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奏疏类

奏折p2x中华典藏网

按字书“奏”字为进言之义,在古代书经中有“敷奏以言”之句,所以后世臣下进言于帝王称曰奏。唐代职官中有中书舍人二员,掌侍从令书奏疏(详见《通典》),臣下进奏之文,汇集成卷名为奏议,唐代有《陆宣公奏议》、《包孝肃奏议》传世。明代初年定臣民具疏于朝廷者为奏本,明叶盛《水东日记》载“国朝之制,臣民奏事称奏本。后以奏本用长纸,字画必依洪武正韵,又用字计数于后,舍郑重而从简便,改用题本则不然矣”。明《万历会典》中还有具体规定“循例奏报、奏贺、乞恩、认罪,缴勒、谢恩并军民人等陈情、建言、申诉等事俱奏本”。p2x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知,在明以前,臣工上言,有奏疏奏本之名,其后又出现题本之名,与奏本分为二,核其内容为公事与私事之别。到清代则明文规定为制度,但改称奏本为奏折,清代《啸亭杂录》:折子,自明太祖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于司挂号始入,故权相多以私人主之,上言者非壅则泄,宪庙命诸臣有紧密事改用折奏,专设奏事人员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通政司惟掌文书而已。按明清以前,臣工奏疏,其形式多为卷,如敦煌发见的卷子。可以推知,称奏本之名至明始见。在清代初年仍循明旧称曰本,约在康熙、雍正年间出现奏折之称,其来源由于奏本形式改变之因,盖此时臣工上言,均用长纸折叠成之,因名之为折遂为规定。有清一代的历史档案,臣工上言属于例行公事的奏报称题本,密陈奏事称奏折。p2x中华典藏网

清代奏折大致还分以下几种:p2x中华典藏网

奏折钞成册者,在康雍年间称红本档者,为已奉有朱批,称白本档者即未写朱批,奉口头指示者,亦有无批答语者。这种以顺、康、雍时期多,属于宫廷事件,这时对于奏本的本字意义,尚未完全不用的阶段,乾隆以后则少见矣。p2x中华典藏网

绿头牌档,亦为宫廷内务府钞录奏折成册的档案,这是还沿袭清初用档子时的遗风。p2x中华典藏网

朱批奏折,即奉有朱批者,从雍正朝以后,凡是奉过朱批的臣工奏折,到每年终都要缴进皇宫中存储,地点旧制存太和殿东西夹室,辛亥革命后移至内廷南三所。p2x中华典藏网

汇钞奏折,是皇宫奏事处,将每日接到的京内外奏折在缴回皇宫后,照录一份,也用奏折形式,但是多人的奏折合钞一帙均用恭笔小楷字书写。p2x中华典藏网

军机处奏折、折包,清代制度,每日臣工奏折到达君主面前后,在每天早晨召集军机大臣等,在养心殿商议奏折内容中所提出的事件,回答批示决定后,由军机处大臣携至军机处值房,将原折内容和朱批,俱誊写一份,一般都行书钞录存档,然后将原折再由奏事处交还原奏人(由京外各大官员每日早晨均派有属员在皇宫中递折,或等候接回朱批之折)。军机处录副后,按月以包纸存储起来,名为折包。军机处章京旧称为月折。p2x中华典藏网

奏折副本折包p2x中华典藏网

奏折副本折包,在军机处档案中占极大的数量,名为折包档,是以存贮档案的形式而得名。在清王朝时代,京内外大臣所呈上的奏折,每天清晨皇帝与各军机大臣商讨奏折中所陈报的事件,决定处理办法,有的是皇帝用朱墨笔亲自批答,有的是军机处拟定谕旨寄出,称为廷寄,又名寄信。在当日,军机大臣在养心殿和皇帝所议论的奏折,军机处均在当天录副存档,所录副奏折,均系急笔行书,当日录就。然后将原折发还原奏的人,年终再缴还大内存于宫中,由奏事处保管,军机处所录存的副本则存于军机处方略馆。这些副本是将原奏折一字不遗钞录,有皇帝朱批的亦照录下来,按年月累积成束,用高丽纸包成捆,所以名为折包。在军机处原折包亦名曰月折,录副的奏折,均随时登记目录,这种目录档簿名为随手登记档。p2x中华典藏网

