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

王统照
  • 姓名:王统照
  • 别名:字剑三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东诸城人
  • 出生日期:1897年
  • 逝世日期:1957年
  • 民族族群:

王统照(1897年-1957年),字剑三,山东诸城人。1897年2月9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八)生。父亲是当地的地主。他七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为他延师课读。1907年,王考入县城高小。这时候他爱读《封神演义》、《今古奇观》、《聊斋志异》等小说。高小毕业后,1913年考入济南育英中学。


同年夏天,王统照用章回体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剑花痕》,描写辛亥革命时期男女青年志士的革命活动。他认为这部小说很不成熟,没有送去发表,但从此引发了创作的欲望。1916年,他的短篇小说《遗发》在《妇女杂志》上发表,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作品。


1918年夏天,王统照到北京,考入中国大学英文系,开始读到《新青年》等刊物,结识了郑振铎、耿济之等人。五四运动时,王曾参加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爱国行动。由于他酷爱文艺,积极投入了新文化运动,热情地写新诗和白话体小说。他最早的白话小说是写一个青年因自由恋爱不遂而牺牲的悲惨故事,发表在他自己负责编辑的《曙光》杂志上。


1920年冬,王统照与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共十二人,组织了文学研究会。该会的宣言说:“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也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一生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所以我们发起本会,希望不但成为普通的一个文学会,还是著作同业的联合的基本,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1]


王统照自始至终是文学研究会的骨干。他把自己的政治热情倾泻在作品中。在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他发表过《遗音》等短篇小说和《生命的火燃了》、《少年的梦》等新诗。在新文化运动初期,“这两个刊物都是鼓吹着为人生的艺术,标示着写实主义的文学的”[2]。1922年,王在文学研究会创办的《诗》月刊上,又发表了《未来的阴影》、《烦激的心河》等诗歌。这年他在中国大学毕业,到平民大学任教。


1923年,王统照出版了长篇小说《一叶》,翌年又将前几年所写的短篇小说汇集命名《春雨之夜》出版。这些小说多是以青年男女的苦闷、追求人生的意义为题材。他的小说文笔细腻,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内容上虽没有为读者指出一条出路,但却强烈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有一定影响。


1925年,王统照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童心》,收有1918年到1924年间写的诗歌九十首。他初期的诗,从形式上看,受旧诗的影响较大;从内容上看,有些是讴歌田园的,但更多的是探索人生。他因为找不到答案,对人生感到“玄秘”和“悲哀”,同时也相信人生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前路定有明光,阴影终将退去。”[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彷徨而又怀有希望的情绪。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革命党人和群众。严酷的现实使王统照痛苦不安。这年夏天,他从北京回到青岛,在青岛市立中学教课,以后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兼课。“有时一股强烈的悲感冲上心头,无可排遣,又读不到什么书,便写下十篇左右的短篇,类如《搅天风雪梦牢骚》……。”[4]


1930年,王统照去东北旅行。这时东北尚处于“九一八”事变前夕,但日本帝国主义的种种侵略迹象已昭然若揭,他目睹这一切,忧心忡忡,写了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描述了东北人民的痛苦生活。


1933年,王统照出版了诗集《这时代》,收入他1925年到1932年写的诗。序言中说,在这火与血的时代里,他逐渐摆脱了怀疑与伤感,变得坚强起来了。长篇小说《山雨》也是这个时期写成的,他在跋中说:“意在写出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及农民的自觉。”这是王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小说之一。接着,他又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春花》,以五四运动后的济南为背景,写一群中学生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走向不同的道路,于1936年出版。


这时,王统照已成为著名的诗人、作家,青年慕名请教的很多。他对爱好文学创作的青年竭力培养,当时在青岛的臧克家、王亚平、吴伯箫,在外地的王西彦等,都受过他的教益。他曾与闻一多(当时任青岛大学教授)一起,资助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山雨》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评论家的好评,但也触犯了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以其“内容颇含阶级斗争意识……予以警告,勒令禁止发行”[5]。1934年王统照出国去欧洲。他先到伦敦,在大英博物馆里阅读、抄录资料,又去剑桥大学研究文学;以后,从欧洲去非洲,游历了埃及,再回到意大利,凭吊了著名诗人雪莱的墓地,写了《在雪莱墓旁》等诗。后来,他的游记汇编为《欧游散记》,于1937年出版。


王统照1935年春游欧回国,住青岛观海山旧居。这年夏天,老舍、洪深、赵少侯、王亚平、吴伯箫、孟超、臧克家等一批作家聚集于青岛,创办了《避暑录话》文艺周刊。所谓“避暑”,既是避炎热,也是避国民党反动派的“炎威”,王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许多诗歌。


