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作者:吕思勉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包括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现代史、综论5编以及一篇附录。上古史讲述了从太古之传说到春秋战国,内容涉及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中国从无到有、从蛮荒到文明,开启了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古史是从秦之大一统到明之灭亡,浩浩荡荡1800余年,王朝更迭、分分合合、世事变迁,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工农兵商、交通贸易、学术思想等各方面,见证了这一阶段的民族融合、盛世繁华、战火纷飞、王朝离乱,展示了一幕幕叹为观止的繁荣与惨不忍睹的凄凉哀歌;近世史讲述了从清初到清末,内容涉及民族融合、文化渐被、外力压迫、政体改革、国际关系等方面,见证了从清初之勃兴到大平天国,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之役,从宪政运动的提出到失败......这一段段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开始,是丧权辱国、民族屈辱的开始,是历史变革的助推器;现代史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到军阀混战,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计民生、民族运动、国际关系等方面,展示了民族性之发挥、民族解放之渴望,是中国历史黎明前期的最后一个黑暗;综论讲述了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中华民族形成与复兴、文化演进及其光荣、国际地位等方面,从宏观的进化论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与演变,揭示了民族复兴之必然与希望;附录展示的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读史抄

读史抄

郑当时好黄老言而每五日洗沐尝置驿马长安诸交请谢宾客至明旦常恐不徧何胷次扰扰如博极其言亦若人之流亚也孟坚谓其不能为醇儒过矣

止园医话

止园医话

医话,三卷,罗止园著。卷一生理学合参:介绍了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的阐述,包括脑、血液、皮肤、消化器、循环器、呼吸器、排泄器、神经系、五官器等方面。西医部分详细讲解了各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如大脑主知觉、小脑主运动等;中医部分则论述了五脏六腑、营卫、腠理、筋骨、脑髓、经络等概念和生理功能。 卷二病理学合参:依据发热、咳嗽等症状、证候,探讨中西医之病理。内容涵盖了热、痛、血、呕吐、谵语、泻、肿胀、汗、头痛、喘、厥逆、心悸、呃逆、口干、二便不禁、炎症等多种病理表现,对每种病理的病因、症状特点、分类等进行了详细分析。 卷三病症论治:收录了伤寒、温病等外感热病六篇,血崩、胃溃疡、胁痛、肿胀等内伤杂证十篇,并载验案四十则。详细记录了各种病症的诊断、治疗过程和用药方法,每个医案均详析其病证及治疗特点,后胪列方药若干条,辨证精当,审脉确切。

诚斋诗话

诚斋诗话

南宋杨万里作。万里号诚斋,故名。一卷。成书年代未详。《诚斋诗话》主要论诗,亦涉及书法、古文、四六文、箴、祭文、对等。杨万里论诗,一方面受到江西诗派的某些理论束缚,如认为学习古人,应“以故为新,夺胎换骨”;另一方面也与江西诗派有所不同。例如,他主张初学诗者须学古人好语,但“要诵诗之多,择字之精,始乎摘用,久而自出肺腑,纵横出没,用亦可,不用亦可”。万里诗初学江西诗派,后来诗风转变,崇尚师法自然,自成一家。此书虽成于其晚年,但所论仍以“夺胎换骨”、炼字用事的方法和技巧为主,未摆脱江西诗派理论影响。书中亦有论文之处。有《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千百年眼

千百年眼

明张燧撰著的一部史论随笔。《千百年眼》在明代是一部新颖奇特的书,曾盛传一时。它是一部质疑五千历史文化的一部旷世奇书,具有高人逸士的风范,特立独行的视角,读后必有启悟。康熙将此书列为头禁书,自己却终生秉烛攻读不辍。此书上起远古,下迄明季,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科技,还有许多为正史所不载的逸闻轶事。记述具体,议论新奇。正如书名所示,作者想要看透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

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

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

一卷,赵宋法天译。佛说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之咒。持者得生于极乐世界。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记述838—847年唐代社会状况的旅行记。圆仁著。原书久佚,有多种抄本传世,现存最早抄本为日本京都东寺观智院藏本。最早刊本为1907年日本国书刊行会排印本,此后又有多种印本。中国1936年出石印本。还有英、法、德、日等文字的译本。圆仁(794—864),俗姓壬生氏,生于日本下野国都贺郡(今木县),日本天台宗高僧。838年随遣唐使入唐,曾到扬州、五台山、长安等地,求法巡礼,学习法华显教和真言密教,历时9年又7月。死后获日本清和天皇赐予慈觉大师谥号。著作还有《金刚顶经疏》、《显扬大戒论》、《入唐求法目录》、《在唐送进录》等十余种。本书共4卷,约8万字。第1卷述西渡入唐、扬州开元寺受学、经山东北上准备西行情况;第2卷述由山东经河北至五台山的情况;第3卷述在五台山受学及西去长安情况;第4卷述会昌灭佛及离开长安归国情况。全书记述自838年到847年间作者历经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区的见闻,涉及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及中日关系等各方面,诸如关于唐代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地方行政、驿站交通、公文书简、风俗礼仪、地方粮价、佛教宗派、寺院法规、规模及经费开支、会昌灭佛等等,都有重要记述。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日本学者称本书为“东洋学界至宝”。它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行记》一起,有“东方三大旅行记”之称,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