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录

作者:沈亚之
新城录

《新城录》生动地记录了唐朝名将裴度、李曜在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叛时,在寿春之南霍丘万胜冈筑城御敌与平叛的经过。系作者客于寿春时亲闻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五二著录其文,今据以标点整理。

猜你喜欢的书

茶录

茶录

明代茶书,冯时可撰,1卷。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松江华亭(治今上海)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累官湖广参政,所至有政声,尤以著述为天下所重。撰有《易说》、《诗意》、《左氏释》、《左氏讨》、《上池杂识》、《雨航杂录》及《严栖》、《石湖》、《西征》、《北征》、《金阊》、《天池》、《竒茹》诸稿。事具《明史》卷二○九等。此书仅见《续说郛》(卷三七)本、《古今图书全集》本。全文仅5条,凡500字左右。不像出于有文名的冯氏之手,更不像有条理的专著,疑当为《续说郛》编者拼凑冯氏之说敷衍成篇,这在《续说郛》编者是司空见惯的拿手好戏。

刑幕要略

刑幕要略

清朱子勋记录,张廷骧校勘。1册。本书记录了一些幕吏老手办理刑幕事务的经验举要。内有办案、名例、职制、公式、户役、田宅、婚姻、仓库、市廛、仪制、军政、邮驿、盗贼、人命、斗殴、诉讼、受赃、诈伪、捕亡、断狱、营造等目。记述了办理刑幕事务的经验要诀。1892年浙江书局刊印,集于《入幕须知五种》第6册。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灵宝玄微妙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上清金阙后圣帝君传授,言存思斗中精光,吞服紫炁之法。其行法要诀分为两种。其一为《三元真一经》法,以春分、秋分、冬至、六月一日或十五日,夜半之时分别向东、南、西、北及西南方,瞑目存思身中三一、三卿之神与我同登北斗阳明、丹元、阴精、北极、天关等五星,吞服紫气或四色之气,久之即有神授我真光和绛书宝文。其二为《五斗真一经法》,依规定时日,存思身中三一神出游虚空,飞至北斗,自身亦乘紫气上登北极星,并咽液、吐气、唸咒,修持既久,可以成仙。以上两种法术源于早期上清派。《云笈七签》卷四九载《金阙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经口诀》、《守五斗真一经口诀》,其内容与本篇大致相同。

围炉诗话

围炉诗话

诗论。清人吴乔撰。六卷。乔一名殳,字修龄,江苏昆山人。生卒年未详,约生活于顺治间。此编《四库总目提要》作八卷,不知所据。通行本为六卷。有吴氏自序及黄廷鉴、张海鹏跋。因作者于康熙二十年(1681)“与东海诸英俊围炉取暖”,“驰高论,发大笑”,“有及于吟咏之道者”,故以“围炉”名。有《清诗话续编》本。此书论诗宗旨是“意为主将”说,强调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于盛唐诗人最折腰杜甫,以其诗“篇篇有意”,对李商隐诗也很欣赏,屡加引证,指出其《有感》二长律“为甘露之变而作。”“意为主将”说强调以意驭词,而不可由字句来夺帅,提醒人们莫犯“以句害意”之病。“有意则有声色(声调铿锵、词采绚烂)如‘香稻啄残鹦鹉粒’亦善,无声色如‘杖藜叹世者谁子’亦善。无意总不善。”

东坡先生年谱

东坡先生年谱

年谱。一卷。宋王宗稷编。宗稷五羊(广州别称)人。年谱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苏轼生于眉山编起,逐年排比,止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六十六岁卒于常州。书写格式基本固定,在编年后先点明是年苏轼岁数,下述苏轼此年重要行事,然后主要以苏轼集中有关资料为依据进行注释。此谱成卷较早,疏漏不少,邵长蘅、查慎行补注苏诗,称其于作诗岁月编次多误,然《四部备要》本《东坡先生年谱》后有刊行者附语说:“《东坡先生年谱》,其援引多以《大全集》为据,虽若未尽善,然稽考先生出处,大略用心亦专矣。”《东坡先生年谱》向附《东坡七集》本、《东坡集》本,东坡集子在北宋末南宋初就有过多种刻本,如“汴本”、“浙本”、“蜀本”等,现存较早的七集本是明成化四年(1468)江西吉安府守程宗重刊宋本,清康熙三十八年(1689)宋荦所刻的邵长蘅删补本,对此年谱进行了订正,《四部备要》本附有王宗稷的《东坡先生年谱》,属于成化本系统。

大乘二十二问

大乘二十二问

亦称《大乘二十二问本》。佛教著述。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尾题:“丁卯年(787)三月九日写毕,比丘法灯书。”罗列有关大小乘教理、教义、教史方面的问题共二十二个,诸如涅槃、三身、佛性、真如、空有、十地菩萨、三乘异同、部派分裂等等,然后以“谨对”答之。乃是昙旷为回答吐蕃赞普关于佛法之垂询而撰。解释深入浅出,是研究昙旷思想及吐蕃占领时期敦煌佛教状况的珍贵资料。第二十二问论部派分裂虽主要取材于《异部宗轮论》等著作,但也提供不少新材料,如部派的划分与律藏的关系、各部派的流布等,是研究后期部派的重要资料。研究者或认为《大乘二十二问》的出现与在桑耶寺举行的吐蕃僧诤有着内在的联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有疏漏。1992年有巴宙校勘、录文、研究与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