1936年秋天,王统照到上海,接任大型文学刊物《文学》主编。这是30年代全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之一,发表了许多左翼作家的作品,也发表了一些青年作者的作品。同年10月,华北危急,王统照与巴金、茅盾、郭沫若、鲁迅等联合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吁请“全国的学者、新闻记者、作者与读者,一致起而力争言论自由,以收全国上下一致救国的效果”[6]。12月,王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7年6月,王统照自己编辑了《王统照短篇小说集》,收进1915年到1932年这十七年间的主要作品,认为“殊觉自惭!不但观察、思想觉得浮薄,文字也无甚气力”[7]。他以1932年为限,是因为自1933年发表《山雨》以后,他的思想境界前进了一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租界成了“孤岛”,王统照与许广平、郑振铎、唐弢等人继续从事文学活动。1938年起,王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兼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还为《大英夜报》编副刊《七月》,为《文汇报》的副刊《世纪风》写稿。由于当时环境恶劣,他除与郑振铎、耿济之、柯灵、唐弢等交往外,很少外出,写作也多用笔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上午,日本军队冲进上海租界,王统照为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要有志气,要有冲破黑暗的精神”[8]。从此他化名王恂若,在沪蛰居。


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王统照应邀在中文系担任教授,同时还为《民言报》主编《艺文》副刊。这时,青岛成了美帝国主义的军事基地,山大的校舍被占为军营;国民党“劫收”的情景,闻一多在昆明被特务杀害的消息,使王逐渐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1947年山东大学学生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王挺身而出,在学生大会上演讲说:“同学们,我支持你们!”王统照的行动影响了一些老教师,也鼓舞了青年学生们的斗志。1948年10月,他在诗中写道:“北国鼓声萦梦寐,平生意想剩华巅。”[9]表现了对反动派的战斗精神。


1949年7月,王统照到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他出席青岛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选为常委。1950年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省人民政府委员。1951年被选为省文联主席,1952年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他还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


1957年11月29日,王统照病逝于济南。


1949年后,王统照的诗集《鹊华小集》、文学评论集《炉边文谈》,以及《王统照短篇小说集》、《王统照诗选》先后出版,并重印了长篇小说《山雨》,编印了七卷本的《王统照文集》。

猜你喜欢的书

西隐集

西隐集

十卷。明宋讷 (1311—1390)撰。宋讷,字仲敏,号西隐,滑县(今属河南)人。元至正中举进士。官河北盐山知县,弃官归。洪武十三年(1380)征为国子助教,后升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迁国子祭酒,卒于官。正德中,追谥文恪。事迹具载《明史》本传。据刘三吾撰《宋讷墓志》,称其所著《西隐集》十七卷。而《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俱作十卷。此本有山东东莱(今掖县)刘师鲁序,称“其集初为上海张趋所手录。滑人王崇之令上海,从其后求得而刻。岁久漫漶,师鲁因鸠工重刻。”盖此本是否在张趋缮录之时,已有所删并,故与墓志不合。本集前四卷为赋、诗,后六卷为杂文,并附以明太祖手敕四道,及《白云茅屋赋》二篇,记一篇。白云茅屋,是宋讷所筑别墅之名。宋讷领成均胄子之任,师道严正,为一时典型。文章亦浑厚醇雅,其奉敕制太学碑,极为明太祖所赏识。今具载集中。其《壬子秋过故宫》诗十九首,尤缠绵悱恻,有风人忠厚之遗。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亦甚推崇其“半船凉色潮生海,两岸秋风浪拍沙,华表柱头相语鹤,秣陵江上独归鸿”诸句,以为极佳。是集收入《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

