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

- 姓名:王统照
- 别名:字剑三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东诸城人
- 出生日期:1897年
- 逝世日期:1957年
- 民族族群:
王统照(1897年-1957年),字剑三,山东诸城人。1897年2月9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八)生。父亲是当地的地主。他七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为他延师课读。1907年,王考入县城高小。这时候他爱读《封神演义》、《今古奇观》、《聊斋志异》等小说。高小毕业后,1913年考入济南育英中学。
同年夏天,王统照用章回体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剑花痕》,描写辛亥革命时期男女青年志士的革命活动。他认为这部小说很不成熟,没有送去发表,但从此引发了创作的欲望。1916年,他的短篇小说《遗发》在《妇女杂志》上发表,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作品。
1918年夏天,王统照到北京,考入中国大学英文系,开始读到《新青年》等刊物,结识了郑振铎、耿济之等人。五四运动时,王曾参加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爱国行动。由于他酷爱文艺,积极投入了新文化运动,热情地写新诗和白话体小说。他最早的白话小说是写一个青年因自由恋爱不遂而牺牲的悲惨故事,发表在他自己负责编辑的《曙光》杂志上。
1920年冬,王统照与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共十二人,组织了文学研究会。该会的宣言说:“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也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一生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所以我们发起本会,希望不但成为普通的一个文学会,还是著作同业的联合的基本,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1]
王统照自始至终是文学研究会的骨干。他把自己的政治热情倾泻在作品中。在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他发表过《遗音》等短篇小说和《生命的火燃了》、《少年的梦》等新诗。在新文化运动初期,“这两个刊物都是鼓吹着为人生的艺术,标示着写实主义的文学的”[2]。1922年,王在文学研究会创办的《诗》月刊上,又发表了《未来的阴影》、《烦激的心河》等诗歌。这年他在中国大学毕业,到平民大学任教。
1923年,王统照出版了长篇小说《一叶》,翌年又将前几年所写的短篇小说汇集命名《春雨之夜》出版。这些小说多是以青年男女的苦闷、追求人生的意义为题材。他的小说文笔细腻,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内容上虽没有为读者指出一条出路,但却强烈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有一定影响。
1925年,王统照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童心》,收有1918年到1924年间写的诗歌九十首。他初期的诗,从形式上看,受旧诗的影响较大;从内容上看,有些是讴歌田园的,但更多的是探索人生。他因为找不到答案,对人生感到“玄秘”和“悲哀”,同时也相信人生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前路定有明光,阴影终将退去。”[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彷徨而又怀有希望的情绪。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革命党人和群众。严酷的现实使王统照痛苦不安。这年夏天,他从北京回到青岛,在青岛市立中学教课,以后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兼课。“有时一股强烈的悲感冲上心头,无可排遣,又读不到什么书,便写下十篇左右的短篇,类如《搅天风雪梦牢骚》……。”[4]
1930年,王统照去东北旅行。这时东北尚处于“九一八”事变前夕,但日本帝国主义的种种侵略迹象已昭然若揭,他目睹这一切,忧心忡忡,写了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描述了东北人民的痛苦生活。
1933年,王统照出版了诗集《这时代》,收入他1925年到1932年写的诗。序言中说,在这火与血的时代里,他逐渐摆脱了怀疑与伤感,变得坚强起来了。长篇小说《山雨》也是这个时期写成的,他在跋中说:“意在写出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及农民的自觉。”这是王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小说之一。接着,他又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春花》,以五四运动后的济南为背景,写一群中学生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走向不同的道路,于1936年出版。
