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
作者:胡适
胡适著。是一部记述作者自己生活经历的传记。写于1930年至1932年间。最初分载于《新月》杂志上,193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86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胡适自传》时,收此书为《自传》之一种。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作者原打算将四十年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一气写成,但未果。现在流行的《四十自述》实际上只是他第一阶段即从出生后到留学之前生活的记述,所记仅为19年间的经历。全书连序幕共六章。序幕为《我的母亲的订婚》,第一章为“九年的家乡教育”,第二章为“从拜神到无神”,第三、四章为“上海”,第五章为“我怎样到外国去”。作者以自己生活发展的时间顺序,真实地介绍了自己幼时在家乡读书的生动而有趣的经历,勾勒了自己从小的思想发展倾向,表现了在上海求学的过程,记述了报考留学生的原因和经过。主要特点是真实而不隐讳,生动而不枯燥。既写出了自己幼时的聪慧,也介绍了自己在上海期间的一时误入歧途;既写出了母亲的慈爱,反映了母亲崇高品格对作者的重要影响,又写出了母亲的严格。作者并不是以流水帐的方式而是选取有意义的对自己具有影响的人和事来突出传主的生活发展的脉络,结构因而显得严谨,内容也相当集中。作品情感真切,尤其是写自己的母亲,倾注了深厚的敬仰之情
猜你喜欢的书
蕉轩随录
《蕉轩随录》,十二卷。清方浚师(生卒年不详)撰。方浚师字子严,咸丰举人,官至永定河道。此书杂记一些遗闻琐事,还有一些经史考证、诗文评论方面的内容。全书每卷有目次,记载较为杂乱,书中观点反对清代学者黄宗羲、阎若璩、包世臣等人的论述及学说,而盛赞吕留良、袁枚等人。有同治十一 (1872年)年间刊本。
观音菩萨传奇
《观音菩萨传奇》明清小说之一,四十回。作者:不题撰人。据明朝朱鼎臣《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清末曼陀罗室主人《观音菩萨传奇》等书改编而成。 主要叙述观音身世、刻苦修行与济世救人的故事。描述了观音菩萨不凡的身世,历尽千般磨难的修行经历和大慈大悲与人为善,不辞辛劳地济物利生的动人故事。佛教文化给中国文学带来新的题材、意境和结构,不但刺激文学家们的想象力,促进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而且佛和菩萨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救苦救难的故事,在旧时代对生活在困苦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是精神寄托之处。缘此,促使观音从佛殿中的莲台上走下来,走上了戏台,走进了戏剧和文学之中,而被广泛传扬。
萧闲老人明秀集注
金词别集。6卷(原缺卷4—6,仅存3卷)。蔡松年撰,金魏道明注。蔡松年字伯坚,家乡别墅有萧闲堂,遂自号萧闲老人。“明秀”为其别墅一小石山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萧闲集》6卷,今已不传。《明秀集注》有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本。清人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据金残本《明秀集注》3卷辑词72首钞刻。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又据《中州乐府》补10首,据《阳春白雪》补2首。唐圭璋《全金元词》据《滹南诗话》又补断句2则。金人元好问《中州乐府》谓“百年以来,乐府推伯坚与吴彦高,号‘吴蔡体’。”《金史》亦称蔡松年“文词清丽,尤工乐府”。蔡松年的词,风格接近苏轼豪放中超旷简远的一面,主要抒写“萧闲”淡泊的襟怀。
清史列传选
《清史列传》80卷,不著编撰人,又无序跋,莫详来源。书中记录了清代300年间著名人物的传记,共有2894篇,分为宗室王公、大臣、忠义、儒林、文苑、循吏、贰臣、逆臣等八门。叙事较《清史稿·列传》详备,又可补订《清实录》之遗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28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出版了这部《清史列传》,分装80册。这是该书唯一的一个版本。为了适应现代研究工作和读者的需要,也为了纠正排印本中的讹误和不足,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承担了对本书的标点、校勘工作。他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和书籍,并据清国史馆所修大臣列传稿体及《满汉名臣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国史列传》等书与原书逐一校勘,拾遗补缺,订误纠失,改正了原书中的错讹,并写出了2000多条校勘记,达10万言之巨。并对全书加标点分段,还编制了新的以四角号码排列的人名索引。既大大地提高了该书的质量,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研习和使用。新的点校本《清史列传》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分装20册。
金刚般若经义疏
六卷。唐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条。《金刚般若罗蜜经义疏》续藏经本作四卷,题名为胡吉藏法师撰,前有序一篇。卷一为玄义,有十重,即: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译,八明验,九章段,十正释文。是为鸠摩罗什译本作义疏。其科判全经为序正说流通三分,各分二段。正说之中,释须菩提问。取论议为四问,一问发心,二问应往,三问修行,四问降伏。魔说中分三大章。初门答问以明因,断疑以辨果。信受门分遮无信,明有信。格量门分外施,内施、释迦往因。该义疏对解经有一定帮助,现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简称《律钞资持记》、《资持记》。律学著述。宋元照撰。三卷(或十六卷)。系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的注释书。据元照自序称,《四分律》译传东土,“虽九代相承,而六师异辙”,故在随文注释之前,略标五例:“一曰定宗、二谓辨教、三叙引用、四明破立、五示缺疑”,以明本书宗旨。本书注释详尽,以法华开显圆意,为《四分律》学者所共推重。现存宋刻本,并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