行水金鉴

清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共175卷,卷首附图1卷。收录自《禹贡》以下、清康熙末年(1722)以前有关黄河、长江、淮河、运河、永定河等水系的源流、变迁和治水的文献资料。主编傅泽洪字稚君,镶红旗汉军,曾任淮扬道河官,“尝寒暑风雨于泥淖畚锸间二十余年”,富有治水经验。该书侧重于河道兴废及河堤闸坝疏筑塞防的经验教训,兼论官司、夫役、河道钱粮、漕规漕运等事,目的是要供治水者借鉴,故曰《行水金鉴》。体例上按照水系进行分类,每类中再按照朝代先后编排。所收编的资料十分丰富。凡《禹贡》、《河渠书》、《沟洫志》、《水经注》,两汉魏晋南北朝帝纪列传及各种地志悉行辑录,庶求完备。新旧《唐书》无河渠志,则凡纪传所有,无不登载。宋金元三史除《河渠志》外,如纪传、五行、百官诸志,捃拾靡遗。明代则据《明实录》、《明会典》、《明史稿》及各省通志、府州县志,旁及碑版、稗史、小说。对历代治河名臣著作,如潘季驯《河防一览》、万恭《治水筌蹄》、靳辅《治河书》、张伯行《居济一得》等摘录尤多。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能见的文献图籍。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谈水道者,观此一篇,宏纲巨目,亦见其大凡矣。”杨寿楣评价说:“凡讲求水政者、莫不奉为圭臬”。书成于雍正三年(1725)。该书的体例多为后来所沿用。道光十一年(1831),黎世序、张井、潘锡恩编有《续行水金鉴》,所收资料从雍正初年至嘉庆末年(1820)。共156卷,附卷首1卷。1936年武同举等应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水利处邀请编有《再续行水金鉴》,昕收资料从道光初年至宣统末年(1911),共200卷。二书体裁、范围均与《行水金鉴》大体相同,取材主要为《清实录》、《东华录》、《会典》、《谕折汇存》、以及各种档案、章奏、专著、方志等。三书首尾衔接,系统地汇总了中国古代各主要河流的文献资料。1955年南京水利实验处编辑出版有《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分类索引》,除编制索引外,并作有校勘,便于查找,可参考。

皇明诸司公案

皇明诸司公案

又名《续廉明公案》。白话短篇小说集。明余象斗编。六卷五十九则。系分类编辑的公案小说。人命类九则,奸情类九则,盗贼类十一则,诈伪类十一则,争占类十则,雪冤类九则,主要是颂扬清官。余象斗编述卷内封题“全像续廉明公案”体制同《廉明奇判公案传》,即卷下分类,类下分则,一则记一判案故事。全书四卷六类,其类目为“人命类”、“奸情类”、“盗贼类”、“诈伪类”、“争占类”、“雪冤类”,每类9、10、11则不等,共收59则判案故事。此本既题《续廉明公案》、《皇明诸司公案传》,可见它与《皇明诸司廉明公案》,即《廉明奇判公案传》的关系。但此书又与《廉明公案》不同,《廉明公案》为“余象斗集”,重在搜集案例;此本为“余象斗编述”,系经余象斗编辑加工。

弁山小隐吟录

弁山小隐吟录

元诗别集。2卷。黄玠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至正五年(1345)黄玠自序。卷上为五言古诗,卷下为七言古诗。黄玠寓居吴兴,筑室于弁山,自号弁山小隐。晚年思归故乡慈溪而未成,所以自编诗稿以示子孙,名为《弁山小隐吟录》。由于本集未收近体,论者或以为他不作近体诗(《四库全书总目》),但在《玉山名胜集》等书中,收有黄玠所作五、七言律诗、绝句数十首,所以清人陆心源曾判断本集并非全帙,仅只前半部。《四库全书总目》以为黄玠此集“中多劝戒之词,其上者有元结遗意,次者亦近乎白居易。虽宏阔深厚不能及二人,要于俗音嘈囋之中读之,如听古钟磬矣!”

史记集解

史记集解

一百三十卷。南朝宋裴骃撰。裴骃(生卒年不详),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历史学家。官至南中郎参军。他因为看了徐广的《史记音义》有独见,又认为过于省略了,于是采摘九经诸史和《汉书音义》等书为《史记》作注解,所以题名为《史记集解》,共一百三十卷。书的上半部很可观,下半部较简略,甚至一连几页不见一字的也有。原本为八十卷,后《集解》为毛氏汲古阁刊为一百三十卷。自明代与《索隐》、《正义》附入《史记》原书。后又有删削。如《五帝本纪》“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句下,脱“名见左传”四字,《项羽本纪》“其九月会稽守”句下脱“徐广曰尔时未言太守”九个字等。有汲古阁刊本、金陵局本、点石斋本。

印沙佛文

印沙佛文

印沙佛文,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四二。印沙佛是在河岸沙滩上以印印沙为塔形,或以七俱胝佛像塔印印于香泥沙上纸上,随印随念诵,认为是同诵经念佛一样的功德。一般在正月一日(亦有在九日)进行,同时举办斋会。敦煌社条中规定社邑印沙佛的作法或为社人轮流担任斋主操办,或为社人共同出物举行。印沙佛的地点在河滩、社人家或寺院,在寺院举行时寺院亦出若干麦粟。印沙佛时由僧人念诵印沙佛文,祈愿佛佑国安人泰,四界清平,地方官员安寿,斋主及社人家庭消灾免罪,求福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