后锒铛入狱。
宝晋英光集
八卷。宋米芾撰。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龙门居士等,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北宋书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 “宋四家”。因母侍宣仁后,补为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米芾以书画名,而文章亦颇不俗,韩驹称“芾之诗有恶无凡”,岳珂序中引《思陵翰墨志》曰:“芾之诗文,语无蹈袭,出风尘之上。觉其词翰同有凌云之气。”敏行 《独醒杂志》亦载:“苏轼尝言,自海南归,舟中闻诸子诵所作古赋,始恨知之之晚。”米芾书画甚得王羲之笔意,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自成一家。王安石曾摘其诗句于扇上,苏轼亦喜誉之冠服。米芾性情豪爽,清高自傲,因其举止颠狂,故人称 “米颠”。平生所作,不录一篇投王公显贵,而遇知己索一、二篇,则亲往送之。元丰时,至金陵识王安石,过苏州时识苏轼,皆不执弟子礼,可见其性格自负之至。集名“宝晋”为芾之斋名,“英光”乃其堂名,合二名以名一书,古无是例。著有《书史》、《画史》、《砚史》、《宝章待访录》等。此集卷端有岳珂《序》,称:南渡之后,米芾诗文皆散佚,岳珂官润州时,采其遗文汇为一编,即此书。此书卷一为赋,卷二、三为古诗,卷四、卷五为律诗。卷六为序、记、赞、偈、铭,卷七为碑文、墓表、题跋,卷八为杂著、榜文、札子。岳珂《序》引《思陵翰墨志》称:“芾之诗文语无蹈袭,出风烟之上,觉其词翰似有凌云之气。”其传世有《四库全书》本,明清抄本。
谈虎偶录
文虎小道也,然非心灵手敏者,不足以语此。灯谜。以古籍中文句、诗句或人名、地名为谜底的谜语。形容猜谜如射虎难中,故称。又称灯虎。
锡金团练始末记
华翼纶撰。一册,钞本,常熟图书馆藏。内涉太平天国叛将钱桂仁、熊万荃等与豪绅徐佩瑗、华翼纶勾结事,也涉清朝利用徐、华作内应等情。已收入《太平天国资料》。
孟子译注
《孟子》研究著作。杨伯峻撰。伯峻湖南湘潭人,幼读经书好古文,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华书局编审,文物局咨询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重要著作有《列子集释》、《论语译注》、《春秋左传注》、《文言语法》、《杨伯峻学术论文集》等。是书正文由原文、译文、注解三部分构成。原文依赵岐体例分为十四卷,两卷合为一篇。译文按章直译,尽量保持原文风格,力求流畅明白,间有意译。注解以朱熹《集注》、焦循《正义》为主要依据,广搜博采,吸取诸家菁华。注释内容包括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并作了简要考证和必要的校勘。书后附有《孟子词典》以备查考翻检。卷首《导言》,论述了孟子生平、《孟子》作者、篇章及对孔子的发展等问题。作者赞同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是孟子所作,万章之徒参与其事。作者认为孟子对孔子观念的取舍、发展有三:一是“天命”。孟子论“天”,有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却没有主宰之天,而其中带有“民意”的理义之天为孔子所无。二是“仁义”。孔子讲仁,孟子仁义并言,孔子重视人的生命,孟子更重人民的生存权,由此其“君臣关系”观念也比孔子进步。三是性善论,其实际含义是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并且他还承认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因而重视自我修养。最后认为孟子政治主张是保守的,甚至有些是倒退的。杨伯峻的《孟子译注》是现代较有影响的译注本,中华书局1960年初版,后多次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