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云集
作者:王统照
现代散文集。王统照著。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10月初版,列为“创作文库”之十二。收作者1923—1931年间所作的散文小品13题18篇,其中绝大多数篇章作于1923—1925年间,因而是其早期散文的结集。这些作品诉说内心感怀,领悟人生哲理,感应时代变动,代表作有《阴雨的夏日之晨》、《血梯》、《海滨小品》和《林语》等,以抒情言志有别于《北国之春》一类纪实作品。末篇《我读小说与写小说的经过》,叙述早年所受文学影响及初期创作活动甚详,是研究其文学活动的重要资料。阿英称颂王统照的抒情小品,“反映了他的奔迸的热情,有如一把火,到处显出热烈,震动,青年的力”,“且是一种诗的,无论在哪一篇里,都反映了作为诗人的王统照的精神,飞跃着、驰骋着,那非常丰富缜密的想象”,认为“王统照作为小品文作家而存在的,也就是建筑在他的‘瞑想的小品文’上。这一类的小品文,除鲁迅的《野草》而外,我想是没有谁可以和王统照比拟的”(《现代十六家小品·王统照小品序》)。这些评述概括了《片云集》一类抒情小品的共通特色。
猜你喜欢的书
承诺
《承诺》是在迪伦马特之前完成的电影脚本《光天化日之下》的基础上创作的。作者在这里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采用了一种错综交织的叙事形式,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叙事空间。这部小说多层次多视角的表现既是对主人公近乎宿命的正义感的悲剧性讽刺,因为他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格格不入,也是作为侦探小说作家的小说叙事者的自我嘲讽,因为他试图将这种叙事表现为人的理性和信仰的必然见证,同时是对传统的侦探小说的戏讽,因为它要以成功的侦探结局来伸张正义。《承诺》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侦探小说安魂曲”。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类书。南宋谢维新、虞载编。五集三百六十六卷。维新字去咎,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太学生。载,字子厚,与维新同里。受书坊主刘德亨之约而编是书。“前集”六十九卷,“后集”八十一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九十卷。宝祐五年(1256)成书。后觉其门类未备,又续编“外集”六十六卷。凡一百一十六门,二千三百一十七子目。每类首冠总论,次为事类,再为诗集。按所事类别总述源流,或序抄经史百家,或辑录诗文韵语。引书繁博止于当代,皆注出处。宋以前书及宋代遗事佚诗皆赖此以存。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多采此书。“后集”可补《宋史》所见官制之阙。宋本今已不传。明有弘治十一年(1498)锡山华氏会通馆活字本。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衢夏相摹宋刊本;万历三十七年(1609)锡山秦烁补刻三衢夏刻本。《四库全书》本。一九七一年台北新兴书局影印摹宋本(四册)。
诗广传
五卷。王夫之撰。王夫之对《诗经》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他曾经遍注群经,除是书外,尚有《诗经稗疏》、《诗经考异》、《诗经叶韵辨》、《诗绎》等。或辨证名物训诂、或辨析异体、或考辨字音、或研究艺术形式、或阐发义蕴,多精深独到、异于凡说。是书乃王夫之阅读《诗经》的杂感集,依次议论二《南》、十三 《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和《商颂》。共五卷二百三十七篇。是书以随笔杂记之形式,对《诗经》内容推求阐发,故不全载经文,遇有疑义,乃为考辨。于涵泳文句之时,往往借题引申发挥,得美刺之旨,宣传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及文字观点,发表社会改良的思想主张:如读《国风·陈风》各诗,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主张“君子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重饮食男女之辨而协以其安”。认为“欲”为人们的生存要求,乃公理,应该满足,从而反驳程、朱理学“灭人欲存天理”之说。是书似一本政治论文集,其社会改良的政治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和时代局限,论诗也多有臆测之处。然其诠释,往往能得 “兴、观、群、怨”之旨,较之前代经师的诗说有较大进步,且开启了《诗经》研究的重大革新,对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先驱龚自珍、魏源有深刻影响。魏源称赞此书“精义卓识”,所著《诗古微》一书全取其说,且在下编全文收录此书。《诗广传》之版本凡七,钞本有船山五世从孙嘉恺之钞本和衡阳刘氏藏旧钞本两种。印本有湘潭王氏所刻《船山遗书》本,金陵节署所刻之《船山遗书》本,太平洋书店铅排之《船山遗书》本,1964年中华书局排印之繁体字标点本,1992年岳鹿书社出版之《船山全书》本为最新版本。
楞严经集注
楞严经集注,十卷,宋思坦集注,元子文后叙,元长叙,契了序,前有科文并排科冠上。简称《楞严集注》。佛典注疏。宋思坦(钱谦益《蒙钞》作“怀坦”)集注。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释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正宗分又有六分:(1)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2)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3)依正助两行以分圆位;(4)承三法既备问名受持;(5)因释余疑广辨七趣;(6)无问自说预明禅境。注释援引兴福惟悫、资中弘沇、携李洪敏、真际崇节等诸师之文及《玄赞》、《熏闻》、《删补疏》、《补遗》、《纂注》等书。本书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刻印流布,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现报当受经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菩萨戒义疏
凡二卷。隋代智顗(538~597)说,灌顶(561~632)记。又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经义记、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义记、天台戒义疏、天台戒疏、戒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本书系注解梵网菩萨戒经。初立释名、出体、料简三科,次释经文,解义甚为简略。天台、净土宗所传之大乘圆顿戒专依此书而立。收入净土宗全书第十五卷。本书之注疏有明旷之菩萨戒义疏删补三卷、道熙之菩萨戒义疏钞四卷、蕴齐之菩萨戒义疏记三卷、袾宏之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道光之菩萨戒义疏见闻六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