京内外大臣所上的奏折,有时附有附件,如镇压农民起义时,从农民起义队伍掠获的有关文件,被俘虏的农民军,审问出的口供。在清王朝没有外交机关时,西方国家到中国的使节,所持的文书,也附在奏折一起存贮,如十八世纪,清朝乾隆年间,英国曾派遣特使马戛尔尼来中国,所持的类似国书的文件,现还存在军机处档案折包档中,太平天国革命被清廷镇压,所掳获的太平天国各种文书,和太平天国印玺,亦均存在军机处方略馆库房里。在一九〇〇年以前,即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给清王朝的照会文书,也在军机处收贮。一九〇〇年之后,成立了外务部机关,军机处就不经管外交文件了。因为军机处档案在清代关系国家军政大事,所以在辛亥革命成立民国,袁世凯把军机处档案全部移到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一九二七年,故宫博物院又将这批档案收回到故宫。p2x中华典藏网

岳钟琪奏折p2x中华典藏网

案清代缴回朱批奏折之例,始于雍正元年,其后刊行朱批谕旨。即由所缴回之朱批奏折中选录,凡著录二百二十三人。而名臣年羹尧、岳钟琪不与焉。传谓年岳二人之奏折亦曾经选录后,因有所忌讳,复命铲削。查故宫内廷所存缴回朱批奏折,凡已选入朱批谕旨中者,原包标签写“已录”二字。未选录者写“不录”二字。其中只有岳钟琪奏折有不录之签。年羹尧奏折包无任何标签。据此,则所传铲削之说不无原由。p2x中华典藏网

年羹尧为胤禛(雍正)潜邸之私人亲信。传说胤禛得国,年氏曾与密谋。胤禛有妃为羹尧之妹。年妃死,羹尧旋即获罪赐自尽。其后钟琪代年氏为大将军。雍正六年有曾静遣徒投书岳氏,其中称岳钟琪为宋岳飞之后。有观岳背清之意。不久钟琪罹于狱,易朝始释出(雍正十年夺钟琪职,十二年拟斩立决后改监候,乾隆二年乃放归)。年、岳二氏,在当日均为王朝建殊勋。而年又亲昵若彼,皆获重谴,不得令终。则其折奏不肯宣示于人之故可思矣。年羹尧奏折已分期刊布,兹将岳钟琪奏折著于篇。后又查岳钟琪缴回之折,有一包标“不录”之签,则朱批谕旨铲削之说,则补一证。但年代之折未见标签。p2x中华典藏网

故宫博物院在一九三O年曾印行不录奏折总目小序曰:按雍正十年世宗将历年朱批奏折分别选刊颁赐廷臣。世宗即世仅成数帙。在雍正十年三月初一日制序。折首为范时绎钤有“朝乾夕惕”、“雍正宸翰”二章。p2x中华典藏网

乾隆三年高宗就世宗检录已定者汇著为目,刊印成书。前后凡二百二十三人,分一百一十二帙名曰“朱批谕旨”。此项奏折存故宫各档箱中。凡已刊者原包标出。已录奏折未刊者标“不录”奏折。本院文献馆整理此项档案系与“朱批谕旨”对勘,分别其已刊未刊编号制成简目,以供学者之索焉。p2x中华典藏网

文献馆地处南三所之中所。朱批奏折储存在大方木箱中。原此类档案在辛亥革命前旧存外朝太和殿夹室。一九一三年肇造民国移至南三所。一九三二年由于九一八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北京形势日益危急。故宫古物南迁。其中有大批历史档案、清代朱批奏折亦运走若干箱。其后与古文物南迁到台湾。后台北故宫博物馆将朱批奏折影印。大陆在解放后,北京故宫博物院业务结构变更,文献馆裁撤,将故宫档案全部移交院外,成立历史档案馆,已不在故宫矣。p2x中华典藏网

(选自《我在故宫七十年》)p2x中华典藏网

题本p2x中华典藏网

p2x中华典藏网

清制,臣工奏报地方庶政,例应缮本具题,事有必须具体陈述者,则别造详籍,随本进呈。《光绪会典》卷二云:凡本有通本、部本,先期以达于阁,皆备其副,若图,若册,若单,若夹签,皆附焉。注云:“河工报销及各项营建工程,例应绘图缮册,随本进呈。又各处钱粮报销,朝审、秋审本,皆缮册。”册衣尚黄,因名黄册,此黄册之由来也。其内容多关奏销事项,故又谓之奏销册。如各省之地丁、钱粮,以及京内衙门收支款项,会核钩稽,盖为统计簿焉,其造具也,式颇工整,纤小宋体,真谨细书,虽连篇累牍,字无补改,严肃郑重,方之他种文书,少与伦比。其别致关系衙门者,册衣青色,或白色,则称青册,示与黄册有所区分,造册具较为粗陋,盖舍郑重而从简便也。p2x中华典藏网

