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绝古今
作者:汤汉
通代散文总集。4卷。宋代汤汉编。此书旧本无编辑者姓名。仅有嘉靖三十四年(1555)南赣巡抚谈恺刊书序和南安知府王廷幹跋,均称其为宋人所选。《宋史·艺文志》亦无著录。《四库全书总目》据元人赵访《东山存稿》考证,认为是汤汉所编。此书所编皆古代散文,始于春秋左传,终至北宋苏轼《王元之画像赞》,所选文章79篇。先秦文章取《左传》、《国语》、《庄子》、《列子》、《孙子》、《荀子》、西汉文章取《史记》、扬雄《答客难》、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诸葛亮《出师表》,唐代文章取韩愈《获麟解》、《答李翊书》等、柳宗元《梓人传》、杜牧《守论》,宋代文章取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欧阳修《泷岗阡表》等、曾巩《新序·目录序》、徐稚《祠堂记》、王安石《书洪范传后》等、苏洵《族谱引》、苏轼《六一居士集序》等。此书编选目的在于为学习古文者提供精良的选本,所选篇目皆“体近乎古而义切于用者”,“云妙绝古今者,谓文章必有法程而凡操觚染翰者固当究心乎体要欤”(王廷幹《序》)。此书在编选意图上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相似,体例上仅以夹注形式简注难读难解的字词,未加品题和评点。有明刊本、《豫章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汤汉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蔡中郎集
诗文集。东汉蔡邕(132—192)撰。原集已佚。现传本皆后人所辑。6卷,汉蔡邕撰。该集见《四库全书》本。《隋志》载其集12卷,注曰梁有20卷,看来其集至隋已非完本矣。《旧唐志》仍作20卷。当有官书佚脱而民间传本未亡,故复出也。《宋志》著录仅10卷,则又经散亡非其旧本矣。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年少博学,喜辞章、数术,精通音律。灵帝时召拜为郎中,校书于东观,迁为议郎。后因上书论朝政,流放朔方。遇赦,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任为侍御史。卓被诛、王允当权,邕下狱死。此编为明张溥辑本,所录赋、疏、表、书、论、议、对问、设论、连珠、颂、赞、箴、铭、碑、灵表、诔、神诺、哀赞、祝辞、弔文、诗凡一百三十一篇。本传列后。赋或吟琴棋笔扇,或写婚姻爱情。《述行赋》最为著名,写陈留往洛阳途中所见,陈古刺今,抨击汉末腐朽政治,关心百姓疾苦,语极沉痛。其文清丽典雅,多用骈偶句。《陈太丘碑》和《郭有道林宗碑》悼念汉末名士,朴实自然,为表墓正宗。诗以《饮马长城窟行》成就最高,《文选》却题为乐府古辞,后人多持此说。《翠鸟》一诗,亦为汉末五言佳作。《篆势》、《隶势》论书法,如数家珍,音调铿锵。《释诲》继承设辞传统,忧生念乱,愤嫉直陈。有清光绪五年(1879)信述堂刻本。
黄华集
金代诗文别集。8卷。王庭筠撰。王庭筠喜爱黄华山景物,居于此地10年之久,自号“黄华山主”。据《金史》本传,他有文集40卷,但原本久佚。近人金毓黻辑录王庭筠佚文,重新编次为《黄华集》,并将其刊入《辽海丛书》之中。本集卷首有《黄华集叙目》,目录之后有金毓黻写于甲戌(1934)十月的识语。卷1为文6篇,卷2为诗(包括断句4则),卷3为词,卷4为家集(收有王遵古、王万庆的诗文8篇),卷5为记事,收录有王庭筠及其祖父、父子等亲属的传记资料,卷6为题识,卷7为杂记,卷8为年谱。书后附有亡佚诗文篇目、引用书目。本集虽为8卷,但仅卷1—3为王庭筠作品,其余5卷均为附录。本集是现在传世的王庭筠诗文及有关研究资料的汇辑,内容颇为丰富完备。卷8的王庭筠年谱是金毓黻所撰,系年精确,考辨详明,比如元好问《中州集》说王庭筠享年47岁,《金史》从之;但元好问在《王黄华墓碑》中又说享年为52岁。对此,金氏取52岁之说,并就两说作了考证。
頖宫礼乐疏
十卷,明李之藻撰。之藻字振之,仁和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编首列頖宫祀典,次列仪注,次列名物器数,共成八卷。第九卷为启圣祠及名宦、乡贤祠,附以乡饮酒礼。第十卷附以乡射礼。其中如释奠仪之散斋、演乐、涤牲诸礼,及时祭仪注,皆《明会典》及《南雍志》诸书所未载。又迎神乐章,谓明制本宋旧,一成三成,相沿不易。其乐章诸谱,配以六律者,唯填工尺一字,颇能得其源流。盖乐律自宋仁宗时始省去坐、立二部,及堂上、堂下之分。南宋诸儒,又以旧乐加平减之制,无高上、高尺之律,於是所用者惟中和韶乐。明代实沿其制。之藻所谱,又注明时俗之一凡、清凡诸调,与旧调相合者,分毫不爽。又於琴瑟操缦之法,别成一谱。其琴谱不越松风阁之旧规,以数音谱出一字,少用钩剔。盖欲近於和缓,以和韶乐。瑟谱则以六律为主,行迟其声以应节,又与元熊朋来《瑟谱》之一声一字者迥殊。盖历律皆根於数。之藻娴於算法,世所行《天学初函》,即其所刻。故因数制律,足自为一家之学。其末卷载乡饮酒礼兼及乡射礼者,明初之制,犹行射礼於頖宫。迨其中叶,此礼遂废。故《明会典》及《南雍志》诸书载之不详。之藻稽古证今,考辨颇为赅悉。惟《褒崇》一门,仅采史传,不及马端临《学校考》之备。又《仪器图》内犠尊诸制,既不本於《三礼图》,又不以《考古》、《博古》诸图证其异同,仅以时俗陈设者为准,未免稍略。然礼以时王所制为定,是亦自有其义焉,未可尽非也。
升庵诗话
诗话。明人杨慎(1488—1559)撰。十四卷。《升庵诗话》常于词章韵律的考订和诗篇诗句的品鉴中提出一些精辟的理论观点。例如,杨慎称赞王维诗“含不尽之意”、王粲诗“涵蓄蕴藉”、杜牧诗“殊有含蓄”、薛涛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杜甫《赠花卿》诗“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等等,表明他倡导诗须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境创造。不满李梦阳、何景明等七子的拟古蹈袭之弊,强调诗歌是诗人的性情之作,“是发诸性情而协于音律,非先协音律而后发性情也”(《李前渠诗引》),重视诗人的才与学。主张向历代诗歌学习,特别是向六朝和唐代优秀诗歌学习,对宋诗也给予了重视和肯定。慎有《古今风谣》已著录。此编向无善本,刻入《升庵文集》为八卷,刻入《升庵外集》为十二卷,有刻入《丹铅总录》为四卷,《函海》又载十二卷及补遗三卷。卷帙异数,各有详略,前后异次,此有彼无。文字之讹,各本皆然。
涅槃经玄义文句
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二卷,隋灌顶撰,唐道暹述,日本守笃分会,慈等序,尾题大涅槃玄义抄。
八识规矩略说
八识规矩略说,一卷,明正诲略说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