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革命
作者:钱玄同章节列表
升序↑- 赞文艺改良附论中国文学之分期
- 反对用典及其他
- 关于西文译名问题
- 论世界语与文学
- 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
- 《新青年》改用左行横式的提议
- 论白话小说
- 论小说及白话韵文
- 新文学与今韵问题
- 论注音字母
- 刘半农译《天明》的附志
- 《尝试集》序
- 林语堂《汉字索引制说明》跋语
- 答陶履恭论Esperanto
- 新文学与新字典
- 四 声
- 文学革命之反响
- 吴敬恒《致钱玄同 论注音字母书》的案语
- 文学革新杂谈
-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 答孙国璋论Esperanto
- 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
- 论旧戏
- 文字改革及宗教信仰
- 文学革新与青年救济
- 答朱经、任鸿隽
- 关于Esperanto讨论的两个附言
- 今之所谓“评剧家”
- “脸谱”——“打把子”
- 渡河与引路
- 论中国旧戏之应废
- 论韩柳文
- 汉文改革之讨论
- 答姚寄人论Esperanto
- 答胡天月论Esperanto
- 保护眼珠与换回人眼
- 罗马字与新青年
- 横行与标点
- “黑幕”书
- 答区声白论Esperanto
- 论中国当用世界公历纪年
- 文学革命与文法
- 关于国文、外国文和Esperanto
- Esperanto与现代思潮
- 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
- 答彝铭氏论新旧改革
- 关于新文学的三件要事
- 同音字之当改与白话文之经济
- 写白话与用国音
- 中文改用横行的讨论
- 请看姚明辉的 《三从义》和《妇顺说》
- 《儒林外史》新叙
- 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
钱玄同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德国国防出版社1972年出版。中译本由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七二级工农兵学员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共14.8万字。该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对法国记者提出的40个问题进行答复的汇编,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海军战略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邓尼茨根据德国和英国的军事实力、地理条件,阐述了德国以潜艇为核心的海军战略与战术。他认为,德国在欧洲崛起后需要向外扩张,而英国历来采取抑制欧洲大陆强国的政策,德英战争不可避免。英国的海军实力较强,但英国是个岛国,海上交通线是其赖以生存和进行战争的生命线。一旦战争爆发,德国海军最重要的战略是对英国采取慢性绞杀,开展商船袭击战,切断其海上交通。而潜艇部队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力量。在潜艇使用上,主张集中使用兵力,把潜艇派往运输频繁、对潜艇防御薄弱的海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战果;利用暗夜出敌不意地进行近距离水面袭击,采取多艇作战的“狼群战术”,集中攻击敌方运输船队。邓尼茨强调现代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认为制海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邓尼茨指出,由于德国的潜艇部队缺乏足够的空中掩护和抗雷达能力,导致1943年5月以后连遭败绩。另外,书中还宣扬了I.康德唯心主义的“绝对命令”原则,认为军人只需履行职责,不必过问政治,历史由少数“伟人”的意志和性格支配,战争胜负取决于武器装备。
颖江漫稿
十四卷,明符錫撰,诗文合集。
本事诗
唐孟棨撰。此书兼有笔记诗话体裁。它是记叙唐代诗人佚事之作。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征异、征咎、嘲戏七类。自序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论诗主缘情说。专叙唐代诗人写作某些作品的事迹本末(仅有二条记六朝诗作)。成书于光启二年(886)。唐代诗人轶事,赖以保存,颇注重真实性。《新唐书·艺文志》总集类著录“孟启《本事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同。他书引作者名为“孟棨”。现存版本甚多,主要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逸史》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即据此排印)等。
水云集
全称《谭先生水云集》。道教书,3卷,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金代道士谭处端撰。三卷。收诗词歌颂二百四十余首,示门人语录一则。内容多宣传全真教旨,主张儒释道三教由来是一家,道禅清静不相差,以钟吕海蟾为全真三祖。集中又多咏内丹,感叹人生短促,劝人断除名缰利销,割情弃爱,出家修道,念念清静,从而得见自我真性的本来面目。又劝在家信众以忠孝为先,常行仁慈,如此便胜似出家。为研究早期全真道思想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太平部。
谥法
四卷。宋苏洵撰。洵字明允,眉山 (今四川省乐山市)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及苏辙之父,人称老苏,自号老泉。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官秘书省校书郎,著有《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及《谥法》、《嘉珰集》。所谓“谥法”,即我国古代贵族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此法宋代尤为流行;且自周公所作《谥法》之后,历代言谥者如刘熙、沈约、贺琛、王彦威、苏冕等之书皆杂糅附益。故苏询奉诏编定六家谥法时,对《春秋广谥》及各代言谥之本详加考订,写成此书。书中共取一百六十八谥,三百十一条,其中新改者二十三条,新补者十七条,另有七去八类。对前代诸家旧文刊削甚多,较之诸家,义例最为严整。郑樵在《通志·谥略》中称其“断然有所去取,善恶有一定之论,实前人所不及。”并根据此书加以增补写成《谥略》。虽然书中亦不免疏失之处,如尧舜禹汤桀纣皆为帝王之名而非谥号,但老泉沿袭前讹,概行载入。书中所收僻字,后世已不再流传,难以辨认。但本书之斟酌损益及字义之审定均确有实据,故为礼家所宗。曾巩在为苏询所作的墓志上记载本书有三卷,故本书现行之四卷可能为后人所析。有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明杨志仁刊本及《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大乘同性经
全称《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说经》,亦称《同性经》、《佛十地经》。佛教经典。北周阇那耶舍译。二卷。“同性”,梵文abhisamaya的意译,亦译作“证契”,即契入大乘教理之意。本经论述了众生之实相、众生界之无尽及菩提、世谛法等教理,并列举了菩萨十地。异译本有唐地婆诃罗译《证契大乘经》二卷。两种译本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