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大纲

作者:萧一山
清史大纲

萧一山清史研究代表作,于1944年撰成,主要表达了他的“民族革命”观点,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一半以上。全书共分为十章四十节,其中第五、七、八、九、十章为关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政府受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边疆危机、中日关系及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以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事叙述,贯穿了国人自强御侮的“民族革命”主旨。第六章叙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对辛亥革命有“先机之启示”。前四章则简略记述从后金汗国至鸦片战争间二百余年的历史。全书言简意赅,引证精当,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经世”目的,可谓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萧一山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吴都文粹

地方诗文总集。十卷,卷三至卷七为诗。宋郑虎臣编纂。郑虎臣字景兆,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为会稽尉。南宋德祐初,自请监押奸臣贾似道,押至漳州木绵庵,椎杀之。郑虎臣为吴中巨富,热心当地文献,辑此书以存苏州风土演变痕迹。吴中,宋代称平江府,包括今江苏苏州、吴江、昆山、常熟、太仓、嘉定等地。书中所收皆为历代至南宋有关吴中诗文,作者未必皆为吴人。所选录诗以东吴陆机《吴趋行》开篇至宋为止。入选作品多有考订文字,有助于考察古代吴中风俗及其演变。如唐皮日休《鱼斗》诗后,皮自注:“吴中卖鱼论斗。”编者又注云:“鱼斗者,吴俗以斗数鱼,今以二斤半为一斗,买卖者多论斗,自唐至今如此。”皮日休《登初阳楼》后,编者注云:“初阳楼在郡池上,既曰初阳,宜占东城,今废。”其他在咏“齐云楼”、“馆娃宫”、“响屟廊”、“采香径”、“长洲苑”、“蠡口”等名胜之后,皆有长注,对这些遗迹有较为详密的考订。此编初刊于宋末,后多以钞本传世。康熙六十年(1721)娄东施氏以活字板刊行,此本多舛谬;而一些抄校本,如乾隆间钱枚手抄本、黄丕烈手校抄本则较好。《四库全书》据施氏活字本著录。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居济一得

水利志。清张伯行(1652—1725)撰。八卷。伯行,字孝先,号敬庵, 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进士,官礼部尚书,著有《正谊堂文集》。此书系作者任治河大吏期间参考古籍、总结经验的心得笔记。当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成书。约十五万字。收运河总论、运河源委、戴村坝议、袁家口放船之法、东省湖闸情形、治河议、治河总论、黄淮水利、河漕类纂等二百三十四篇。以治河实践经验为主要内容,同时提出若干水利工程理论。其中运河总论、黄淮水利、条陈通会河、河漕类纂、治河总论等篇侧重理论,其余部分多记某一具体工程。仅闸坝工程即达百余处。作者十分注重前人成功的治河方法,博引宋元以后治水专家的重要经验和言论,尤具史料价值。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本,《正谊堂全书》本。

海客论

海客论,唐末五代渤海国人李光玄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称渤海国海客李光玄人中华访道,初遇道人授以服气导引之术,继遇元寿先生授以还丹之道,遂撰成此论。按《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收入李光玄撰《金液还丹百问诀》一卷,其内容与本篇基本相同,但文字多出三页,当为同书之不同版本。

春秋公羊传

儒家经典之一。又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旧题战国公羊高撰。开始只是口耳相传,汉初成书,据称由汉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子都)写成文字。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阐释、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但大半逞胸臆,不合本旨,史事记载较略,历代今文经学家常用它作为议论时政的工具,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注本有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唐代徐彦《公羊传疏》、清代陈立《公羊义疏》等。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凡二卷。唐代法照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略称五会法事赞。内容分序文及本文二部分。此书相对于广本(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乃简略记述五会念佛之仪则。广、略二本皆述同一五会念佛之行仪,然广本分十门详述,略本则无章段;广本叙述行法事者必念诵阿弥陀经并载经文,略本则无。注疏有演底五卷(东日)、探赜一卷(东日)、名数二卷(良义)等。

五蕴皆空经

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