按黄册为明太祖所定制,盖属于赋役之文书也,其编造方法,详载于《明史》,引证如下:p2x中华典藏网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甲后为畸零,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每十年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州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谓之黄册。(《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p2x中华典藏网

清代黄册制度,大体取法于明,然历代赋役制度,如所谓黄册性质之文书,求诸载籍颇多相类,上溯周、汉、唐、宋皆可得而考焉,可见其渊源甚远。如《文献通考》卷三户口考周代,乡大夫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皆舍,以岁时入其书。p2x中华典藏网

考《通典》卷四食货典郑玄注:“谓入其书者,言于大司徒。”按司徒之官,唐以后谓之户部尚书,殷周时代曰司徒,汉曰司农,三国则为度支尚书(见历代职官表)。“言于大司徒者”,其义盖如明代赋役黄册上于户部“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亦即等于后世黄册中所谓绅缙优免人丁也。汉制,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见《汉书·食货志》),但不著赋役文书之名称,案汉之去周历时犹不甚远,周谓之书,汉或亦谓之书,兹以《史记》以引证之:p2x中华典藏网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p2x中华典藏网

上例所谓图者,盖地图之类属之,以是知天下厄塞;所谓书者,赋役之类属之,以是知户口多少。由是可证,汉之编造赋役者亦谓之书,似无疑问矣。唐代制度,将天下人口量其资产定为九等,每年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较于周汉法益详备。p2x中华典藏网

凡天下人户,量其资产定为九等,每年县司注定,州司覆之,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p2x中华典藏网

按唐三年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见《通典》卷三),其制即明代黄册编造法之嚆矢也。依上举例,关于赋役之编造,周谓之书,汉亦曰书,唐称账,别有户籍,而明代则谓之黄册,清因之,历代相尚递嬗演变,虽简繁不同,名称不一,其间因革损益,大体可资寻绎矣。此从其内容及名称两考之,大略如是。若五代扰攘之局,不可详考,辽、金、元大率取法于唐,无足述焉。又其他只著录名称,内容不详者,如宋代之有户账、会计录、结甲册、户产簿、丁口簿、鱼鳞图、类姓簿、户版簿等(见《宋史》食货志卷一百七十三及一百七十四),此亦后世所称黄册之类也。p2x中华典藏网

至于户口赋役,编造文书而称黄者,明清以上考诸载籍,齐、梁、唐三朝均有之,是黄字之称由来尚矣。p2x中华典藏网

齐高帝建元二年,诏朝臣曰,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自顷氓俗巧伪,为日已久,……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托死,板停私而云隶役,身强而称六疾,编户齐家,少不如此。……诸贤并深明治体,可各献嘉谋,以振浇化……玩之上表曰,自泰始三年,至元徽四年,扬州等九郡,四号黄籍,共却七万一千余户,于今十一年矣,而所正者,犹未四万,神州奥区,尚或如此,江湘诸部,倍不可念,愚谓宜以元嘉二十七年籍为正民,惰法既久,今建元元年,书籍宜更立明科一听首悔,迷而不返,依制必戮,使官长审自捡校,必令明洗然后上州,永以为正,若有虚昧,州县同咎。今户口多少,不减元嘉,而板籍顿阙弊,亦有以自孝建以来,入勋者众,其中操干戈卫社稷者三分殆无一焉……(《齐书》卷三十四“虞玩之列传”)p2x中华典藏网

《文献通考》卷四“职役考”梁武时所司奏南徐江郢逋两年黄籍不上,帝纳尚书令沈约之言,诏改定百家谱。p2x中华典藏网

随封银两档:清代各地方总督、巡抚、将军等大官,向皇帝进呈贡物,所进的礼物贡单照例须由奏事处转呈皇帝。进呈贡物的官员,对于日常接近皇帝的奏事处官员,要馈赠银两,名为“随封银两”。p2x中华典藏网

