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新唐书
作者:欧阳修章节列表
升序↑- 《新唐书》简介
- 高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
- 中宗本纪
- 睿宗本纪
- 玄宗本纪
- 肃宗本纪
- 代宗本纪
- 德宗本纪
- 顺宗本纪
- 宪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敬宗本纪
- 文宗本纪
- 武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懿宗本纪
- 僖宗本纪
- 昭宗本纪
- 哀帝本纪
- 文德长孙皇后传
- 徐贤妃传
- 王皇后传
- 韦皇后传
- 上官昭容传
- 杨贵妃传
- 张皇后传
- 懿安郭太后传
- 江夏王李道宗传
- 河间王李孝恭传
- 庐江王李瑗传
- 淮安王李神通传
- 胶东王李道彦传
- 隐太子李建成传
- 巢王李元吉传
- 常山王李承乾传
- 濮王李泰传
- 庶人李佑传
- 嗣曹王李皋传
- 永王李聑传
- 太平公主传
- 安乐公主传
- 薛举传
- 李轨传
- 高开道传
- 萧铣传
- 辅公礻石传
- 沈法兴传
- 李子通传
- 梁师都传
- 刘文静传
- 裴寂传
- 屈突通传
- 张公谨传
- 秦琼传
- 唐俭传
- 段志玄传
- 刘弘基传
- 程知节传
- 丘和传
- 丘行恭传
- 温大雅传
- 温彦博传
- 温廷筠传
- 李嗣真传
- 杜伏威传
- 王雄诞传
- 苑君璋传
- 罗艺传
- 王君廓传
- 侯君集传
- 张亮传
- 薛万均传
- 高俭传
- 窦威传
- 窦轨传
- 房玄龄传
- 杜如晦传
- 魏征传
- 王聀传
- 李纲传
- 李大亮传
- 李迥秀传
- 封伦传
- 裴矩传
- 宇文士及传
- 阎立德传
- 阎立本传
- 萧聁传
- 令狐德棻传
- 李延寿传
- 张玄素传
- 于志宁传
- 张行成传
- 张易之、张昌宗传
- 长孙无忌传
- 上官仪传
- 陈子昂传
- 刘仁轨传
- 裴行俭传
- 裴光庭传
- 娄师德传
- 祝钦明传
- 冯盎传
- 苏定方传
- 薛仁贵传
- 程务挺传
- 唐休聇传
- 王聈传
- 柳泽传
- 徐有功传
- 徐商传
- 狄仁杰传
- 郝处俊传
- 王纟林传
- 韦思谦传
- 裴炎传
- 张廷聀传
- 韩思复传
- 李渤传
- 裴聎传
- 白居易传
- 桓彦范传
- 敬晖传
- 张柬之传
- 刘幽求传
- 崔日用传
- 王琚传
- 王毛仲传
- 陈玄礼传
- 李峤传
- 姚崇传
- 宋聇传
- 苏瑰传
- 苏耮传
- 张说传
- 张九龄传
- 裴耀卿传
- 齐聕传
- 严挺之传
- 崔隐甫传
- 李勉传
- 李石传
- 吴兢传
- 韦述传
- 张守聀传
- 宇文融传
- 韦坚传
- 杨慎矜传
- 哥舒翰传
- 高仙芝传
- 封常清传
- 李光弼传
- 郭子仪传
- 李嗣业传
- 房琯传
- 李泌传
- 苗晋卿传
- 裴冕传
- 裴遵庆传
- 崔光远传
- 邓景山传
- 崔讳甫传
- 崔植传
- 崔統传
- 元结传
- 来調传
- 崔宁传
- 元载传
- 杨炎传
- 鲁炅传
- 辛云京传
- 辛京杲传
- 刘晏传
- 第五琦传
- 常衮传
- 段秀实传
- 颜真卿传
- 李晟传
- 李愿传
- 李宪传
- 李听传
- 王亻必传
- 浑蠨传
- 浑镐传
- 浑
- 杨朝晟传
- 戴休颜传
- 阳惠元传
- 阳..传
- 李元谅传
- 李观传
- 杜希全传
- 邢君牙传
- 陆贽传
- 韦正贯传
- 刘辟传
- 张
- 柳公绰传
- 柳仲郢传
