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朝彤史拾遗记
作者:毛奇龄毛奇龄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淞隐漫录
笔记小说。又名《后聊斋志异图说》、《绘图后聊斋志异》。清王韬(1828—1897)撰。十二卷。韬有《王弢园尺牍》已著录。是书为作者晚年所作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淞隐漫录》的体裁和题材都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取材范围较《聊斋志异》广,包括多篇关于日本艺妓(《记日本女子阿传事》、《柳桥艳迹》、《《桥北十七名花谱》、《东瀛才女》)和欧洲美女(《媚丽小传》)的故事。《淞隐漫录》是王韬“追忆三十年来所见所闻,可歌可愕之事,聊记十一,或触前尘,或发旧恨...时与泪痕狼藉相间。”
滇游记
一名《云南纪游》。1卷。清陈鼎撰。约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前后。多记云南山川、草木及古迹,略于人事,凡50余条。其中大理地区资料较详,约占全书之半,系录自《洱海丛谈》。对研究大理白族地区史迹有参考价值。或与《黔游记》合刊,称《滇黔游记》。
救伤秘旨
赵廷海著。赵廷海,字兰亭,清朝道光、咸丰(公元1821~1861年)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收集了流传民间技击家跌打秘方编成该书,于咸丰2年(1852年)刊行。此书不分卷次,介绍拳击伤和骨折处理步骤及治疗方剂,载有“十二时气血流注歌”,36个大穴图说和救治方药。书内用药精炼,仅载方6首和“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后有《救伤秘旨续刻》载“跌打损伤辨生死诀”、“破伤总论”和“整骨接骨夹缚手法”,记录了损伤重症鉴别诊断,开放创伤处理和近20个部位骨折整复固定方法,记录34大穴伤损的治疗方药,用药与前36穴相似,此书是少林寺派治伤经验的高度概括。韦以宗作校释,1988年与《跌损妙方》合刊,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古潭的声音
现代独幕话剧。田汉著。初载《南国周刊》1卷1期(1928年9月)。1929年修改,增加一个人物,再发表于《南国月刊》1卷2期(1929年6月1日),这个剧,从剧名看一种诗意(甚至是禅意)的象征,其主题是作者由读日本诗人芭蕉翁的诗句“古潭蛙跃入,止水起清音”得来的。整个剧给人的感觉只是这个从远方漂泊归来的诗人在赞美他从“尘世的诱惑”中救出来的舞女,给一个肉的迷 醉的人以灵魂的醒觉。在这里田汉表现了“灵与肉”的主题。在剧中,“鞋”和“潭”的意象是一种女性的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在剧中,诗人见舞女留下的高跟丝履,取一只来玩,“你看她还穿这双鞋!这要算她过去快乐生活的唯一的纪念了。……啊,鞋,和踏在你上面的脚和腿是怎样的一朵罪恶的花,啊!怎样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啊!……为什么一双人工做的小小高跟鞋,一上了她的脚就会变成一对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的魔鬼!”在这里,诗人对于鞋的迷恋, 以致可以引诱诗人和她一样跳入深潭是令人深思的。如果说,“鞋”是一种引诱, 那么“潭”则是一种回归。剧中的古潭,象征着生命的归宿,是“漂泊者的母胎”, “漂泊者的坟墓”,而最神秘的是舞女愿意投身于古潭去听那里面“发出的一种声音”。最后诗人自己也挡不住“古潭的诱惑”,纵身跳入了古潭。
诗词格律
王力所写的讲述诗词格律基本知识的书。为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 中的一种,收入《文集》 第15卷(据《丛书》 本1977年第2版)。本书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除“引言” 外,共4章: 第1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讲诗词的韵、四声、平仄和对仗的基本知识; 第2章 “诗律”,讲诗的种类、律诗的韵、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对仗、绝句、古体诗; 第3章 “词律”,讲词的种类、词谱、词韵以及词的平仄和对仗; 第4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讲诗词节奏、诗词的语法特点。本书的 “结语” 强调: 任何规律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格律也不能是例外;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但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先要熟谙格律,才能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
《宣宗成皇帝实录》(清实录道光朝实录)476卷。全称为《大清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实录》。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咸丰皇帝继位之初,令大学士文庆、花沙纳等开馆纂修,至咸丰六年 (1856) 十一月成书。书中记载了旻宁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继位,至道光三十年正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道光年间是清朝国势明显衰弱的开端,特别是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而被迫签定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走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较多地保存了这一时期的有关史料,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清史及鸦片战争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