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

端木蕻良的红学论集,详细描述自己对《红楼梦》和曹雪芹的不解之缘,共收其红学散文、随笔五十余篇,如《红楼梦》的艺术、人物描写特色、《红楼梦与饮食文化》、服饰,《红楼梦》与其它文学创作的关系,曹雪芹的生平、创作观、情欲观,曹家的遗迹文化等等。为了阐释曹雪芹精深的思想,端木先生从《红楼梦》的情节中爬梳剔抉,找出一个个闪光点拿来与孔夫子、屈原、戴震、王夫子等思想大家作比较,梳理出曹雪芹的唯物哲学思想。这一点在别的红学著作是很少见的,而这又可以加深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散杂的几十篇短文里,是端木蕻良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理解的精髓。

幼科概论

《幼科概论》医学专著,明代佚名著。光致所讲幼科,注重在实用二字,不尚虚文。以自己二十余年临证延医之经验,兼采各家学说医理,简易明通。于临证实用者,均采集不嫌其浅俗,以求对于病者实用,对症治疗。

升庵诗话

诗话。明人杨慎(1488—1559)撰。十四卷。《升庵诗话》常于词章韵律的考订和诗篇诗句的品鉴中提出一些精辟的理论观点。例如,杨慎称赞王维诗“含不尽之意”、王粲诗“涵蓄蕴藉”、杜牧诗“殊有含蓄”、薛涛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杜甫《赠花卿》诗“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等等,表明他倡导诗须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境创造。不满李梦阳、何景明等七子的拟古蹈袭之弊,强调诗歌是诗人的性情之作,“是发诸性情而协于音律,非先协音律而后发性情也”(《李前渠诗引》),重视诗人的才与学。主张向历代诗歌学习,特别是向六朝和唐代优秀诗歌学习,对宋诗也给予了重视和肯定。慎有《古今风谣》已著录。此编向无善本,刻入《升庵文集》为八卷,刻入《升庵外集》为十二卷,有刻入《丹铅总录》为四卷,《函海》又载十二卷及补遗三卷。卷帙异数,各有详略,前后异次,此有彼无。文字之讹,各本皆然。

陈第年谱

金云铭撰,用编年体裁记载陈第生平事迹。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游击将军,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先生少禀异质,博极群书,倜傥自负,喜谈兵。嘉靖壬午戚继光征倭至连,即与定平倭策。应俞大猷聘以边事上书,大司马谭纶奇而荐之。起家京营,守古北口。历游击将军,屡立战功。以忤巡抚拂衣归,时年五十。绝意仕进,六经皆有撰述。

楞严经指掌疏

亦称《楞严经新疏》。佛典注疏。清通理述。十卷。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序称:乾隆十七年(1752)应邀讲《楞严正脉》,嫌其“驳辨太甚,且前后次第与清凉大有径庭,不合贤宗家法”,故撰本书。书成后曾重订,并于乾隆四十一年刊刻流通。书前作者另撰有《楞严经指掌疏悬示》一卷。后又撰有《楞严经指掌疏事义》一卷,注释疏文中难解的词语。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念佛三昧宝王论

凡三卷。唐代僧飞锡撰。书成于天宝元年(742)。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飞锡以念佛三昧为诸禅三昧中之宝王,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内分三大门,即:念未来佛、念现在佛、通念三世无不是佛等,其次再细分为二十门,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等。本书所广为援引之经论包括: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起信论、安乐集等。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智旭将本书收入净土十要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