军机印出入日记:军机处印收藏在内廷,用印时由军机处委派人员会同奏事处取用,奏事处登记存档,以稽考军机处用印事宜、日期,是防止军机处弄权之意。p2x中华典藏网

印花档:各省总督、巡抚、将军和其他有上奏折资格的大官,由奏事处发给印花,是为粘贴在奏折包装封口处,防止有人偷看。包装奏折有两种形式:一为折匣;二为夹板。折匣附有两把锁钥,奏事处有一把,上奏折的人有一把。奏折到皇宫,奏事处用钥匙开启折匣,将折呈进皇帝阅批。皇帝批示后,再退原奏人开匣阅看,以便遵循办理。折匣上锁后还用印花糊住。夹板是用两块木板夹住包裹好的奏折,用丝绳将夹板捆绑牢固,在丝绳打结处用印花糊住。印花使用数字及日期均记在簿内,以备核查。p2x中华典藏网

内廷赏赐档:记载赏给妃、嫔、贵人、常在等各级内廷妃子物品簿。p2x中华典藏网

陈设档:记载宫中、行宫园囿,如避暑山庄、盘山行宫、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等处各宫殿内所陈设的家具什物书画文玩等。有时更换陈设,则粘条记明。此类档案实际上是宫廷宫殿的原状记录,可惜未全部留存。p2x中华典藏网

杂录档:不属专案性质的记录簿,项目繁杂,所以名为“杂录”。兹举二事为例:“道光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奉旨,阮元著于本月廿七日进乾清宫,赏福字。钦此。”“嘉庆十三年奉旨,毓秀系应行递折之员,乃挽人先向奏事处商问,实属非是,著交部议处……”p2x中华典藏网

和图礼档:和图礼为满文译音,意义和杂录档一样。p2x中华典藏网

请假档:记应进宫值班的王公大臣请假事。p2x中华典藏网

奏事档:系一种小本档案,每日一册,记载京中各部院衙门上奏各种事件的简要事由。p2x中华典藏网

交班档:记载各大臣在宫中交接值班事。在清代末年叶赫那拉氏垂帘听政时期,内忧外患丛集,叶赫那拉氏特降一道“懿旨”,叫在军机处档中、奏事处档中,在档簿的开页上均写“太平无事”字样(见光绪十九年交班档)。p2x中华典藏网

朱批奏折:是皇帝亲手用朱墨批示各大臣的奏折,本来都应当存在原上折的人手里,胤禛(雍正)时开始下令缴回宫中。清朝康熙皇帝是个多子的人,原来立过允礽为太子,由于种种原因,屡立屡废,于是其他诸子竞争为王储。主要人物有胤禛、允禩、允禟、允禵(本来都是“胤”字,后来胤禛做了皇帝,其他人就改为“允”字)。当时胤禛的亲信在朝中有舅舅隆科多,在外有掌兵权的大将军年羹尧。其他弟兄亦各树党羽。传说玄烨在畅春园病重时,胤禛有谋父逼母之嫌,得以称帝,在清代历史上胤禛入承大统事,为清朝三大疑案之一。胤禛为争夺宝座,还有弑兄屠弟之事,史话不再细说。胤禛即位后即下谕旨,命各大臣将其父玄烨生前批示之折,一律缴回宫中,其意应是侦查在争夺宝座时,朝中大臣谁忠于己,谁为其政敌之人。雍正八年七月初八日,又下谕说诸臣奏折经朕朱笔批示者,俱令呈缴以备稽查(《上谕八旗》)。开始是收集他父亲的朱批,后来自己的也要收回,自兹以后,历朝遂为定例,因而宫中存有大批朱批奏折原件。雍正十年,胤禛曾将他所朱批过的奏折,选择可以公开的准备刻板印行。雍正十三年,书未编成,胤禛死去。后由其子弘历(乾隆)检定胤禛选录已定的,汇著目录刊行,凡二百二十三人,分十二帙,名曰“朱批谕旨”。此项奏折散在各朱批奏折箱中,凡已刊行者在包皮上写“已录”字样,未选入者写“不录”字样。故宫博物院曾将不录奏折编制目录,题名曰“雍正朱批谕旨不录奏折”。检查胤禛所不欲公开的奏折中,有的内容确实有与他争夺帝位时有关的人和事,兹记录几件以证之:p2x中华典藏网

