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
作者:钱穆
钱穆著。1940年6月商务印书馆初版。共分为上下两册,为当时教育部颁大学用书。1974年9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本,至1983年出版修订本第10版。1933年,钱氏首创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通史课程,曾先后编写过《通史纲要》、《国史读本》等发给学生课外阅读。1937年,北京大学迁至昆明,钱氏在播迁流离之余,继续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通史。国难当头,感慨倍添,又因联大在流亡中,缺乏图书资料,钱氏于是决定于国难之日作国史,写出一部既有史料又有系统思想的通史著作。在资料不足、生活无定的艰难条件下,作者以随身携带积年所藏的通史笔记为基础,避居云南宜良僻静的山寺中,终于在1939年6月写成50万字的《国史大纲》。书首冠“引论”凡2万余言,突出体现作者的史学思想。他提出了史学和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鉴古而知今,还应对未来的精神重建尽一份孕育和向导的责任,因此,主张中国人对本国史应抱有“温情与敬意”。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作者反对以西方模式来套解中国历史,反对把中国历史上的一切史实,均用“专制黑暗”一语概括。作者认为,社会经济是最下层之基础,政治制度为最上层之结构,而学术思想则是此二者间的中层干柱。历史事态之演进,总不出这三者之外。他指出,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
章节列表
升序↑- 引 论
- 书成自记
- 第一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
- 第二章 黄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时代】
- 第三章 封建帝国之创兴【西周兴亡】
- 第四章 霸政时期【春秋始末】
- 第五章 军国斗争之新局面【战国始末】
- 第六章 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先秦诸子】
- 第七章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与汉室初起】
- 第八章 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由汉武帝至王莽】
- 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
-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东汉门第之兴起】
-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
- 第十二章 长期分裂之开始【三国时代】
- 第十三章 统一政府之回光返照【西晋兴亡】
- 第十四章 长江流域之新园地【东晋南渡】
-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长期纷乱【五胡十六国】
-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南朝宋齐梁陈】
- 第十七章 北方政权之新生命【北朝】
- 第十八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魏晋南北朝之门第】
- 第十九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上)【在西晋及南朝】
- 第二十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下)【在五胡及北朝】
- 第二十一章 宗敦思想之弥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 第二十二章 统一盛运之再临【隋室兴亡及唐初】
- 第二十三章 新的统一盛运之下之政治机构【盛唐之政府组织】
- 第二十四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社会情态【盛唐之进士府兵与农民】
- 第二十五章 盛运中之衰象(上)【唐代租税制度与兵役制度之废弛】
- 第二十六章盛运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与士人之腐化】
- 第二十七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对外姿态【唐初武功及中叶以后之外患】
- 第二十八章 大时代之没落【唐中叶以后政治社会之各方面】
- 第二十九章 大时代之没落(续)
- 第三十章 黑暗时代之大动摇【黄巢之乱以及五代十国】
- 第三十一章 贫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庆历熙宁之变法】
- 第三十三章 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辽金之和战】
-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之来临【蒙古入主】
- 第三十六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上)【明代兴亡】
- 第三十七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下)
- 第三十八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上)【自唐至明之社会】
-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 第四十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下)
- 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 第四十二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 第四十三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
- 第四十四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下之士气【清代乾嘉以前之学术】
- 第四十五章 狭义的部族政治下之民变【清中叶以下之变乱】
- 第四十六章 除旧与开新【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
猜你喜欢的书
康济录
《康济录》原名《救饥谱》,系清初钱塘县监生陆曾禹所辑。乾隆四年,其同乡吏科给事中倪国琏“录其大要,共为四卷”,奏呈御览。乾隆谕令南书房翰林“详加校对,略为删润”,命名为《康济录》,于乾隆五年刊行。此后至乾隆四十九年,又经校核,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吏部十三之政书类三“邦计之属”(以下简称“四库本”)。该刻本总目共列“前代救援之典”、“先事之政”、“临事之政”、“事后之政”等四卷及附录(包括“摘要备观”、“赈粥须知”、“捕蝗必览”和“社仓条约”),但其正文又将第三卷“临事之政”分为“卷三上”、“卷三下”两部分;将第四卷“事后之政”和“附录”并为一卷,分称“卷四上”和“卷四下”,后者所附内容次第编入“卷四下之一”至“卷四下之四”。故《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共为六卷。
茶余客话
笔记。清阮葵生作。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前写成。原有三十卷,王锡祺印本为二十二卷,旧时通行本系节本,仅十二卷。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史地、学术思想、科学工艺、文学艺术以及花木鸟兽、饮食起居等。对清初典章制度、入关前后建置、当代人物言行以及有关西北、东北史地交通等均有记载。其中记叙清初的典章制度和清入关前后的建置等情况,有一定史料价值。有乾隆间戴璐木活字本, 《清代笔记丛刊》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铅印本。
大改革
短篇小说。趼(吴趼人)著。载《月月小说》第三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出版。 小说写一个“朋友”,有赌钱、嫖妓、抽鸦片三大毛病,屡劝不听,陷落其中几十年,弄得弯腰曲背,又黄又瘦。一天忽然听了“我”的劝告,“一切都大改革”了。原来,“我”劝他不要抽鸦片,该吃些滋补药,他却将补药搀在烟土里熬,换汤不换药。“我”劝他不要再赌,钱应存到钱庄去生息,他却叫人家赌馆门口挂了一块钱庄招牌,把输钱当作存款。“我”劝他别再嫖妓,应趁早娶妻成家,他却包了妓女,在妓寮门口贴一公馆条子,叫丫头们改称“老爷”,算是成了家。这位“朋友”的“大改革”就是如此。 小说最后附有一段批语非常重要:“怅怀时局,无限伤心。诙诡之文耶?忧时之作也。吾展读一过,欲别贶以嘉名,曰立宪镜。”这是解读本文的一个路标,所谓“立宪镜”,就是通过此文所描写的那个“朋友”的“大改革”,可以照见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真相。这样,整篇小说实际上是一个隐喻,意在讽刺清廷“立宪”的虚假和自欺欺人,所以说是“忧时之作”。
大雅集
元诗总集。八卷。元赖良编纂。赖良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仕履不详。此书为赖氏经三十年广泛搜集,采得江南江北诗人古近体诗两千馀首。其采选原则是“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词丽而不淫”,并且要有“关于世教”。当时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删节,只保存三百首。杨氏序中说“此书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是不确切的。其中杨基是蜀人,张璧是陈留人。也有一些是元末名家如倪瓒、张翥、冯子振、顾瑛等。书中所谓杨维桢之评点,也是徒具虚文,因为有评语处不到一卷,故书中提到杨氏之处(包括序和评)可能为书贾伪托,藉以招徕读者。此书前四卷为古体,后四卷为近体,入选之诗作以元诗水平衡量,质量较高。入选者亦以小家为多,后为《元诗选癸集》所收。此书初刻于元末至正壬寅(1362),赖之友人卢仲庄亲自手写刻版,中经战乱,终于刻讫以传。但元以后刊本湮没无闻,藏书家所收亦多为抄本。民国四年乙卯(1915)连平范氏双鱼堂影刻“艺风堂”所藏洪武刊本,收入《元人选元诗》。但此本谬误脱漏颇多,近人傅增湘依清初曹溶写本增补八百七十五字,其中包括补诗一首、赖良自跋以及卷七之缺页。
金刚般若经演古
佛典注疏。清寂熖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序称,本书会合唐宗密《纂要》和宋子璿《刊定》两部,“删烦取要而融通之,其间敷演挑剔,不悖古德之意。窃命名曰演古”。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隋智顗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