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史补
作者:李肇
唐李肇撰。原称《国史补》。三卷。肇为中唐时人,曾官翰林学士,宪中元和时任中书舍人,穆宗长庆时任尚书左司郎中。著有《翰林志》。是编成书于长庆间(821—824),记事起自开元终至长庆,共百余年事。为补史志之阙,故名。上中两卷各记一百又三则,下卷记一百又二则,共三百又五则。近三万字。每则以五字标题,少则三十字,多则四五百字。记有唐代社会风俗、政界传闻、人物事迹、文学掌故史料等,内容广泛。所记为开元至长庆间轶事、琐闻,颇多有关唐代人物传说、职官制度沿革、社会风尚等方面材料,少数条目述及唐中叶运输与贸易情况,亦有资料价值。本书每条皆用五字标目,后为宋欧阳修《归田录》所取法。本书有明汲古阁刊影宋本、《津逮秘书》、《学津讨原》、 《笔记小说大观》本、得月簃翻明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另外《说郛》、 《唐人说荟》、《唐代丛书》诸本只有一卷,是不完整的本子。
李肇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读诗偶得
庐隐作品精选集,收录了庐隐的作品:读诗偶得,文学与革命,创作的我见,我的创作经验,文学家的使命,小说的小经验,著作家应有的修养,研究文学的方法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绪论,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中国小说史略,云端一白鹤,祝《晨报》第三周的纪念,秋别,寂寞,英雄泪,弱者之呼声,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郭君梦良行状。
珊瑚木难
八卷。明代朱存理撰。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记载:“存理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忘学问,人有异书,必从访求,以必得为志。所纂集凡数百卷。既老不厌。坐贫无以自资,其书旋亦散去。又据《江南通志》记载:“元季明初,中吴南园何氏、笠泽虞氏、庐山陈氏书籍金石之富,甲于海内。继其后者,存理其尤也。”此书悉载朱存理所见字画题跋,其卷中诗文世所罕睹者,亦皆有附录。前有文征明、文嘉、王稚登、王腾程四人名氏,可见出于四家收藏者为多。此四人皆是鉴赏名家,故所藏者并多名迹。存理又工于考证,凡所题品,具有根据,与真赝糅杂者不同。但其书从无刊本,转相传写,伪脱颇多。此书主要版本有雍正六年 (1728) 年氏刊本、《适园丛书》本等。
萤窗清玩
全称《新订萤窗清玩花柳佳谈全集》。言情小说。 作者不详,亦不知创作时间。现存清抄本。小说全集共四卷,分别描写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第一卷《连理枝》第二卷《玉管笔》第三卷《游春梦》第四卷《碧玉箫》,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现仅存稿本,藏山东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稿本,199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续”排印稿本。
熙朝乐事
笔记。明田汝成撰。不分卷。成字叔禾,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嘉靖进士,文学家。官至广西布政司右参议。著有《西湖游览志》等。此编记明代节日习俗、游乐诸事及钱塘观潮,西湖览胜,备极详赡。且诗文并茂,文采风流,足以反映盛明时期江南民康物阜气象,故谓之“熙朝乐事”。其记节日习俗由正月朔日官府望阙遥贺迎春活动开始,至除夕祀百神,盆、祷灶、请方,抱镜卜吉、博戏守夜诸习止,按月琐记,既抒盛况,兼考源流,为研究明代民间生活习俗及风俗史所必读。其中尤以记元宵灯节及中秋观潮为精彩。所记杭州灯市及华灯名目甚详。更引瞿宗吉《观灯诗》十五首,刘邦彦《上元五夜观灯诗》多首记其盛况。其记八月十五钱塘江观潮,士女空巷,罗绮塞涂,江边“上下十余里,地无寸隙”,弄潮儿腾跃万变,以夸才能的景象更令人向往。编中引苏轼、叶梦得、刘士亨等人咏西湖诗,夏夜观荷,登楼赏雪,皆极脍炙人口,可备检胜。有《稗乘》本。
八识规矩论义
八识规矩论义,一卷,附冥合百法论义文,清性起论释并序(有阙文),善漳等录,源漳刊行回向。
菩萨璎珞本业经
凡二卷。竺佛念译于姚秦建元十二至十四年(376~378)。又称菩萨璎珞经、璎珞本业经。或单称璎珞经、本业经。乃叙说菩萨阶位及其三聚净戒等之因行。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璎珞本业’乃华严系统之用语,故本经与华严之教相相合之处甚多。尤以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无垢地、妙觉等五十二位菩萨行位而有名。全经分八品:集众品、贤圣名字品、贤圣学观品、释义品、佛母品、因果品、大众受学品、集散品,以阐述菩萨之阶位及修行。在大众受学品叙说‘三聚净戒’,以八万四千法门作摄善法戒;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作摄众生戒;以十波罗夷作摄律仪戒(此十波罗夷与梵网经之十重戒相同)。本经受梵网经之影响甚深,其三聚净戒之内容,均属大乘戒。特点在于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一得永不失;即使犯波罗夷戒,亦不失戒体。并主张戒以心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