范时绎奏 诚亲王行动事件;p2x中华典藏网

李维钧奏 年羹尧事件、允行动;p2x中华典藏网

孔毓珣奏 年羹尧财产;p2x中华典藏网

裴度奏 年羹尧运木事、孔传熹代完关税;p2x中华典藏网

王景灏奏 年羹尧委办城防事、捐马事;p2x中华典藏网

韩良辅奏 查报李绂情形;p2x中华典藏网

宪德奏 查岳钟琪财产;p2x中华典藏网

魏廷珍奏 题参年羹尧的用人;p2x中华典藏网

李卫奏 曾静案;p2x中华典藏网

许容奏 查出侵吞塞思黑财产(塞思黑即允禟),参年羹尧、岳钟琪路过祖茔并未致祭事。p2x中华典藏网

以上几件不录奏折,均系有关胤禛继承帝位的史料。p2x中华典藏网

裁去名称奏折:在清宫中有一部分大臣奏折,将前一行奏事人的官衔姓名裁去,这种奏折是由于所奏报的内容重要,并牵连数省或多人,在皇帝发交各处议论时,对原奏人予以保密,因而裁掉原奏人的职名。我们在清朝实录中以及由实录摘辑的《东华录》里,常看到清朝皇帝所降的谕旨开头写“有人奏”字样,即属此类。p2x中华典藏网

留中奏折:奏事处将奏折送呈皇帝后,对所奏的事一时不易作出决定,暂时留一下,名叫“留中”。一般奏折在平日早晨都是与军机大臣在养心殿会商后决定,朱批于折上。军机大臣从养心殿退回军机处值房,由军机章京钞录副本存档,并摘记奏折事由,连同朱批登记于簿册,名叫“随手登记档”。至于留中奏折,在随手登记档中只写“某人折留中”。由于原折留在皇帝寝宫中,所以无副本存档。案“留中”一词在唐代已有此名,其意义与清代不同,它是排选臣下所撰拟的文字优美者,另写一份留存宫中,谓之“留中”(见《唐会要》)。p2x中华典藏网

汇抄奏折:是将若干大臣所上的奏折按年月排比汇抄成册,这是清代奏折又一种副本。p2x中华典藏网

汇抄上谕:将上谕按年月汇抄一起留存宫中备查,是上谕档副本的一种。p2x中华典藏网

密缮小折:康熙朝命亲信的地方大臣包括兼任特务工作的三织造官,要他们亲笔缮折,不用书吏代笔,奏折短小,用奏匣秘密送到北京皇宫。这些奏折内容多是密报他人私事动态和地方民情等事。江南三处织造官均系宫廷中内务府旗人,他们将汉人大官在地方的行动密报给皇帝。这些折子二百多年来一直秘藏在康熙居住和日常活动的乾清宫西庑懋勤殿内,一九二四年溥仪出宫后在一木箱中发现,箱上贴着康熙亲笔所写不准任何人私开的纸条,其中有王鸿绪、曹寅、李煦等人奏折。p2x中华典藏网

除去上面所介绍的档案内容之外,奏事处还有《事宜便览》一书,专记宫廷中的琐事,此书为写本,是清朝光绪年间奏事处人员为了备忘而编的。在《事宜便览》中著录了若干条应办之事:p2x中华典藏网

每年正月初一日开门后,理藩院代进无量寿佛一尊交中正殿,哈达一块交自鸣钟处。每年正月初九日宗亲宴,十八日廷臣宴,初八日将牌子各一份和单子向奏事处要齐。p2x中华典藏网

按:清代王朝为皇帝祈求长寿,每年定时由臣工进呈无量寿佛,蒙藏少数民族则通过理藩院衙门代呈。遇到庆寿日或其他庆祝的事,王朝官员亦大量进呈珍贵物品,其中也有无量寿佛,若是遇到皇太后、皇帝、皇后等的生日,更是不可缺少的贡物。数量要多,以奇数最高为准,一般都要进呈九九八十一尊,以祝帝后能活到高龄。定时进呈的无量寿佛照例交中正殿供奉。中正殿为故宫一组建筑群,是属于密宗喇嘛庙宇。进呈的哈达系丝织品,是密宗象征吉祥的礼物,交给自鸣钟处。自鸣钟处为皇宫内廷一个机构,除管理宫中钟表上弦定时事,还管其他琐事,如夜间坐更等。p2x中华典藏网