这时,王统照已成为著名的诗人、作家,青年慕名请教的很多。他对爱好文学创作的青年竭力培养,当时在青岛的臧克家、王亚平、吴伯箫,在外地的王西彦等,都受过他的教益。他曾与闻一多(当时任青岛大学教授)一起,资助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山雨》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评论家的好评,但也触犯了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以其“内容颇含阶级斗争意识……予以警告,勒令禁止发行”[5]。1934年王统照出国去欧洲。他先到伦敦,在大英博物馆里阅读、抄录资料,又去剑桥大学研究文学;以后,从欧洲去非洲,游历了埃及,再回到意大利,凭吊了著名诗人雪莱的墓地,写了《在雪莱墓旁》等诗。后来,他的游记汇编为《欧游散记》,于1937年出版。
王统照1935年春游欧回国,住青岛观海山旧居。这年夏天,老舍、洪深、赵少侯、王亚平、吴伯箫、孟超、臧克家等一批作家聚集于青岛,创办了《避暑录话》文艺周刊。所谓“避暑”,既是避炎热,也是避国民党反动派的“炎威”,王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许多诗歌。
1936年秋天,王统照到上海,接任大型文学刊物《文学》主编。这是30年代全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之一,发表了许多左翼作家的作品,也发表了一些青年作者的作品。同年10月,华北危急,王统照与巴金、茅盾、郭沫若、鲁迅等联合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吁请“全国的学者、新闻记者、作者与读者,一致起而力争言论自由,以收全国上下一致救国的效果”[6]。12月,王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7年6月,王统照自己编辑了《王统照短篇小说集》,收进1915年到1932年这十七年间的主要作品,认为“殊觉自惭!不但观察、思想觉得浮薄,文字也无甚气力”[7]。他以1932年为限,是因为自1933年发表《山雨》以后,他的思想境界前进了一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租界成了“孤岛”,王统照与许广平、郑振铎、唐弢等人继续从事文学活动。1938年起,王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兼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还为《大英夜报》编副刊《七月》,为《文汇报》的副刊《世纪风》写稿。由于当时环境恶劣,他除与郑振铎、耿济之、柯灵、唐弢等交往外,很少外出,写作也多用笔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上午,日本军队冲进上海租界,王统照为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要有志气,要有冲破黑暗的精神”[8]。从此他化名王恂若,在沪蛰居。
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王统照应邀在中文系担任教授,同时还为《民言报》主编《艺文》副刊。这时,青岛成了美帝国主义的军事基地,山大的校舍被占为军营;国民党“劫收”的情景,闻一多在昆明被特务杀害的消息,使王逐渐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1947年山东大学学生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王挺身而出,在学生大会上演讲说:“同学们,我支持你们!”王统照的行动影响了一些老教师,也鼓舞了青年学生们的斗志。1948年10月,他在诗中写道:“北国鼓声萦梦寐,平生意想剩华巅。”[9]表现了对反动派的战斗精神。
1949年7月,王统照到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他出席青岛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选为常委。1950年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省人民政府委员。1951年被选为省文联主席,1952年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他还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
1957年11月29日,王统照病逝于济南。
1949年后,王统照的诗集《鹊华小集》、文学评论集《炉边文谈》,以及《王统照短篇小说集》、《王统照诗选》先后出版,并重印了长篇小说《山雨》,编印了七卷本的《王统照文集》。
猜你喜欢的书
七修类稿