- 柳公权传
- 权德舆传
- 杜佑传
- 杜忄宗传
- 杜忄舀传
- 杜牧传
- 杜耾传
- 王叔文传
- 杜黄裳传
- 乌重胤传
- 石洪传
- 李珙传
- 王沛传
- 王逢传
- 曹华传
- 刘沔传
- 石雄传
- 于季友传
- 王智兴传
- 王晏平传
- 王宰传
- 李逢吉传
- 杨嗣复传
- 窦群传
- 刘栖楚传
- 张又新传
- 杨虞卿传
- 张宿传
- 柏耆传
- 孟郊传
- 张籍传
- 皇甫湜传
- 卢仝传
- 贾岛传
- 刘义传
- 钱徽传
- 高钅弋传
- 冯宿传
- 李翱传
- 刘
- 王涯传
- 贾饣束传
- 舒元舆传
- 王瑶传
- 李绅传
- 李珏传
- 郑綮传
- 韩亻屋传
- 路岩传
- 郑畋传
- 王徽传
- 张浚传
- 王处存传
- 王重荣传
- 杨行密传
- 颜杲卿传
- 张巡传
- 许远传
- 南霁云传
- 雷万春传
- 司空图传
- 王绩传
- 吴筠传
- 张志和传
- 陆羽传
- 陆龟蒙传
- 柳氵中传
- 杜审言传
- 宋之问传
- 李邕传
- 王翰传
- 李白传
- 张旭传
- 郑虔传
- 萧颖士传
- 皇甫冉传
- 李华传
- 孟浩然传
- 卢纶传
- 李商隐传
- 李淳风传
- 袁天纲传
- 叶法善传
- 严善思传
- 张果传
- 武士彟传
- 武三思传
- 韦温传
- 高力士传
- 仇士良传
- 李辅国传
- 王守澄传
- 田令孜传
- 索元礼传
- 来俊臣传
- 周兴传
- 田悦传
- 李宝臣传
- 李怀仙传
- 朱滔传
- 李师道传
- 刘玄佐传
- 突厥传
- 吐蕃传
- 回纥传
- 沙陀传
- 契丹传
- 奚传
- 高丽传
- 百济传
- 新罗传
- 日本传
- 党项传
- 东女传
- 高昌传
- 吐谷浑传
- 龟兹传
- 于阗传
- 天竺传
- 波斯传
- 大食传
- 南诏传
- 扶南传
- 真腊传
- 诃陵传
- 瞻博传
- 室利佛逝传
- 骠传
- 南平獠传
- 西原蛮传
- 李义府传
- 李林甫传
- 卢杞传
- 崔胤传
- 仆固怀恩传
- 高骈传
- 李希烈传
- 黄巢传
- 董昌传
猜你喜欢的书
竹间十日话
《竹间十日话》,清郭柏苍辑,光绪丙戌十二年(1886)刊行,计6卷。书中辑录全闽历代遗闻逸事,题材广泛,可补史之阙。全书71万字。主要介绍福建省内历代的遗闻逸事,采录地方文献、乡土掌故。
中国建筑常识
《中国建筑常识》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南宋甯全真传授,宋末元初林灵真编辑。二人皆为宋元道教灵宝东华派宗师。据考林灵真所编原书仅十二卷。今《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所收则增至三百二十卷,并附目录一卷,盖为元明间道流陆续增补而成巨帙。书中多次出现「大明国某州县某乡某里人」。即明人增修之证。书分二十品,辑录设斋建醮、祈禳炼度所用之各种科仪。包括立坛法度、各种斋醮之程式、仪轨及所用表章格式、符书云篆、偈赞颂词一等等,并附有多种符箓图像。所列科仪斋法虽极繁多,然其论斋醮之要,仍以内炼存思为科仪符法之本。强调法师须先内炼,自全其阳,方能为人炼度亡魂阴鬼,使其超升脱离幽冥。是为宋元诸符箓道派之公论。
太上妙始经
太上妙始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此经首先论述宇宙天她万物之起源,即所谓「妙始」。内称:道以虚无为宗,以清微玄元之气为本,合则为元气,散则为天地。「天地之气交合,然后人民、禽兽、草木、螘行、蠕动,森然皆生」。又称天地之间有仙圣鬼神,劝人行善去恶。谓人生时能奉道守戒,死后皆生诸天中福舍安稳之处,长在道气之中,无复谪罚,福流子孙,来世转生豪贵。若生时唯恶无善,死后入地狱受考,魂魄苦痛备至,「若出为人,必生下贱痴愚之中」。篇末叙老子化胡及授张镇南正一法等事,盖为正一道士所作。
