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村集
作者:李光地
四十卷。清李光地撰。是集为乾隆元年(1736年)其孙李清植所校刊,其门人李绂为序。惟诗下注自选字,则余皆清植排纂。凡《观澜录》一卷,《经书笔记》、《读书笔录》共一卷,《春秋大义》、《春秋随笔》共一卷,《尚书句读》一卷,《周官笔记》一卷,《初夏录》二卷,《尊朱要旨》、《要旨续纪》共一卷,《象数拾遗》、《景行摘篇》又附记共一卷,文二十五卷,诗五卷,赋一卷,共四十卷。文辞质实简朴,缺乏形象性。是集版本有道光九年(1829),李维迪刊印《榕村全书》,收入此集,并将所汇辑到的佚诗佚文整理为《榕村续集》七卷,一并付刻。续集包括书二卷,序一卷,论说一卷,记、传书后、祭文、墓志铭共一卷,杂著一卷,诗、赋共一卷。卷首有李维迪识语。存有《四库全书》本。
章节列表
升序↑李光地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专著。吴景超著。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吴景超(1910—),中国当代社会学家。安徽徽州(歙县)人。1923年去美国留学,1923年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曾执教于金陵大学、清华大学等。主要著作还有《都市社会学》等。本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口密度和职业分布状况为标准,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4类:第一种国家,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低;第二种国家,人口密度颇低,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也比较低;第三种国家,人口密度颇低,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高;第四种国家,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高。第一种国家以英德为代表,第二种如美国加拿大,第三种国家以俄国为典型,中国恰恰属第四种国家。第四种国家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口密度比较高,每平方公里在50人以上;二是他们的谋生方法,以农业为主体,农业人口要占70%以上。这类国家的共通之点就是贫穷。要改变中国的贫穷状态,要做到:1.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源;2.改良生产技术;3.实行公平的分配;节制人口的数量。具体的办法,就是发展都市救济乡村,发展城市工业,吸收一部分农民进城,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方便交通,扩充金融,救济乡村,从而使中国走上富裕之路。作者的思考,对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仍具有参考价值。
内经难字音义
医经著作。1卷。清陆懋修(九芝)撰。刊于光绪十年(1866年)。陆氏于医学外,复长于音韵训诂之学。鉴于《内经》诘屈难读,且有一字一病、一字一治而难以理解、精究其义者,若置而弗读则所失必多。遂着重于《内经》中难字音义之训释,尤究心于形声通假字之诠释、训诂。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前曲后居”,陆氏据《汉书·郅都传》注谓“居与倨同”;《痿论》“主闰宗筋”则据徐楚《金繫传》谓“闰当作烦撋解”。凡此,均非王冰旧释所能及。此书先注《灵枢》,后注《素问》,引古注以证字义亦不拘古注之先后,只求易辨而已。现存《世补斋医书前集》本。
高上玉皇心印经
简称《心印妙经》,作者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是道士早晚必须讽诵的功课。《心印经》全文四字一句,共二百字,主要讲述道教修炼方法,论说内丹中炼养精气神的秘要。认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而精气神的关系则为「神依形生,精依气盈。」强调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只要炼养自身精气神,就能获致长生。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46年11月至1948年。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了中国农村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及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艺术地再现了广大农民在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暖水屯开展了土改斗争,但群众仍未充分发动起来。恶霸地主钱文贵老谋深算,狡猾阴险,他过去曾积极地为国民党政权和日本侵略军效劳出力,现在又凭着他特有的阶级敏感,在共产党解放了暖水屯的时候,让儿子钱义去参军,成了一名“军属”,并把女儿嫁给村治保员张正典,与贫雇农联亲,还搞美人计逼迫侄女黑妮去找农会主任程仁。同时,他又伙同娼妇白娘娘、小学教员任国忠搞迷信,造谣言,散布变天言论,诬陷干部和积极分子,他还和儿子搞假分家,分散田产财物,自己名下只留少量土地,扬言他家不过是个中农,企图把水搅混,转移斗争目标。暖水屯的穷苦人都对钱文贵怀有深仇大恨,但又耽心钱文贵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因而不愿过早地显露声色。在这种情况下,斗争一度出现了曲折,不但部分村干部,就连土改工作组长文采,都认为钱文贵应该划成中农,而富裕中农顾涌却被错划为富农。土改斗争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县委宣传部长章品来到暖水屯,他一方面依靠党的政策,一方面充分发动群众,和工作组、村干部一起检查了错误,总结了教训,统一了认识,终于把钱文贵押上了历史审判台,取得了土改斗争的胜利,贫苦人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并掀起了支援解放战争的高潮。这部小说是作者创作生活中最重要的收获,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取得的突出成绩,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疑雨集
四卷。明王彦泓撰。彦泓,字次回,金坛(属江苏)人,明诗人。官华亭县训导。彦泓博学,好作艳体小诗,造语新柔,有唐李商隐遗风。明代黄虞梭《千顷堂书目》载该书为六卷,次于天启末年;《明史·艺文志》未载;孙星衍《祠堂书目》载该书四卷,与今传本同集,首有侯文灿作序。序中介绍:彦泓卒后,遗孤年幼,诗几乎散佚。友人弢仲欲整理校定,因故未成。后据严绳荪作序介绍:本集是由侯子蔚校定刊印的。由此可知,该集在明时本未刊行,直到侯文灿时才得到传抄旧本,刻于康熙丙辰(1676年)。评论者认为是香奁诗,艳冶流宕,因而在沈德潜选《明诗别裁集》时,虽有袁枚作书相告,仍摈斥不录。而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士祯《渔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均极推崇彦泓诗。该集编年排列,不分类别,始于万历乙卯(1615年),终至崇祯壬午年(1642年)。集中1642年下注:六月十八日戌时长逝,二十二日闻后记此。据侯文灿序文中可知:彦泓与弢仲为故交,集中寄怀弢仲之诗很多,并有《和于氏诸子秋词诗》。彦泓生逢乱世,君子小人相争激烈,在朝为朋党之争,在野则为笔舌之战,该集中有《自悼》、《归途自叹愁遗》、《述妇病怀》、《悲遗》诸诗,表达了感时伤事、抑郁不平的心声。彦泓诗以香奁体居多,忧伤国事之词也别有特色,不可一概而论。该集有康熙十五年 (1676年) 刊本。
大义觉迷录
四卷。清世宗敕撰。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是清朝定鼎北京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六年(1728年),清朝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大案,即曾静反清事件。次年,清世宗在处理此案之后刊布了《大义觉迷录》。内收上谕十道、审讯词及曾静口供47篇、张熙等口供2篇,后附曾静《归仁说》1篇。本书保存曾静、吕留良及严鸿逵强烈反满言论,并揭示康熙末诸子争夺皇权、胤禛得位及其后之相应措施等具体情节。有雍正年间内府刻本及近年中华书局 《清史资料》 本行世。这是一部充分反映编者思想及政治主张而十分奇特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