明郎瑛撰。五十一卷,续稿七卷。瑛字仁宝,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博综文艺,积其见闻杂考成编。分天地、国事、义理、辨证、诗文、事物、奇谑七类,正续稿皆然,即取“因类立义,刊修经时”之义名书,凡一千二百五十七条,约四十九万字,成书于嘉靖年间。国事类记元明史事,如朱元璋起义、张士诚、陈友谅始末、郑和生平、明代科场等颇悉,足资参证。间杂丛考,其载杭州宋官署考,为《咸淳临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未详;记明初进茶各种名目和漕河开凿工程等,亦皆《明会典》及《明史》诸志所未及。有关诗文、小说的考评,亦较有参考价值。余多因袭前人,少创见,且多舛谬,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多予以辨证。其天地、奇谑类亦多涉神鬼迷信。有明嘉靖刊本,十六册,藏北京图书馆,善本。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刊》排印本。
周易本义附录纂疏
十五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字庭芳。号双湖,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景定五年(1264年),领乡荐,试礼部不第,遂退居教授乡里以终。事迹具《元史本传》。胡一桂的父亲胡方平,从沈贵宝,董梦程学,著《周易启蒙通释》。而沈贵宝受《易》于董梦程,梦程受朱熹《易》于黄干。一桂继承家学,尤精于《易》。所著书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朱子诗传附录纂疏》、《十七史纂》,并行于世。朱熹认为,“《易》只是卜筮之书”,主张于卜筮上推理义,撰 《周易本义》。胡一桂乃取朱子 《文集》、《语录》 中有关于《易》者,附录于《本义》下,谓之《附录》;又取诸儒《易》说之不悖于《本义》者纂之,谓之《纂疏》。其书前十二卷为《本义》,十三卷为《五赞》,十四卷为《筮仪》,十五卷为《卦图》,包括胡一桂自作的卦象、爻象、卦序、卦互体四图及《十翼论》、《文言辨》、《本义启蒙论》三篇。论中有很多阙文,其前无《本义》所有的九图,《郑堂读书记》疑有缺佚。宋末元初讲学者门户最严,而新安诸儒于授受源流辨别尤甚。故胡一桂此书一以朱子《本义》为宗,如杨万里《易传》远宗程子,而早工吟咏,与范成大、陆游齐名,不甚以讲学为事,一桂竟无半字及之,盖以词人摈之也。倪氏《宋志补》载此书,作十四卷,《郑堂读书记》已辨其误。今存最早版本为四川省图书馆所藏元刻本,仅存三卷。《通志堂经解》、《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并收入。
松窗寤言
明代崔铣撰。笔记,一卷。嘉靖三年(1524),作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因为疏劾贵显张璁、桂萼,忤世宗,被斥致仕。此书是他谪居家中近十载时(嘉靖十二年)所作。书撰于腊月,适逢其表侄李栋以古松一盆相赠,作者遂将盆松陈于窗侧;因感古松与之相伴共度寒节,故以“松窗”名书。寤言,即悟言。寤通悟,觉悟的话,以书中内容均为作者谪居时悟到的道理,故名《松窗寤言》。这一书名,隐寓着作者用经寒不凋的松树自况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宁处逆境,也决不向权势屈服的决心和勇气。崔铣《松窗寤言.小引》:“癸巳腊,予屏迹静居,致观复之功。表侄李生栋遗予古松一株,若偃龙之状,曰阅岁十有五祀。载列窗侧,共守寒节。是冬,天气和煦,笔砚调适,乃援笔纵谈,得八十一章,取诸《考檠》‘寤言’是命。”(《诗经·卫风·考架》:“独寐寤言,永矢弗谖。”)有《借月山房汇钞》本、《泽古斋重钞》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
法言义疏
汪荣宝撰。荣宝,字衮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驻日本公使。于声音训诂之学有很深造诣。校注汉人扬雄《法言》历时十余年而成书,初名《疏证》,1911年刊行后,晚年又毅然重作,改题《义疏》。稿本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后,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战火,旋又更定体例,岁余成书。二十卷。以治经之法治《法言》,考源流,明假借,审正俗,辨异文,补旧注。引书达三百种左右。于晋人李轨《解》、唐柳宗元《注》、宋人宋咸《重广注》、宋人吴祕《注》、宋司马光《集注》及约出五代、宋初之间的无名氏《音义》之外,还荟萃有清以来各家研究成果,增加大量校释、论述,尤以小学及历史居多。胡玉缙《序》称之为扬雄“功臣”,黄侃《后序》谓此书疏释“皦然如晦之见明”。最后定本有1934年刊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点校本,后附刘师培《扬子〈法言〉校补》及《〈法言〉补释》。
普贤行愿品颂疏
一卷,周叔迦居士撰。将释此颂,略开四门:一、释名题;二、述缘起;三、叙传译;四、解文句。
大吉祥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苏珂嚩帝佛刹,为观自在菩萨说大吉祥菩萨所有之陀罗尼。使众生得大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