仙苑编珠
三卷。旧本题王松年 (生卒年不详)撰。王松年,唐末五代人,天台山道士。撰有《仙苑编珠》三卷。古来记述神仙事迹者,常以 “仙传”、“真记”等为题目,王松年则以《仙苑编珠》为题。据王松年自序所述,他撰《仙苑编珠》是依刘向 《列仙传》、葛洪《神仙传》、陶弘景《登真隐诀》、《真诰》、以及《元始上真众仙记》(即《枕中书》)等书,又取当世接触闻见者一百三十二人记述其事迹。因记传文繁难录,所以他仿《蒙求》之体,以四字比韵。即以四言韵语为正文,每两句一条,共有正文一百五十五条。每条之后附注释,是为笺注,引古籍仙传,略述正文所列神仙事迹。所引古籍除《神仙传》等道书外,兼及道、儒、释三家之说以及王松年当时所见所闻。全书所记自元始天王、天皇、伏羲氏、盘古而至唐末五代神仙故事。书中保存了许多有关神仙故事资料,是后世学者研究神仙族系的可参考之作,为许多研究有关神仙传记的学者所采用。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历代公私藏书目录大都予以著录,或为一卷,或作二卷。今作三卷,当为后人所析,而其内容并不因卷数差异而不同。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提要》据浙江汪启淑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李昑(1694年—1776年),即朝鲜英祖(조선 영조),朝鲜王朝第21任君主(1724年—1776年在位)。乳名禧寿,字光叔,号养性轩。朝鲜肃宗李焞次子(加上夭折者为第四子),朝鲜景宗李昀之弟,生母为淑嫔崔氏。李昑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受封延礽君。康熙六十年(1721年)被兄长景宗立为王世弟。雍正二年(1724年)继承王位。即位后就除掉了制造“辛壬狱事”的金一镜、睦虎龙,并于雍正六年(1728年)镇压了少论和南人中的激进派所掀起的李麟佐之乱。他标榜“荡平政策”,试图通过平衡老论、少论等朋党的势力等来缓和党争,由此来强化自身的合法性与王权。乾隆二十年(1755年)颁布阐明自己正统性的《阐义昭鉴》,同时确立了老论的优势地位。然而党争并未平息,他与思悼世子李愃的矛盾也日益深化,最终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处死思悼世子,是为壬午祸变。李昑在位时期,实施了以均役法为代表的惠民政策,编纂与刊行大量书籍,朝鲜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开创了继朝鲜世宗到成宗时期以后朝鲜王朝又一个全盛时期。李昑的在位时间和寿命均居朝鲜王朝历代君主之冠。登位五十二年之后,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三岁,庙号英宗(朝鲜高宗时改为“英祖”),谥号翼文宣武熙敬显孝大王(清朝赐谥“庄顺”),葬于元陵,由王世孙李祘继位,是为正祖。






![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d/file/books/7345bacfd1f97ea3b1e4712000f4281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