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集[四库本]
作者:苏洵![嘉祐集[四库本]](/d/file/books/3147c1d23f382bbc45aa0bc06954c114.jpg)
诗文别集。北宋苏洵(1009—1066)撰。十五卷。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应试不第,归而焚所为文,闭户读书,遂通晓六经、百家之说。嘉祐时与二子轼、辙至京师,为欧阳修所称重,荐之于朝廷,授校书郎,与修《太常因草礼》。洵晚学而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并称“三苏”。是集卷一为《几策》,卷二、三为《权书》,卷四、五为《衡论》,卷七为《太玄论》、《太玄论总列》,卷八为论,卷九至十二为书,卷十三为谱,卷十四为记、铭、赞、说、墓志、祭文、状,卷十五为杂诗。其文简劲质朴,善修辞,长于简论,有《心术》、《远虑》各一篇,《权书》、《衡论》各十篇,皆传世名作。另《六国论》、《送石昌言使北引》均论证严谨,简洁有致,颇受称道。有《四部备要》、《四部丛刊》本。另有《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作十六卷,又附录二卷。又《三苏全集》本作二十卷。
猜你喜欢的书
韵略易通
中国音韵学著作。兰茂撰。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吴允中刻本、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高举刻《古今韵撮》本、清康熙二年(1663)李棠馥刻本等。兰茂(1397—1496),字廷秀,云南嵩明人。中国明代医学家、语言学家。本书分韵类为20、声类20、其划分的根据是:“凡字有宫、商、角、徵、羽五音,有平、上、去、入四声,四五相乘而为二十。牙、齿、舌、喉、唇又凡五用,每一字母子翻切,必四言而成字,四五相乘亦为二十。故此编横有二十母,纵有二十韵,其阴、阳出入亦均分而两之,皆自然而非强也。” (凡例)其20韵类为:东红、江阳、真文、山寒、端桓、先全、庚晴、侵寻、缄咸、廉纤、支辞、西微、居鱼、呼模、皆来、萧豪、戈何、家麻、遮蛇、幽楼。其中前10韵平、上、去、入四声俱全,后10韵无入声。声母20类是用《早梅诗》的形式概括的:“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每一个字代表声母相同的一类字,因此这20字的诗便代表了20类声母。本书为便于儿童识字而编,在字形、字义方面都讲求便捷,在字音方面完全以当时云南方言的实际语音为准。作为韵书,对于研究云南方音的演变以及当时北方话的实际语音状况有很大价值,对研究《中原音韵》也有参考意义。特别是首次采用诗歌形式标举声类在中国音韵学史上具有独创意义。
医庐医话录存
医话,卢觉愚著。全书以医话形式辑录,不拘泥于传统医案的刻板体例,内容涵盖内科、妇科、儿科、伤寒温病等多个领域,既有对经典理论的独到阐释,也有对疑难杂症的临床辨析。书中大量真实病案记录详实,如针对岭南湿热气候引发的温病治疗,卢觉愚既遵循《伤寒论》辨证体系,又结合地方环境特点调整治法;对于妇科经带胎产诸疾,他融合脏腑学说与气血理论,注重调畅情志与药物协同。尤为可贵的是,面对清末民初西医东渐的冲击,卢觉愚以开放姿态探讨中西医理异同,例如尝试用西医解剖学印证经络学说,或借细菌学解释疫病流行规律,展现出一代医家立足传统、求索创新的精神风貌。
两汉开国中兴传志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为《京板全像按鉴音释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今存万历三十三年刊本,上图下文。共六卷,其中西汉四卷二十九则,东汉二卷十四则。作者不详,题“抚宜黄化宇校正”、 “书林詹秀闽绣梓”。此书亦为演述两汉史实的历史演义,其内容大致同题“鳌峰后人熊钟谷编次”的《全汉志传》,开头也是文王梦兆飞熊,然中间内容略有增加,特别是所附韵文明显增多。总的来说,文字枯燥,故亦流传不广。
花草稡编
《花草稡编》是明代著名学者陈耀文所编选的一部大型通代词选,选录词作的范围涉及唐、五代、宋、金、元、明等六个朝代626名词人,共计3702首,是有明一代规模最大的一部词总集,在词文献的整理和保存以及词学研究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价值。
漫叟诗话
诗话。宋佚名撰。一卷。此编不署撰人,原有《说郛》本及《萤雪轩》本,系残卷。今人郭绍虞补辑成今本。总六十一则。杂记诗人轶事及诗句等。较为零碎,间有价值较大之资料。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有《漫叟见闻录》1卷,并云“不知撰人”。研究者多疑《漫叟诗话》或与其实为一书,或是由其中辑出论诗内容别行者。此书约成于南渡前后,早已散佚。陶宗仪《说郛》有节本,仅12则。《郡斋读书志》小说类有《漫叟见闻录》一卷,云“不知撰人,建炎中所撰也”。罗根泽疑二书“或即一书”(见其《中国文学批评史》附录《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全一卷。又作普照禅师修心诀、修心诀。高丽僧普照知讷(1158~1210)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知讷以明心修心、顿悟渐修、空寂灵知等三项,阐论修心之要诀。(一)明心求佛之旨在证得自心即真佛、自性即真法。(二)参透凡夫即佛,是为顿悟;法力之熏修,是为渐修;千圣悟道之轨辙,不外此二门。(三) 清静空寂之心即是诸佛之胜净明心、众生之本源觉性;亦即自性之体(定)、用(慧),故常知常寂,体用不离,必达定慧双修之境。