正月十二日,内务府奏十五日保和殿筵宴,随交承应卡子,黄白六份,再向卓钦要蒙古坐次黄二份、白六份。p2x中华典藏网

按:清代照例正月在保和殿宴会蒙古王公,宴后还在宫中看戏。《事宜便览》中所称“承应”,即皇宫中编演的戏本,外面所没有的,大都是属于歌颂王朝和庆祝节日的内容。宫中设有管理戏班的机构,名南府,后改称升平署,包括执掌宫中朝会时演奏的“丹陛大乐”和“中和韶乐”事。宫廷演员最早为宫中太监,后来又传进外边演员,称为外学,宫监演员则称内学。在乾隆朝,弘历多次南巡江浙,还带来南方演员为宫监演员的教师。现在清宫中还存有大量剧本和数千件戏衣。承应戏剧本大都是在乾隆朝为庄亲王允禄和文学大臣张照等所编,词藻雅丽。数千件戏衣则多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衙门所经办进呈的。承应剧本名称很多,每年元旦日演喜发五位、岁发四时;正月灯节日演万寿长春富贵灯;端阳节演混元盒;七夕节演仕女乞巧;中秋节演天香庆节;成年的小皇帝结婚演列宿遥临、双星永庆;皇帝生日演群仙祝寿;皇太后生日演九九大庆;除夕日演除旧迎新、升平除岁等剧目。此外,还有太平歌词、小戏,是在宫殿内小戏台演唱者。在清宫的漱芳斋、倦勤斋、怡情书史、丽景轩殿内过去均有小型戏台,现在只存两处了。传说弘历(乾隆)亦能演唱,有时自己操板击鼓演唱小戏,宫中太监等人称为“御制腔”。p2x中华典藏网

以上是见于奏事处《事宜便览》所记奏事官所担任的内廷事务。p2x中华典藏网

案自雍正朝始,清代职官中地位最重权力最大莫过于军机大臣,最亲最近者莫过于御前大臣,虽内阁大学士能比拟古代首辅宰相,亦仅为荣衔之官。奏事处为御前大臣所管辖,无论京中外省递奏折的大臣,皆须附以钤盖印章的印片,随同奏折交给奏事处。其式是平行的“咨文”,军机处与奏事处的往来亦属平级程序。至于外省督抚司道等官与奏事处周旋酬应,取悦于奏事处视为当然,例如例贡随封银两即其一端。所谓例贡,即逢年按节或帝后生日大臣们进呈贡物时,随着贡品之外要赠给奏事处及抬运贡物的太监等银两,名为随封银两。这是王朝各级官员从劳动人民身上剥削的财富,既进贡给皇帝,还要以之公开贿赂皇宫中奏事处人员。内奏事处太监同外官交结泄露宫廷机密以换取财富,那是习以为常的事。清代末年叶赫那拉氏时代的李莲英、崔玉桂之流,干尽这等丑事是尽人皆知的。弘历(乾隆)自称睿主,亦有泄露任用道府官职消息的事,见乾隆三十九年谕旨。乾隆朝大学士和珅当政,上奏折的都另写副本送给和珅看。在颙琰(嘉庆)行将即位之前,和珅先向颙琰呈递如意,暗示消息。这件事在颙琰治和珅罪状时列为二十条大罪之一。过去研究清史者,皆认为和珅为大学士、军机大臣,有权有势才能得此。其实和珅能这样做,关键在于兼任御前大臣且兼管奏事处之故,其弄权比大学士、军机大臣机会多而方便。现借介绍奏事处职掌及其档案,附带论述其关系,为研究清史者之一助。p2x中华典藏网

按过去历史档案,有“宫中档案”一种,当时是将内廷(即故宫的后部)收藏的档案汇集一处,名之曰“宫中档案”。查清代历史档案,一向均以机构职掌名之,如内阁档案、军机处档案、内务府档案,属于私人者,如端方档案等。清代并无以“宫中”为名的什么机构。所谓“宫中”,系指帝后居住的区域,奏事处系处在内廷中的一个机构,所有奏折的呈进或批回均由奏事处收转,因此所谓宫中档案,大都属于奏事处者。本文即根据此点,废“宫中档案”一名不用,而以奏事处档案名之。长期以来用“宫中档案”一名,起源于一九二四年溥仪出宫后、一九二五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之时,当时博物院组织是分为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而清代皇宫外朝地域属旧民国政府,故宫博物院处在皇宫内廷,文献馆是管理宫廷历史文物,包括大批历史档案,遂以内廷各处档案集中之后,冠以“宫中”之名。其实,各项“宫中档案”都应划归奏事处档案。p2x中华典藏网

(选自《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1期)p2x中华典藏网

* * *p2x中华典藏网

[1]原文为竖排,故为右。此版本为横排,实为“上文”。p2x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